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2-3-12 15:03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院士朱有勇:研发水稻“上山”保障粮食安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受访者供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粮食安全的话题再度被提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3月10日,针对粮食安全、农业科技攻关、种业振兴、技术“卡脖子”等话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接受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
朱有勇表示,现已开发出一种颠覆性技术,让水稻能够种在旱地上,有望解决山区农民的口粮问题;同时,通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间种,可以更好地解决经济和粮食安全的矛盾;此外,要加强种业创新和利用,大力发展国内培育的品种。现在,国家在科研制度改革上做了大量工作让科学家可以安心科研,欢迎年轻学子面向农业,面向绿水青山,去探索攻关科学问题,为人类做出贡献。
通过水稻种在旱地的技术和粮食经济作物间种技术保护粮食安全
新京报贝壳财经:您一直关注粮食安全问题,能否举例介绍,应该通过什么方式保障粮食安全?
朱有勇:我在两会期间提出的一个议案就与保障粮食安全有关。在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的山区,没有田只有地,水上不去,这些地方的农民必须到市场上购买口粮,他们的粮食安全存在很大危机。我们研发了可以把水稻种在旱地上的颠覆性新技术,它解决了千百年来水稻只能种在水里的问题,就是让旱地上种的水稻也能像在水里面一样产生分蘖,提高产量。这种方式种出来的稻子跟水田里种的稻子的产量一样,质量上还略有提高,香味更浓。
水稻“上山”的技术改变了传统水稻一定要种在水里的概念,可以把山上的旱地变成稻田,过去只能种出玉米等“旱粮”,现在变成大米,从而保证了农民的口粮,保证了粮食安全。
当然,这个技术也有条件,就是年平均降雨量要超过1000毫米,这意味着,在云南和贵州使用该技术没有问题,但在干旱半干旱,降雨量只有400到500毫米的地区就做不成。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乡村振兴,也提出“要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科技如何帮助乡村振兴,在这方面您有何经验?
朱有勇:当前,我国既有粮食主产区也有产销平衡区,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多是产销平衡区,不输出粮食。同时,这些地区往往又是贫困面很大的地区。现在虽然很多地方脱贫了,但如果不发展特色产业,可能会出现大面积返贫,乡村振兴也做不好。
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一定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云南的一些地区,种玉米水稻收入少,不种菜、花、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农民就没有收入;但同时,发展特色农业又跟保证粮食安全有矛盾。必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协同发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些工作就与此有关。云南、贵州都是种烟的大省,烟叶是经济作物,如果烟草收获之后,再种一季玉米或者马铃薯,就能让一个生产季节一熟变成两熟。具体来讲,我们在7月底,烟草收获完最后一片叶子的时候,开始播种玉米,玉米三个月就可以成熟,10月初或者10月底就能收获。
本来夏季只种烟,现在我们可以套种玉米,这样就可以把一亩烟地又变成一亩粮食地。这些年,我们在楚雄做了示范展示,不影响烟草的产量和质量,一亩地同时还多生产了300公斤左右玉米,这样就实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系统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种业的重要性在哪里?如何进行种业振兴?
朱有勇:我上一个回答提到的玉米就是种业的研究成果。一般玉米的生长周期要5个月,而烟草间种玉米采用了云南农业大学纪韵祚教授培育出的短生育期品种,这一品种的生长周期在3个月之内,最短85天就可以收获,这就是种业创新。当应对一些应急灾害时,这些开发出来的新品种种子,就能发挥很大作用。
现在,云南有400多万亩烟草地,贵州接近300万亩,四川也有200多万亩。如果粮食安全出现问题,我们收获烟草后马上就可以种上玉米,这叫粮藏于技,当然前提是必须要有这个品种的种子。所以,政府在储备粮的时候一定要储备种子、种源,我们可以把一些特殊的种子当做粮食储存起来,如果遇到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短期内就可以生产出粮食,保障老百姓的口粮安全。
要加强种业发展不被“卡脖子”政策放开让科学家可以安心搞科研
新京报贝壳财经:目前,制造业、材料学等许多领域存在被“卡脖子”的情况,在种业、农学等领域,我国存在被“卡脖子”的情况吗?
朱有勇:存在卡脖子的情况,但卡脖子是“隐形”的。我国种质资源还有很多发展空间,比如:花卉、中药材、果树、蔬菜等,我们应建立农业生物多样性种质资源库,既要做好异地保护,又要做好原位保护,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京报贝壳财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您认为,我国目前的科研环境和科技体制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哪方面的改革?
朱有勇:现在,国家在科研制度改革上做了大量工作。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减少了程序,例如原来项目预算书,栏目非常多,内容非常细,导致有时科研部分的报告还没有预算报告厚,由于科研人员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很多科研人员连项目都不愿意申请了。
二是项目经费使用实行“包干制”,主持人、单位多了很多自主权。过去的管理方式是“买酱油的钱不能打醋,打醋的钱不能买盐”,计算某一块的预算是多少后,执行时必须按计算的内容来做。但是,做科学研究随时都有很多变化,做不到从一开始就预算到三年之后。现在,科学家、项目负责人有权自己调配科研经费,可以用来买设备、搞研究或者到地方上做推广,科技方面的政策已经逐步放开,虽然有些单位没有完全执行,但总体是朝这个方向发展的,这让科学家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搞科研,而不是把时间放到算账做预算上。在云南、贵州等比较偏远的地区,地方政府也出台了非常好的政策。政府会划拨经费让院士、科技带头人结合生产实际、结合国际前沿揭榜挂帅,自由探索,这样的政策可以让科学家、科研人员放开手脚,激发积极性。
新京报贝壳财经:能否结合您的经验谈一谈做科学研究,应该抱着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您对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生物学、农学等领域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有何寄语和建议?
朱有勇:农业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涉及衣食住行,人类发展到什么时候都需要吃穿。农业是社会发展最基础的行业,只要有人类存在,这个行业就在。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轻朋友、年轻学生加入到这个行业,为这个行业产生更多的创新,因为这个行业需要发展,需要科技创新。
现在,农业已经不像过去那样脸朝黄土背朝天,到处都实现了机械化、智慧化、信息化。很多农业产业的效益也非常高,比如我们吃的蔬菜过去几分钱一斤,现在几块钱一斤,与工业化的家电电器产品相比,涨价幅度高得多。所以,只要有人类存在,农业就会向高质量一步一步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年轻的学子们,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欢迎大家面向农业、面向广阔的天地,面向绿水青山。这里有非常多的科技创新,也有非常多的科学问题、科学机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去探索、去攻关,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做农业很苦,但记住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罗亦丹 编辑 徐超 校对 付春愔
记者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院士朱有勇:研发水稻“上山”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