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2-5-3 14:01

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时刻?莫言为你写了一封信







我们身处低谷的时候,
需要抓住一个生命的锚点去度过困境。

01
今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
通过B站五四青年节短片《不被大风吹倒》,
回答了一个青年读者的提问:
“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
作为当代中国最擅长书写苦难的人,
没有什么比莫言此时此刻的发声,
更值得所有人关注了。
希望大家先看完这个短片,
再往下阅读。
没有说教,也没有鸡汤,
年近70的莫言,相当朴实地分享了两件对他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
一本在被迫辍学后手边仅有的《新华字典》,
一阵和爷爷运送草料时突然而至的大风。
前者陪莫言度过数十年孤寂岁月,
成为他读书、写作的根基,
后者让莫言亲眼见证爷爷与狂风对峙时的模样,并从中感知个体生命的不屈。
而时至今日,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后疫情时代,
如何面对各自的艰难时刻,
再一次成为了很多人内心困惑着的问题。
回看莫言的人生往事,
回溯他苦难写作的根源,
或许我们都能摸索出那个,适合自己的答案。



02
文学创作往往是客观现实的映射,
莫言作品中对苦难的细致描写并非空中楼阁,
而是源于他的亲身经历,
他多次提到自己的两大创作源泉:
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童年饥饿的感知,
“村里的小学校拉来了一车煤块,那种亮晶晶的东西我们不知道,一个孩子跑上前去拿起一块就嘎嘣嘎嘣地吃起来,香得很,大家伙一见就扑上去,每人抢一块吃起来,那味道的确好,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味出来。大人们也来抢,结果一车煤块就这样让大家给吃完了。”
“煤块香得很”
“那味道的确好”
“一车煤块就这样让大家给吃完了”
饿到什么样的程度,
才会让人连啃食煤块都仍觉美味?
莫言曾说:“饥饿使我成为一个对生命的体验特别深刻的作家。”
没有经历过饥饿的人,
很难真正共情这样钻心刺骨的文字,
而当我们在生活中再次触碰到这样的经验,
才会明白这种记录的价值。



03
莫言的另一个创作源泉,
则来自于长辈们面对艰苦环境的不屈,
就像短片中与狂风对抗的爷爷,
童年时频繁目击那种不甘被生活所奴役的韧性,让莫言的写作有着很深的民间意识,
他的笔触永远向下,
书中的主角也都是他身边的普通乡民,
甚至牲畜家禽,
这一点在《生死疲劳》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莫言如此评价自己的这部作品:
“诺奖的评委主要是因为读完了《生死疲劳》,才把这个奖项给了我。”
主角西门闹历经六道轮回,
成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又成为人,
他跳出自己的皮囊,
借助牲畜之眼旁观曾经熟知的世界,
看尽了时代变迁中,
不同的人如何在欲望里来回拉扯,
又是如何在苦累中沉浮挣扎。
在莫言最具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中,
常常会读出一种荒诞不经,
但也正因如此,
他笔下那些在困境中爆发的个体生命力,
才拥有了穿透时代的分量。



04
莫言真实的童年生活和长期的写作经历,
让他对苦难看得足够敏锐、也足够深切。
再回到今天的短片,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分享新华字典和大风的故事,
但当下旧事重提,自然有着更深的含义。
“新华字典”就是一个启示,
提醒我们身处低谷的时候,
无力左右外部动荡的时候,
需要抓住一个本质性的东西、
一个生命的锚点去度过困境,
以此完成对自身的拯救。
而“面对大风的爷爷”则是独立意识的象征,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互联网时代,
我们看似拥有无穷多的选择和机遇,
实际却被各种各样的“大风”裹挟而行,
陷入另一种无所适从之中,
因此如何保持住自己的本心,
是所有人都不能停止思考的终极问题。
莫言的讲述,看似一汪静水,
但对处在迷茫中的人来说,
无疑是一种极为有力的支撑和指引。



05
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史,
历史上列强入侵,同族相抗,瘟疫肆虐,
远看,南北朝的351年里发生了77次瘟疫,
近探,1942年的大饥荒饿殍遍野,
每一次苦难都是对民族记忆和集体性格的重塑,也都会遴选出一批人执笔持卷,
他们的作品就像一面镜子,
在不同的历史周期内,
循环往复地起到映照现实的功能。
后疫情时代,
莫言和余华再次受到年轻人的追捧,
也有这层原因。
自称靠《活着》版税活着的余华,
和慈眉善目总是乐呵呵接受采访的莫言,
以笔为盾,直面苦难进行书写,
正如余华所说:
“《生死疲劳》的蓝脸和《活着》的富贵是截然相反的两个人,一个特立独行,一个随波逐流,但是他俩又恰好互相对应。我觉得假如要用中国文学里某一本书的书名来解释《活着》写的是什么,用《生死疲劳》是最好的。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你要解释《生死疲劳》讲的是什么,那就是《活着》。”
两位作家互为镜鉴,
用中国人特有的自嘲和幽默对抗着苦难,
也清晰地保留了现实刻划的痕迹。



06



▲ 莫言致当代年轻人的手书:工作稳定,体温正常
作为中国最擅长书写苦难的作家,
莫言没有对我们当下的困境避而不谈,
他依然在用自己熟悉的方式,
表达着最深沉的现实关怀,让人从隽永的文学力量中得到抚慰、发现出路。
他在短片最后的独白尤为让人感触:
“越是在困难的时刻,越是文学作品能够发挥它直达人心灵作用的时候。”
希望那帮助莫言更深刻认知生命的“新华字典”和“风”,同样能激励我们去到更远的地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面对人生的艰难时刻?莫言为你写了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