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折损4000亿元,美的“硬闯”光伏寻转机?
短时间内,美的美不起来了
撰文/ 陈邓新
编辑/ 孟会缘
美的集团,又有了新动作。
近日,美的集团子公司发布了光伏产品,继TCL、创维、海尔、格力之后,又一个家电巨头跨界光伏产业。
这意味着,美的集团To B战略又进了一步。
然而,资本市场似乎对此并未买账,当下市值不足3883.2亿元,相比2021年2月18日创下7615.08亿元的历史高点,折损了近4000亿元。
被誉为核心资产的美的集团,为何沦落至此?跨界光伏,是不是一个好主意?光伏行业上下游博弈剧烈,美的集团此时入局到底有几分胜算?
主业“失速”,机构出逃
资本市场冷落美的集团,并非毫无道理。
眼下,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导致经营成本上扬,美的集团的日子并不好过,这一点从2022年5月的裁员风波就可见一斑。
对此,官方回应:“鉴于对内外部环境的判断,公司有序收缩非核心业务,暂缓非经营性投资,多措并举,进一步夯实增长潜力,提高经营业绩。”
事实上,美的集团的业绩平平。
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1837亿元,同比增长5.04%;净利润为160亿元,同比增长6.57%,粗看仍然在正增长。
但深究的话,问题就严重了。
2022年第一季度,美的集团的营业收入增速为9.54%、净利润增速为10.97%;到了第二季度,营业收入增速变为0.97%、净利润增速变为3.24%。
增速下滑的势态,肉眼可见。
美的集团毛利率不断下滑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于2022年5月6日坦承:“未来三年行业会面临比较大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寒冬。”
这番言论的背后,是家电行业面临天花板压顶。
据《2021年中国家电市场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家电市场零售规模为8811亿元,同比增长5.7%,整体规模与2019年的水平相当。
而美的集团在2021年财报中就进行了暗示:“在大时代里面,没有一条道路是平坦的,也没有一条道路是一成不变的,伟大企业必然经历过周期的轮回与洗礼。”
于是乎,先知先觉的资本做出“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的决定。
据同花顺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持有美的集团的机构数量为1283家,持有市值2575亿元,机构数量比去年同期少了80家,持有市值比去年同期少了605亿元。
一名私募人士告诉锌刻度:“跌的不仅仅是美的集团,昔日的核心资产都在逐步被抛弃,当下市场青睐的是高增长,而不再是高确定性,且在货币稳定的前提下,增量资金不足,存量资金的迁徙就会形成跷跷板效应。”
如此一来,寻找第二曲线成为重中之重。
美的集团的应对之策为变革To C业务、发力To B业务,谋求开辟一片蓝海市场,创造新的业绩增长极。
此背景下,美的集团对光伏寄予厚望。
“钱”景喜人,玩家涌入
美的集团对光伏高看一线,并非没有道理。
首先,光伏为高景气赛道。
毫不夸张地说,光伏成为我国能源变革的关键引擎之一,在“碳中和、碳达峰”驱动之下,迎来了高光时刻。
据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光伏新增装机30.88GW,同比激增1.4倍左右,其中山东、河南、河北的新增名列前茅。
站在“风口”之上,光伏企业赚得盆满钵满:2022年上半年,A股光伏上市公司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15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有13家。
海通证券表示:“光伏行业的投资逻辑始终是需求>供给,各个环节每年总有新企业、新技术、新产能进入,重要的还是行业的持续成长性,当前的扩张都会被长期的成长空间消化。”
其次,跨界成功有先例。
目前,家电行业的大玩家几乎不同程度跨界光伏,涉足光伏直驱离心机系统、光伏玻璃、单晶硅片、光伏组件等各个环节。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家电等产品市场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开拓新能源市场是传统家电企业积极转型发展的表现,家电企业在老百姓心中的品牌影响比较大,容易取得信任与支持。”
这其中,TCL与创维的表现颇为不俗。
譬如,2022上半年,TCL科技的营业收入为845.6亿元同比增长13.53%,净利润为6.64亿元同比减少90.25%;TCL中环的营业收入为316.98亿元同比增长79.65%,净利润为29.17亿元同比增长92.10%。
以上可见,TCL的主业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而收购的光伏业务却增长强劲,净利润远超主业。
光伏业务净利润远超主业
再次,瞄准分布式光伏。
所谓分布式光伏,就是将光伏铺设在用户侧附近的屋顶、空地等处,是一种自发自用、多余电量上网的发电模式。
与之对应的是集中式光伏,通常在发电侧大规模建设,主要用于输电。
因而,分布式光伏的优势是应用场景广泛、设备铺设灵活、安装成本低,劣势是发电不稳定、电力传输损耗大,协同管理难度高。
据中信建投的测算,分布式光伏的成本为3.19元/W,而集中式光伏成本为4.17元/W,两者差距不小。
美的集团瞄准的正是分布式光伏这个细分赛道,渴望抓住重塑光伏版图的机会。
硅料紧俏,受制于人?
尽管如此,光伏能为美的集团的业绩注入“强心针”,仍值得商榷。
一方面,多元化一直不顺。
此前,美的集团的多元化已有多年,涉足智能电梯、半导体、跨境电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诸多赛道。
其中,工业机器人为主攻方向。
美的集团2017年耗资292亿元收购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巨头之一的库卡,却不想后者陷入滞涨的窘境,2021年的营业收入几乎与2017年的持平,至于其他投资也乏善可陈,令美的集团一直未能撕下“家电”的标签。
频频跨界的后果是商誉高企,美的集团以271.1亿元的商誉值在A股上市公司排名第二,成为无法忽视的隐患。
对此,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公开表示:“对于美的最大的风险,就是你能不能搞清楚这些行业的游戏规则和玩法。很多公司为什么收购之后,后期亏得一塌糊涂?因为你现有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并不懂这个新的领域。”
另外一方面,光伏博弈化。
光伏炙手可热之下,2022年以来有超20家上市公司跨界光伏,这些公司原本有挖煤的,造纸、养猪的、卖牛奶的……从而令赛道颇为拥挤。
更为关键的是,下游玩家蜂拥而至,上游硅料供不应求。
2022年9月8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发布告示,宣布安泰科于每周发布的多晶硅采集价格将暂停,这也是该报价自2014年以来首次暂停。
据公开数据显示,硅料价格创下十年新高,2022年1月至8月一共上涨了29次,而相比2021年1月份价格涨幅超250%。
图源:泰杨咨询
一言以蔽之,硅料成为美的集团发力光伏的最大阻碍。
一名业内人士告诉锌刻度:“美的集团下场,需要解决三个现实的问题:一个是硅料紧缺扰乱了产业链,怎么确保供应链的稳定?硅料不断上涨,价格沿着硅片、电池、组件不断传导,如何确保产品具有竞争力?以通威股份为代表的硅料龙头,祭出一体化打法,以低成本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未来何以共存?”
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光伏“新兵”,美的集团能否成功掌控局势,仍不明朗。
总而言之,美的集团家电业务承压,亟需在B端打开缺口讲出新故事,因而战略前瞻切入光伏行业,但光伏内卷已无可避免,其能不能打仍需要耐心观察。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短时间之内,美的,美不起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