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三位量子物理学家共同获奖
10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人阿兰·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国人约翰·克劳泽(John Clauser)和奥地利人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三位量子物理学家的工作“为量子技术的新时代奠定了基础”。三人的获奖是众望所归,2010年,他们获得了沃尔夫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表示,三位科学家因光子纠缠实验、证明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工作受到表彰。
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成员Eva Olsson表示,量子信息科学在安全信息传输、量子计算和传感技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影响。她在发布会上说道:“量子信息科学是一个充满活力且发展迅速的领域,它的预测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
量子纠缠是基于量子理论预测的。然而,即使是爱因斯坦也不相信两个粒子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并且在一定距离内表现相似。在一份Twitter声明中,诺贝尔委员会写道:“操纵和管理量子态能使我们开发具有意想不到潜力的工具。”
2012年,法国量子物理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教授因首次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为量子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获奖。
多年前,一些业内人士预计诺贝尔物理学奖再次花落量子技术领域。Aspect、Clauser和Zeiliger的名字也是量子技术领域呼声最高的。早在2018年,日内瓦大学教授尼古拉斯·吉森(Nicolas Gisin)就对第一财经表示:“阿斯佩、塞林格等人获得诺贝尔奖几乎是肯定的,只是时间问题。”吉森教授本人也是量子通信技术的开拓者。
现任法国巴黎高科高等光学所的阿斯佩教授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塞林格教授都与中国保持紧密合作,在新冠疫情前,他们经常到访中国。
2018年10月底,阿斯佩曾到访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量子技术国际研讨会,他当时分享了自己对于量子计算的看法,认为量子计算机虽然能够用于小规模模拟,但通用的量子计算机仍然遥远,技术上还有很深的鸿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获奖的奥地利量子物理学塞林格是国内量子信息科学领军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在奥地利留学时的导师。
塞林格的团队参与了中国科学院主导的洲际量子通信实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北京-维也纳两地量子保密通信,成果入选了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2018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早在八年前,塞林格教授就曾写道,作为研究人员一生中最大的惊喜就是“看到量子的基本物理现象出乎意料地导致了新应用”。他表示,如今单个量子粒子的物理现象已经被应用,包括激光器和手机中的许多功能;量子加密技术是首个真正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但是量子计算机的应用仍需等待数年时间。
作为潘建伟的博士生导师,塞林格曾这样评价中国近年来在量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他表示:“潘建伟与他的团队建立起来的成就令人瞩目,而且得到了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西欧任何一个国家相比,对这些项目的运作都更加系统化。”
量子加密是量子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广泛应用。中国、美国和欧洲都在量子技术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包括构建天地一体化的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以及推动量子技术标准化的建设。
量子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科学家一直在探寻量子物理学的基本问题。今天的量子技术只有通过30或40年前的基础实验才有可能实现,同样,今天的基础工作肯定会在将来再次引领技术革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