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启幕带火**测评 测评变带货怎么破?
号称史上启动最早、周期也最长的电商双11大促活动,10月14日晚间已正式打响,社交媒体上,不少测评博主、测评机构帐号也再度活跃了起来。记者浏览发现,有关健康、护肤、衣帽鞋袜等各类生活用品的推荐视频、图文帖子,已堪称海量。现在各类商品太丰富,性能、品牌都不断在更新,因此很多消费者也养成了购买之前先看测评的消费习惯。产品留言评论中也不乏咨询性能的帖子。海量的产品,催生出海量的测评,那么这种所谓第三方测评究竟可信吗?
所谓“第三方测评”,通常是指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者个人,宣称通过自身测试或引用对比专业检测结果、表达主观使用感受等方式,对商品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
近年来,各类社交平台上诞生了不少测评红人,有的博主粉丝量高达上千万,有的博主一个月涨粉46万。有业内人士透露,不少测评账号都是MCN机构孵化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一个粉丝量4.3万的测评账号,21秒至60秒内容报价1800元;而另一个495万粉丝的账号,21秒至60秒内容报价则高达3.39万元。”
据了解,这类测评视频有两类。一种是直接测评,介绍商品加上一些实际使用体验,最后得出结论“可下单”。还有一种形式是以“打假”的名义,看似是帮消费者排雷,实际上是夸某产品,引导消费者下单。
而一些颇受消费者信赖的测评账号,也曾被爆出虚假测评。2021年,业内知名度较高的两家测评机构“小红花测评”和“老爸测评”,就曾因测评内容可能涉嫌虚假宣传而闹上公堂,揭开了这一行业的部分内幕,引发公众关注。
从功能上来说,第三方测评的出现,确实迎合了不少消费者不用出门就可以货比三家的需求。相较于传统广告,真实的测评内容,可以缩小消费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不过,第三方测评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中消协发布的报告显示,有93.1% 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标准不清或标准不一;有55.7%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存在“商测一体”,公正性难以保证;还有35.7% 的第三方测评涉嫌内容虚假。
而普通消费者想要鉴别这些问题,并不容易。有些测评内容的文字表述,让人很难分清楚,究竟是推广营销还是客观测评?还有些测评针对同一产品采用不同标准,得出的结论也具有主观性。针对种种乱象,去年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杜绝乱象的滋生。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认为,盈利性的“第三方测评”在进行营销行为时,首先需要加强行业自律,从业者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采用的数据要真实可靠,在语句表达上也注意避免刻意的误导,要在规范化的道路上前行。同时,还需要监管部门、平台方以及消费者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发力。平台方面,建议参照广告的管理方法来强化对测评的管理,比如,强化账号认证、加强内容发布审核等,从而及时识别带货、广告等商业推广行为。平台也可以开放渠道方便消费者反馈和投诉,从而加强日常的管理。一旦收到举报并查实之后,也应当果断采取关停等处罚措施。此外,从消费者角度而言,也需要提高警惕,理性看待“第三方测评”,在购物前多做功课了解真实情况,同时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避免被不实宣传和信息误导。
看看新闻记者: 金梅 阮丽 陈昱卉
编辑: 阮丽
责编: 金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