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预期下的银发经济浪潮:老龄人力资源、创新养老产品需要持续开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诗卉 上海报道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业内认为,这一重大政策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延迟退休的新纪元,它不仅深刻影响着亿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更激发了银发经济市场的活力。
日前,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延迟退休政策通过延长大龄劳动者的就业年限,不仅有助于缓解劳动力市场压力,还将激发银发经济的活力,特别是在健康管理、终身学习、养老金融和智能家居等领域。”
加快老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事实上,延迟退休下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在于老年人劳动力的开发利用。芮萌举例表示,一个60岁左右的人,具备年轻人没有的资本和人脉,并且依然精力充沛。他可以带领年轻人一起创业,从而实现他的价值。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所谓的银发经济,我们通常讨论的消费层面,我们并未探讨如何积极地开发一个人,但他的人力资本也是一个宝藏。”芮萌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许多大科学家和企业家在退休后都会选择留下。他们可以与年轻人交流,可以与年轻人共同创业。老年人的消费模式也肯定会发生转变。随着时代的进步,首先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并且发生改变,参考马斯洛需求理论,除了和以前一样的餐饮这样的需求,现在老年人消费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比如老年大学、老年旅游和老年娱乐。
除了精神层面的消费需求变化,芮萌认为还会产生许多与健康相关的消费。“虽然寿命不断提升,但是没有人认为85岁就足够了,只是希望生活得越久越好。那么大健康领域就会有很多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快,大健康领域也飞速发展。中国消费者协会8月30日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总收入规模将达9万亿元。 据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会长姚军介绍,预计到2025年,我国大健康产业将达17.4万亿元,到2030年将达29.1万亿元。
业内认为,大健康产业在当前老龄化社会下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它涵盖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多个生产和服务领域,包括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近年来,各类适老化设备改造、智能化辅助设施、健康管理服务等新兴科技叠加的大健康产品受到各家机构的大力推广,各类科技公司、保险公司等纷纷入局。
芮萌认为,未来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都将受到银发经济的影响。例如,银发经济加上之前生产服装的人,可以生产适老年服装。原本从事护肤品生产的公司,也可以实现生产适合老龄化人群的产品。实际上,只要与消费相关的任何产品都可以与银发经济结合。如果这样计算,银发经济的规模会非常大。
养老金融需持续完善
虽然延迟退休背景下,个体的工作期间被拉长,但当前人群平均寿命也已经显著增长,据世界银行统计,2022年我国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总计为78.59岁,其中男性为75.96岁,女性为81.34岁,较1960年平均提升了45.30岁。
养老金融领域需要个人进行更多的规划和关注。目前,养老金融可以被认为是一个金融与养老相结合、通过金融为养老服务的概念体系,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具体来说,养老金融大致又可细分为养老金制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养老资金的管理和服务、养老产业的投资和融资等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年初,精算师协会向各家险企下发《中国人身保险业经验生命表(2023)(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四套生命表共7张,新增大湾区版,适用产品有微调;预期寿命提升,年金类或涨价;死亡率有所下降,定期寿险等风险保障类或降价。
东吴证券葛玉翔在研报中表示,随着平均余命(Life Expectancy,又称“生命期望值”或“平均期望寿命”)的提升,新生命表的更新迫在眉睫,同时对于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和提升商业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提供机遇。
在预期寿命提升的背景下,避免未富先老、人还在钱没了这样的窘境是一个需要关注的议题,对于此类长寿风险的上升,国务院也在保险“新国十条”中,着重提到了大力发展商业保险年金,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保障和跨期财务规划需求;鼓励开发适应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新产品和专属产品;支持养老保险公司开展商业养老金业务;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丰富与银发经济相适应的保险产品、服务和保险资金支持方式;依法合规促进保险业与养老服务业协同发展。
满足多样化养老需求
面对新形势,近年来,保险公司积极丰富多元化产品供给,提供更有特色的创新产品。例如,一些保险公司针对传统年金积累期过长,开始领取时间晚的问题,尝试推出了可以月月领取的即期年金,如果男性投保时已满60周岁/女性投保时已满55周岁,在犹豫期结束的次日即可开始领取养老年金。
此外,也有业内人士提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年金产品也是创新方向之一,尤其值得借鉴的是海外市场上几种夫妻共同购买的模式。一种设计是联合年金保险,其中被保险人为两人或以上,年金给付会持续到最后一个被保险人去世,确保即使一方早逝,另一方仍能继续获得稳定的收入支持。另一种形式是最后生存者年金保险,只要至少有一个被保险人生存,年金支付金额就会保持不变,直到最后一个生存者去世,从而提供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保障。还有一种更为灵活的设计——联合及生存者年金保险,这种保险在至少有一位被保险人生存的情况下持续发放年金,但随着被保险人数的减少,年金金额会相应调整,这种方式既考虑了长寿风险,又兼顾了资金效率。
虽然商业养老保险前景广阔,但挑战依然存在。对于保险公司来说,养老金需要提供长期保障,精算平衡至关重要。中国人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利明光表示,“保险业最大的优势就是精算平台,因为要解决长寿风险。同时,投资时间非常长,领取养老金的时间也非常长,需要保证几十年。精算师能不能如实表达这些风险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作为专注养老的养老险公司,平安养老险董事长甘为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平安养老险一方面回归本源,围绕以“退休领取”为目的的养老年金保险进行布局,开发系列化的养老保险产品,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养老储备需求;另一方面探索开源,积极筹备“商业养老金”产品,谋划各类具有养老风险保障和财富管理功能的第三支柱“商业保险年金”新型产品。
平安养老险总经理助理曹敬之认为,保险公司,尤其是养老保险公司,相较于其他参与第三支柱的金融机构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一方面是产品多样化,可以有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业务等,满足跨期财务规划需求;另一方面是具备提供‘保险产品+健康服务’的能力,即‘富裕养老+健康养老=幸福养老’。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