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季销售”顶替“开门红”,银行发力对公信贷业务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冯樱子 北京报道
对于银行一线员工而言,好消息是今年取消了“开门红”,坏消息是开启了“旺季销售”。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响应监管宣布淡化“开门红”,但相关营销活动仍然在持续。从“旺季销售”“春天行动”“百日攻坚”到“劳动竞赛”“春意盎然行动”,再到“首季综合金融服务”……各种带有突击色彩的营销活动纷至沓来。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2025年有效信贷需求仍然有待进一步激发。当前,市场有效融资需求不足,银行对企业、个人的信贷投放难度较大,也可能导致银行在“开门红”活动期间对优质信贷客户的争夺更加激烈。
发力对公业务
每年一季度是银行的“开门红”,信贷投放节奏最密集、投放量最大的时段,往往从上一年末就开始储备项目,为下一年打好基础。
今年“开门红”形式和宣传力度在监管要求下有所降温,但各家银行都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动员会,《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对公业务仍是银行2025年一季度的工作重点,特别是对公信贷投放方面。
目前,包括天柱农商行、贵定农商行、蒙山农商行、黄平农商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召开了2025年“开门红”启动会,多家透露出下一步对公业务的布局方向。
其中,黄平农商行提到,贷款业务方面,要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加大有效信贷投放,稳住贷款市场,持续增厚“三农”底色,并全力满足各类消费需求。
还有不少银行在三季度末的经营总结会,就已发起动员,要求员工积极拓展客户需求,掌握业务发展主动权。
一名银行高管在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提出,实施项目贷款、外币资产、资本市场业务专项攻坚,提前安排2025年度开门红工作,紧锣密鼓找客户、抓投放。
“接下来一方面多措并举稳息差,资产端靠前发力,提前储备好项目投放储备;另一方面,挖掘手续费收入蓝海,抓好客群攻坚专项行动,提升其他非息收入可持续发展能力。”上述高管表示。
从现在信贷投放环境看,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整体仍偏弱。在此环境下,银行将重点支持与国家政策方向一致的实体经济领域,包括制造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以及绿色经济等关键行业等。
一位长三角地区城商行工作人员表示:“政策支持的项目,保障性项目是今年‘开门红’投放的重点领域。”
也有银行工作人员对《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往年‘开门红’要拼三个月,提前完成全年80%的任务。现在监管比较严格,1月份的存贷数据不能跟去年12月底有太大的波动,所以我们全年都跟开门红一样。”
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在“开门红”过程中,银行需要平衡风险管理、收益水平和业务拓展。
周茂华对《华夏时报》记者提到,从国内经济环境、政策导向看,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政策效果释放,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制造业、科创企业、绿色经济、重点基建项目建设,稳楼市相关领域等都需要信贷支持。
规模效应依然存在
虽然不少银行总行高管表示,摒弃规模效应,将“合理增长”作为全年信贷总量锚定的目标。但传导到各个分支机构,依旧表现出对规模增长的迫切诉求。
“有的银行对普惠贷款、绿色贷款等划定了两位数的增长红线。”一名城商行工作人员透露,实体企业信贷需求有待提升,抢项目的结果只能是价格下行。
近日,央行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贷款方面,利率“下行快”,在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情况下,银行过度竞争贷款,部分贷款利率特别是大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低于同期限国债收益率。
同时,报告还指出,存款方面,利率“降不动”,银行存在规模情结,认为存款是“立行之本”,在月末、季末等业绩考核时点,出现“高息买存款”“花钱买指标”行为。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任涛表示,银行业追求规模的现象由来已久,虽然这两年金融监管部门一直督促金融机构摒弃规模信仰,转向高质量发展,但是“没有规模就没有利润”的信仰一直存在,短时间内难以扭转。
任涛提到,当前在净息差收窄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规模做大是利润增长的最主要源泉,成为各家银行发力的重点,而基层员工本身的收入又与规模指标、利润指标等挂钩,所以银行分支机构对规模的追求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但业内也知道,通过打价格战扩大业务增量绝非长久之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加强定价管理,找到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才是发力重点。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缓解净息差压力不是目的,更强的盈利能力才是银行的最终诉求。银行主要基于贷款需求、贷款定价等来反向调整负债规模和结构,借此来影响净息差。贷款需求上不去,仅靠负债端的调节,即便对稳定净息差有一定效果,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提升盈利能力,也就谈不上规模和效益的平衡问题。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多家大型银行已经放弃了高息揽储、低价投放,多规模诉求慢慢变缓。
其中一名股份制银行内部人士表示,2025年该行将从“重规模”转向“重结构”,整体信贷投放增速目标会有所下调。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