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旅“活”起来 澳门赢当下也博未来
又一次去澳门旅游,来自北京的温女士多了一个新的“打卡点”——去最新开放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看4件圆明园兽首原件。博物馆中央展厅里,三面数字大屏环绕着猪首、猴首、牛首和虎首铜像。铜首虚拟画像和圆明园建筑的昔日风光,承载了中华儿女共同的家国记忆。“‘零距离’观赏国宝级文物非常震撼。”温女士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恰逢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纪念日,展览主题与庆祝活动相得益彰。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从筹划到建成,只用了不到两年。这是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的努力成果。何超琼很早就察觉到澳门经济过于依赖博彩业的弊端,于是找到了提升澳门形象的新抓手——活跃的多元文化。何超琼很看好澳门文旅的未来发展,“这不仅是澳门的一张‘金名片’,更是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和提升的宝贵资源”。
穿越古今的“七年之约”
今年8月底,内地青年毛宁开始在澳门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前不久,她也慕名前往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并在游览途中偶遇何超琼。之后,毛宁在浏览澳门演艺活动信息时,惊喜地看到何超琼与著名导演张艺谋的名字出现在同一场演出信息中,赶忙下单购票。
12月15日,由何超琼出品、张艺谋执导的《澳门2049》在美高梅剧院举行首演。古老的呼麦、苗歌、京剧和陕西说书,同遥控编程机械臂、人工智能影像制作与仿生飞行器进行对话、共舞,在展示非遗文化魅力的同时,探索人类未来与科技的关系。这让毛宁找到了论证艺术与科技之间关系“独一无二的案例”。
这一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献礼演出,兑现了何超琼和张艺谋的“七年之约”,也成为美高梅剧院新的驻场演出项目。7年前,亚洲第一个多元化动感剧院——美高梅剧院启幕,通过运用数字技术让历史文化遗产“活”起来,剧院也助力澳门探索出一条推动文化发展、实现经济转型的特色路径。
如今,在澳门大三巴牌坊,先进的仿真技术复现了数百年前教堂的瑰丽场景;“悠氹仔”和“关前荟”等社区经济旅游项目,将增强现实技术融入历史悠久的社区中。2005年,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据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介绍,特区政府正逐步将澳门历史片区打造成为澳门独特的文旅目的地,实现以文化带动关联领域深度融合发展,让不同行业共同受惠。
“澳门已经不是以博彩业为主的城市了。”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近日表示,澳门的目标是到2028年,非博彩业增加值比重占比60%左右。对此,自中学起便随家人从广东移居澳门,如今已是澳门旅游大学大三学生的周家淇深有体会。她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前澳门几乎只有博彩业,连工作也是,现在不一样,各行各业都发展起来了”。
迎接更大的国际市场
很难不在世界的坐标系上认识澳门。自16世纪起,澳门便是“西学东渐”的前哨,东西方文明在这里相遇相交,日本作家远藤周作在小说《沉默》中写道,“欧洲传教士到日本传播西学,澳门是最主要的中转站”。
让尘封的历史被看见,保利美高梅博物馆担负起了这一使命。首展展品中,4件兽首铜像的设计出自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之手,铸造工艺则由中国工匠完成。馆藏一件400多年历史的挂毯,由澳门初代总督马士加路也订制,边沿饰有中国的凤凰和花草图案。泰国《曼谷邮报》评论说,面对这些展品,一个更加互联互通和可持续的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参考。
2019年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赋予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的独特角色。以风靡澳门的葡式土风舞为例,毛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己正是被澳门多元文化交织的特质所吸引而选择来此读书。如今,从拥有37年历史的澳门国际音乐节,到已举办六届的“相约澳门——中葡文化艺术节”,澳门已打造出多个文化交流品牌项目。
何超琼希望保利美高梅博物馆还能做得更多。“美高梅在十几年前已经开始有艺术馆,虽然每年都会有艺术展和专题展览,但还不能上升到博物馆的高度。”何超琼说,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不再只是一个企业项目,而是承载着澳门文化“出海”的希望,为迎来新阶段的国际市场做好铺垫。
澳门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与贸易枢纽。11月15日,伴随保利美高梅博物馆揭幕,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以海洋考古为线索的展览也同步开放。今年9月,澳门当选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欧阳瑜将此视为对澳门城市文化建设工作的肯定,未来澳门将进一步助力和深化中日韩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为开拓亚洲文明对话作出贡献。
更生活化的澳门文旅
只用了不到4个月,居住在澳门氹仔岛的毛宁,已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常客。对于从澳门出发的跨境旅行交通路线,她如数家珍:去珠海,一般会选择乘坐被当地人称为“发财车”的接驳大巴车或公交车穿过口岸;去广州,会在拱北口岸出来之后,步行到珠海高铁站;去深圳,游轮才是最优选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5年来,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逐步从发展愿景成为生活现实。12月2日,澳门轻轨横琴线开出首班车,澳门与内地的轨道交通就此打通。这成为感受澳门文旅发展新脉动的重要风向标。截至12月7日,2024年澳门累计入境旅客达3254.5万人次,全年入境旅客量有望突破3300万人次。
何超琼曾提出,“让澳门文旅更生活化、IP化”,澳门在城市文化建设的很多方面也都呼应着这一追求。目前,澳门正在积极打造“演艺之都”,以贴近民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迈向更多元发展。回顾2024年,多场演唱会、综艺活动在金光大道附近的各大演出场所接力举行。澳门城市文化促进会会长刘长妹说,白天逛景区、晚上看演出,正成为澳门旅游新常态。
不久前,一年一度的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比赛吸引超10万人次进场观赛。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在现场一同为喜爱的车手呐喊助威,让毛宁收获了很不一样的文化体验。2025年,澳门还将与广东、香港共同举办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欧阳瑜希望借此契机,推进澳门“体育之城”建设。
年轻人参与着澳门的当下,也构筑着澳门的未来。在课余时间,周家淇会结合学到的专业知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在澳门旅行和生活的攻略,她希望让更多外地旅客了解“不一样的澳门”。毛宁也将自己参与不同活动的感受,发到网上同更多人交流。对《澳门2049》,主创团队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但毛宁有自己的解读——澳门回归祖国25年来,各项发展成绩骄人,希望下一个25年再接再厉。《澳门2049》的宣传册上写着,“舞台站在未来”,“我想这个舞台是每个人的舞台,更是澳门的舞台。”毛宁说。(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马子倩 记者 赵安琪)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