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龙网编辑部7 发表于 2024-12-27 12:11

白皮书指金融调解机构专职调解员数量占比不足10%

  中新经纬12月26日电 (魏薇)26日,瞭望周刊社与中国光大银行联合发布了《2024消费金融行业发展白皮书》(下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当前金融纠纷涉众广、类案多,尤以信用卡纠纷为代表的信用贷款类纠纷为甚。但由于目前调解行业鱼龙混杂、专职调解人员极度匮乏,调解作用并未得到有效发挥。
  从调解机构数量上看,白皮书称,据不完全统计,2020年中国就已存在上千家金融纠纷调解机构,且四年来持续增多。据业内人士反馈,目前仅杭州市就有上百家“显隐性”调解机构,有的注册登记在案,有的则以债务咨询机构、法律援助机构、调解工作室等形式存在。
  白皮书指出,一些非官方的“隐性”调解机构则鱼龙混杂,有的甚至是催收公司换马甲“两头吃”——既做代理催收,也做纠纷调解。这类“李鬼调解机构”不仅影响官方调解机构的公信力,其本身也可能成为新的纠纷和风险隐患,亟须规范管理。
  白皮书称,目前中国针对金融纠纷调解已形成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司法调解并行的行业格局,但由于缺少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设的权威解读和细则指引,绝大多数地区至今仍在摸索金融纠纷调解的模式和实现路径,进展十分缓慢。据调研,目前仅北京、杭州、武汉等少数经济较发达城市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纠纷调解机制和诉调对接机制,很多地区才刚刚摸索起步。
  白皮书还指出,目前专业调解人员匮乏,亟待开展专职化队伍建设。金融调解机构须配备具有专业金融知识和充足调解经验的专职调解人员,才能快速高效化解金融纠纷。调研发现,金融调解机构专职调解员数量占比不足10%,以金融机构借调人员、业界专家等为主的兼职调解员占比超90%。调研的调解机构一致反映,由于兼职调解员的流动性大、培养机制连贯性差、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调解机构始终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难以发挥快速、集中、批量调解纠纷的作用。
  此外,白皮书显示,近几年以“代理维权”“代理投诉”“解决债务”“专业反催收”“减免息费”等为幌子的金融“黑中介”频繁出现在各大社交及短视频平台,金融黑灰产渐趋专职化、产业化,新型交易欺诈风险频发,不仅极大占用了金融服务资源,更对公民信息与财产安全、金融行业生态健康以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产生严重危害。调研发现,有消费者借助代理维权组织,通过金融监管、发展改革、工信、市场监督管理等各类渠道对涉及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同一诉求进行了100多次投诉。对于息费减免方面的纠纷投诉中,有50%是黑灰产。
  白皮书认为,从金融监管部门到金融机构,在助力扩大内需、服务居民消费的过程中,在业务前端发力产品创新和服务优化的同时,也理应高度重视风险防控,将风控理念融入业务的全流程。
  白皮书建议,一是金融监管部门亟须完善金融消保管理体系和多元化纠纷调处体系;二是研判赋予调解结果强制执行力的可行性,优化司法确认程序;三是制定行业标准和监管抓手,规范调解机构;四是尽快开展金融调解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宜适度借鉴纠纷调解发展较成熟国家的相关经验,尽快推动金融调解机构开展专业化、职业化调解队伍建设,建立调解员的认证标准制度和注册制度,探索调解员等级评定和争议纠纷分级分类机制,并积极吸纳律师、退休的政法干警、金融机构员工等专业人员。”白皮书表示。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email protected])(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白皮书指金融调解机构专职调解员数量占比不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