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节风景线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2/6/5d064b90-7720-454b-aa83-9974597b15fd.JPEG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2/6/0e89c9bf-b76d-4de9-b414-ba8dafe57921.JPEG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2/6/ae666ab9-7e28-464d-abf2-0ae7f8f9e3f9.JPEG
首个非遗版春节过得怎么样?本报记者为您说说过年里的高兴事、新鲜事,家里家外的动人风景。
欢聚时刻欢笑多
严冰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如何过年?各家有各家的过法,可谓千姿百态。最是除夕年味浓,这一天,团圆最重要。母亲在哪,年就在哪。除夕之夜,我们围拢着老妈,一家九口聚在了一起。
欢乐来自孩子。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期盼着过年的热闹,更期盼着过年的仪式感。十年前的一个除夕,年夜饭前,还是少年的儿子,穿着小西服,打着小领结,出人意料地跳上椅子,从小西服里掏出一张夹杂着汉字和拼音的讲稿,发表了无人指导的他的首个新年贺词。
今年也不例外,随着“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的开场白,他的蛇年贺词点评每位家庭成员,感恩长辈,鼓励自己,回顾往昔,展望未来,祝福大家,满满的正能量,还排偶句兼用、流行梗迭出,逗得家人们捧腹大笑,禁不住给他鼓掌加油。老妈认真地听,边笑边点头,说他“人虽小,词用得合适”,说自己都笑出眼泪了,笑得比过去一年都多。与往年不同的是,儿子长高了,他不用站到椅子上了,再有,这几年他多了个助手。他经常设问,把“话棒”接力给弟弟,弟弟抢答。兄弟俩配合默契,一逗一捧,更增笑声。
贺词之后是“家庭春晚”。年前,兄弟俩策划许久,节目丰富。当晚,家人捧场,纷纷献艺,于是老歌、新曲、电吉他,唐诗、魔术、祝福语……接连上演,欢声笑语伴着喜庆团圆,久久回荡在家中。
有老有小,其乐融融。立春已过,一家老小都在盼望着,春回大地,陌上花开,雨燕归来,更加美好的日子尽快向我们走来。
“日子一定更红火!”
叶晓楠
大年初一,北京天气正好,晴朗无风,于是和家人出去走走。时至晚间,相顾而问:去哪吃啊?回家吃吧,实在懒得做饭,出去吃吧,这大过年的,还会有饭馆开门吗?拿起手机一搜,嘿,不仅有,而且还有各种风味的饭馆可供选择。就近找了家好停车的,吃的是铁锅炖鱼。
进门便知,饭店是东北特色,门头是大木头桩子木牌匾,墙上挂着大葱、大蒜和成串的红辣椒、玉米,大小不一的包间和带有炕的包厢,让人仿佛置身于东北的农家。穿着大花袄的服务员见我们进门,热情地吆喝起:“来客啦”“欢迎回家吃饭”,让人听着心里暖洋洋的。
门厅摆着大号冰柜,陈列着各种大鱼,服务员热情地介绍着每种鱼,仿佛在讲述着它们的故事。我们点了份三人套餐,再想多点,被拦住了,“姐,你们一家三口,点多了吃不了,咱家讲究的就是吃饱吃好不浪费!”
每张桌子上,都摆着一口大铁锅,服务员把肥美的鱼切成块整齐码上,周围簇拥着各式各样的配菜,粉条、豆腐、白菜,满满当当,再倒入秘制汤底开火慢炖。待到锅开肉烂,掀开木头锅盖,浓郁醇厚的香气扑面而来,所有浸煮其中的菜品都嘎嘎香。
餐厅里人来人往,服务员忙得脚不沾地。趁着上菜间隙,我们问:“大过年的,生意咋样?”
“好啊,你瞅这人多的!我们家这些包间,全都是满的。”服务员笑呵呵地说:“往年腊月廿八就歇业了,一般到正月初五才营业,但今年没歇。年年有鱼,年年有余,今年日子一定更红火。”
国潮花灯“赛博”风
潘旭涛
夜空为幕,光影为画。春节期间,山东烟台的新春灯会惊艳亮相,让喜庆祥和的氛围感拉满。尤其是烟台山举办的“山海幻境迎春灯会”,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踏入烟台山,仿佛走进瑰丽奇幻的东方神话世界。威风凛凛的烛龙、灵动飘逸的鹿蜀、昂首振翅的凤凰……这些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花灯,将《山海经》里的神话故事和奇异神兽具象化,为市民游客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烟台山灯会充满国潮风,花灯色彩鲜艳,造型萌态十足。这种时尚灯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打卡拍照。“与小时候逛的灯会不太一样。”一名游客说,多了几分“赛博”风格。
国潮花灯映年韵。这几年,烟台的新春灯会灯展越来越多,国潮花灯逐渐成为主角,流行文化、动漫、游戏等现代元素的加入,让灯会灯展呈现“年轻态”。
在烟台虞美人广场上,大型灯组“春意临门”设计灵感源自汉字“春”,拱门是春芽造型,其上蝴蝶飞舞,优美灵动。由海洋生物组成的“海豚湾”“萌动海底”等灯组造型时尚、生动可爱。
在烟台文化中心广场上,主灯“秧歌迎春”由生肖蛇、灯笼、鼓等几种元素组合设计而成,图案采用烟台非遗海阳大秧歌,卡通小蛇在灯笼间穿梭,憨态可掬。
一组组绚烂的国潮花灯,给年味增添了更多传统韵味与现代趣味。
美味佳肴藏祝福
刘少华
回山东老家过年,总有种插不上手的感觉。准备饭菜无用武之地,打扫卫生也总被嫌弃。每年我们一回家,就只能沦落到孩子群,与几个从五六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打发时光。每当我们要求干点什么,都会被挡回来,无论干什么,总有人比我们更专业。
知识分子遇到困难就得想办法,老这么闲着可不是个事。除夕那天,父母亲、哥哥嫂子在厨房忙碌了整整一下午,我们坐在沙发上,闻着不远处传来的香味,看着哥哥在纸上简单记录做什么菜,终于想到:为年夜饭的每道菜起个名字。
这个工作,过去家里没有过,如今也没人竞争。毕竟作为文字工作者,这是吃饭的本事。一张红纸铺开,两人脑洞大开。豆腐嘛,“都有福”;炒鸡,“东方一叫”;芹菜,“勤劳才是幸福源”……最后,再把所有名字,都统一成七个字,讲究个工工整整。
起完名字,鄙人献丑,把它们誊在纸上。热爱画画的侄女,把红纸带回书桌旁,半小时后,菜单上点缀了烟花、中国结、花朵、2025等花纹与字样。然后,我们把红纸装裱进相框,放在年夜饭桌上。
此时,华灯初上。姐姐全家来到,看到菜单新奇不已。年夜饭前,就地增加猜谜环节,大家抓耳挠腮地面对一串生造的词,猜测厨房里正在酝酿的美味佳肴。
幸福的感受总是相似的。想起海子那首著名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尔滨”遇上“亚冬热”
李贞
春节前闲聊,同事们会顺口问一句:“你老家是哪的?”只要我一说是“哈尔滨”,大家的反应都是:“这两年,‘尔滨’火啊!”
的确,自2023年底以来,在当地文旅部门一系列精心策划下,哈尔滨冰雪旅游产业持续繁荣,“尔滨热”从线上火到线下。这也让我感到十分自豪。
更令人开心的是,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旅游业又迎来一个新的腾飞契机:举办2025年亚洲冬季运动会。
刚走出哈尔滨西站,我就看到车站门口摆放着本届亚冬会的吉祥物“滨滨”和“妮妮”。这两只憨态可掬的小东北虎玩偶大概有2米多高。它们戴着红围巾、穿着红衣服,伸出手向八方来客打着招呼,十分喜庆。不少拎着行李的游客停下脚步,与它们合影留念。
大年初三,我来到哈尔滨最著名的旅游街区中央大街,这里同样随处可见亚冬会元素。在一家亚冬会特许商品零售店,我为家里的小朋友买了玩偶、冰箱贴等纪念品。店员告诉我,近期店内销售额持续上升,客流量最高峰时一天能接待近万人。
2月7日,也就是大年初十,亚冬会正式开幕。我的一位本地好友已早早预订了几场赛事的门票。他说:“多好,在咱家门口就能看顶级运动员的比赛!能到现场感受亚冬会氛围,这个年过得更有意思了!”
家有一老胜一宝
杨俊峰
大年二十九清晨,姥姥的智能手机准时响起视频铃声。家住城南的小姨全家在屏幕那端拱手拜年,曾孙和曾孙女糯声喊着“太姥姥”,惹得老人笑出泪花。这方寸之间的团圆,让这位八十四岁的老人成了我们全家的“数字枢纽”。
老宅院墙上的春联写着“古树新花承雨露,家国同庆共春风”。厨房里飘来阵阵面香,姥姥仍坚持用老面发馍。布满皱纹的手捏着面团,絮絮说着五十年前的春节:煤油灯下纳鞋底,走三十里山路去公社拍电报,腊月里排队买凭票供应的花生。“现在手指点一点,天南海北的年货都能进门。”姥姥说。
守岁时分,年夜饭摆满桌,电视里放着春晚,全家人推杯换盏欢声笑语。而姥姥则坐在炕头,静静地看着这一幕,眼角的皱纹里漾着光。不干活的时候,姥姥总喜欢像这样静静地坐着,静静地看着。“我一辈子都在忙,不知不觉就忙到现在了。”姥姥说,“一眨眼工夫,人生就快走完了。”这话听得我眼眶湿润,我对她说:“您是咱们全家的主心骨,有您在的地方才有家,在您身边过的才是年。”
零点钟声响起,屋外旺火点着,天空烟花炸开,我们扶着姥姥出门祈福。家有一老,胜似一宝,每年过年,能簇拥在爱我们的姥姥身边,是我们全家人的幸福。那一刻,我在心中用力呼喊:“时间啊,请你慢些走!让姥姥可以,再多陪我们一会儿……”
姥姥名叫杨桂花,在我的人生旅程中,她的标注是“家的方向”。在她八十四载的年轮里,一圈圈新芽在破土生长。年轮深处有新枝,时代的列车呼啸向前,总有些根系深深扎在温热的土壤里,让远行的枝叶永远记得归途。
AI过年情更浓
叶子
“洪湖波涌贺新年,渔歌声里庆团圆。莲藕香中辞旧岁,鱼米乡里话丰年。红莲映雪家家乐,爆竹喧天处处欢。最是乡情浓似酒,春风送暖福连绵。”大年初一,读小学三年级的侄子为大家拜年,亮出了这样一首富有家乡特色的诗词。满堂亲戚纷纷为他点赞给出红包,他告诉大家,这是用AI(人工智能)写的一首诗,逗得大家乐呵呵:“真是一个小机灵鬼”。
今年春节期间,除了传统的吃年夜饭、走亲戚、拜年、赏花灯等环节,科技元素成了最大亮点。就在春节前夕,中国AI企业深度求索(DeepSeek)发布了最新的开源模型,爆火的DeepSeek和其他大语言模型,成了全家人的过年新宠。写吉祥话、介绍地方特产、制定旅行攻略,各种各样的场景和问题,都可以先和AI “讨教”一番。
当春节遇上AI,科技使生活更加方便。家里的小朋友,正在越来越熟练地使用AI工具。问作业只是基本操作,制作专属的拜年视频、撰写新春诗词、给图片美颜……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长辈们也学着用AI功能来查询食谱、翻译进口食品上的外文信息、在智能导购的帮助下选购商品等等。
春晚上,16个人形机器人穿着大花袄扭起了秧歌,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实现跨界融合,让人眼前一亮。后来,家人看新闻了解到,先进的AI算法让机器人能够“听懂”音乐,不仅能跟上音乐的节奏,还能根据音乐实时调整动作,让跳出来的舞蹈又稳又好看,连连感慨:“科技真是进步!”
新春市集寻年味
刘乐艺
人间烟火处,年味正浓时。大年初二下午,我特意和妻子一起去逛了逛老家济南的明湖市集,试着找寻那份属于“泉城”的年味儿。
市集位于大明湖南岸,从贡院墙根街一直延伸到县西巷。一进市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创非遗区,这里像是一座活态的“文化博物馆”。手工香荷包散发着古朴的香气,非遗大漆摆件精致典雅,糖画师傅手中的糖丝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翻花随着微风轻轻舞动……这些非遗产品,平日或许深藏于城市角落,如今在市集上得以集中展示,让每一位驻足观赏的人都能与传统文化来一场亲密邂逅。
顺着人流往前走,便是品牌连锁和济南特色产品区。各种快餐品牌的售卖车一字排开,为市集注入了现代商业活力。而济南特色产品更是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融入其中,无论是甘甜的平阴玫瑰花茶,还是独具特色的龙山小米,都成为游客了解济南、带走“泉城记忆”的最佳载体。
“咚咚锵!咚咚锵!”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来到一片开阔地,这里正在进行着一场舞龙民俗表演。只见龙首高昂,龙尾摆动,舞龙的小伙子们步伐整齐,时而腾跃,时而俯冲,将巨龙舞得活灵活现,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据了解,明湖市集举办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精彩演出与互动演艺,除了舞龙表演,还包括舞狮、高跷、锣鼓秧歌等民俗演出,以及鱼灯舞、国风巡游等特色表演,向市民游客传递新春佳节的美好祝福。
夜幕降临,明湖市集灯火辉煌,与波光粼粼的大明湖相互辉映,处处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一边是自然,一边是人文;一边是诗意,一边是生活。这种感觉,真好!”妻子感慨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2月06日 第 05 版)
https://mk.haiwainet.cn/image/2025/2/6/f2505115-dd11-4140-b5fa-19c9da2660c5.png?id=30395098-5cbb-4885-8d8c-f5e33e72089c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