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闽南语的形成跟“衣冠南渡”这个词有关
闽南语的起源闽南语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致福建南部。因此闽南话又称河洛话,今天的闽南话还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
闽南话是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闽南和台湾,还有广东潮汕、海南沿海及东南亚的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海内外讲闽南话人口达5000万,成为世界60种主要语言之一。
闽南语系(泉漳片、潮汕片、海南闽语、台湾话)
衣冠南渡怎么来的
汉代以前,住在福建的人被称为闽越的少数民族。而闽南语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三次的移民潮,移民的原因是征蛮、避乱。
第一次,第四世纪晋朝人移居入闽,五胡乱华(304-439),异族入侵中原,“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始入闽者八族”(《三山志》)。其中有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本系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闽北(今南平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部分先民避难到福建的泉州晋江等流域一带,他们把当时的古汉语带过来,后来称作“泉州话”
这是中原政权和文明首次南迁,由西晋京师洛阳南渡至建康(今南京)。晋统治者衣冠南渡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这也是中国第一次比较重大的南移事件。
第二次,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屯垦漳州,漳州话的初步形成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福建南部蛮夷祸乱不安,朝廷派陈政、陈元光父子(郡望河东)南下平乱,平乱了后屯兵驻马在漳州一带,亦包括今天龙岩地区新罗,漳平一带,这批人带来七世纪的中古汉语。
第三次,第九世纪后期,唐代末年,中国发生黄巢之乱(公元878),唐代光州固始县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平乱了后王潮被封做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由此带来九世纪的中原话。
第三次的移民大多数是唐代淮南道光州人。福建人读四书五经的时候,这就是部分”读书音“主要的来源。
台湾移民构成
闽南语至今保留古汉语辞语
闽南语的白读音可追溯到晋代,文读音可追溯隋唐时期,至今超过一千年历史,许多古籍用闽南语朗读都比普通话朗读押韵、通顺很多(如岳飞的《满江红》等),日语、韩语、甚至泰语、越南语的很多辞汇发音都跟闽南语十分接近,而并不是接近於普通话。
如今在闽南话当中,留有许多古汉语辞语,如鼎(锅)、面(脸)、伊(她)、莫(不要)、日头(太阳)、暗冥(夜晚)、滚水(开水)、老伙(老头)等等,还可举出大量古诗文例子为证:闽南话把“假使”叫“设使”。曹操《自明本志令》:“设使天下无孤”。闽南话“好势”是好的意思,江淹《云山赞序》:“壁上有杂画,皆作山水好势”。
闽南话所蕴含的意义在于我们的中原华夏先祖在多次大迁徙中避开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语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国等时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时的中原话。
每个地方的闽南话各有异同,而他讲的闽南话也许是每个闽南人的共同回忆
(转自:公众号“鱼有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