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战疫:疫情之下,悉尼华商逆势待发
中新社悉尼6月2日电 题:全球战疫:疫情之下,悉尼华商逆势待发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Hurstville是悉尼的华人聚居区,人口密度大,商业繁荣。做外贸生意的王刚,把公司办公地点安在这里。然而,猝不及防的新冠疫情,改变了一切。“你看看,我公司周围,有多少店铺倒闭了。做旅游的,做代购的,做餐饮的,唉。”王刚一声叹息。
现在,随着澳大利亚对新冠疫情的控制,各种限制措施逐步“解封”,Hurstville的元气在慢慢复苏。上午10点,购物中心已是人来人往。中午时分,时隔3个多月,中新社记者再次来到“喻记武汉热干面”,店堂里有5位顾客在用餐。重新开放堂食,给餐馆带来更多的生意,年轻老板喻晶的脸上多了几分笑意。
10年前,王刚成立了一家外贸公司,向中国出口大麦、牛肉、海鲜等。河北省保定市的一家麦芽厂,就从他手上购买澳大利亚的大麦,每年5-6万吨,双方合作得十分愉快,生意已持续了6-7年。
新冠疫情暴发后,多年商海沉浮的经验,让王刚意识到风险,但是,“没想到这么严重”。订单不断减少或延后,生意没得做了,加上限制令的颁布,他只好回到家里“禁足”。
“有段时间,做海鲜生意的朋友给我送来一些海产品,有些我都没见过。因为没有航班,这些需要空运的海产品只好自我消化。前几天,我也被取消了5个集装箱的牛肉订单。”王刚说。
疫情初期,王刚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张其杰、杨志唯一起,克服重重困难,支援中国抗疫,捐赠了价值256万元人民币的防护物资,分3批运到武汉、河北和厦门等地。当疫情在澳大利亚蔓延后,他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慢下来,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经商之道。
王刚说:“以前做生意,大家都希望利益最大化。疫情之下,大家都要生存,同在一条船上,就要携手合作,共度时艰。让我欣慰的是,我们与供应商之间取得了更多的相互理解,更加心平气和。”
疫情是一场危机,但“危”中也有“机”。和王刚有着同样想法从事旅游业的刘丹,对经济的复苏充满了信心。他和朋友在悉尼合伙经营一家小型车公司,为来自中国的游客提供车辆、司机、导游等服务。
2月1日,澳大利亚对中国大陆实施旅游禁令。失去了客源,刘丹将已在澳大利亚境内的中国游客的相关事宜处理后,把公司所有车辆全部停牌、封存,及时止损。
“这些年,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旅游客源地,每年都有120万左右的游客。我从2010年加入这家车公司后,生意年年增长。但是,去年持续几个月的澳大利亚山火,我们的生意就下降了八成。到了现在,更是‘零’了。”刘丹有几分无奈。
“禁足”在家的刘丹,把带孩子当做自己的事业。好在他申请到了政府的Job Keeper计划,每周有750澳元的补助,维持生活不成问题。不过,他的心里还在暗暗计划着,到旅游业复苏的时候,他将以怎样的姿态复出。
刘丹说,疫情对旅游业是很大的冲击,就看谁能扛得住。当然,这也是重新洗牌的机会。公司大,成本就多,很难支撑长时间“只出不进”。相反,像我这样的小公司,人说“船小好调头”,更容易恢复及拓展。
在刘丹看来,旅游业的复苏还是遥遥无期,至少年内没有希望。在澳大利亚疫情控制不断向好的情况下,各种限制令逐步解除,人们复工复产,经济逐渐艰难上升,他也在寻找新的商机。“总不能坐吃山空吧。”他笑言。(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