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2024年中国和世界“双十大”科技新闻揭晓(科技自立自强)

时间:2025-1-23 11:29 0 52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制图:汪哲平




图为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示意图。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供图

1月2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江苏南京揭晓。入选的科技进展直接触碰科技最前沿,涵盖视觉芯片、细胞疗法、大洋钻探、低温制冷、人工智能等诸多领域,表明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极限正不断拓展。
——编  者
2024年影响人类的科技进展有哪些?科技将会带来什么改变?
两院院士评选的202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世界首款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我国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科学家研发出全球首个Pb级超大容量光盘存储器;“天关”卫星成功发射并获系列成果;我国研究人员为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提供新方案;我国学者发表国际首个通用CAR-T治疗成果;我国研制超级显微镜,首次全景“看到”大规模细胞交互行为;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第二次青藏科考钻取全球最长山地冰芯并实现系列突破。
202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分别是:科学家首次3D打印出功能性人类脑组织;谷歌新量子芯片跨越精度里程碑;欧几里得空间望远镜公布首批科学成果,包括首张“宇宙地图”照片;科学家绘制迄今最大脑基因调控网络图谱;超精确癌细胞3D图谱问世;首个双语读脑装置让失语者重新“开口”;美“星舰”第五次试飞,“筷子”成功回收助推器;世界首例干细胞治疗恢复人类视力;全球首例人类接受经基因编辑的猪肾脏移植完成;长效HIV预防针剂试验成功。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看来,这次入选的“十大”新闻呈现两大特点:一类是紧紧围绕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例如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等;另一类是造福人类的科学研究,例如基于原语的类脑互补视觉芯片、通用CAR-T治疗成果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公众关注的话题。
“两院院士评选2024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至今已举办31次。评选结果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对普及科学前沿知识起到了积极作用。
“每届‘双十大’评选结果的发布,都会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今年评选出的国内国际十大科技新闻,直接触碰科技最前沿:聚焦国内,视觉芯片、细胞疗法等创新有望加速产业重要变革,大洋钻探、低温制冷等技术的突破为重大工程提供了新方案;放眼国际,猪肾脏移植、长效HIV预防针剂等生命科学领域的突破,以及与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结合,让许多‘不可能’变成‘可能’。”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副书记吴朝晖认为,“双十大”评选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国内外前沿科技成果,不仅能拉近公众与科技创新的距离、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更有助于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营造大胆创新、勇于创新的社会环境,让更多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王辰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的渗透性、扩散性、颠覆性特征更加凸显,科学向产业的直接转化进程加快,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图景。我们必须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紧迫感,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全面增强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
“有组织的科研”贯穿整个研究进展
“‘嫦娥六号首次在月球背面采样并发布首批研究成果’入选,人类历史上的多项首次,不仅引起了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也激发起公众的强烈兴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徐义刚说,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极限正不断拓展。
“有组织的科研”贯穿整个研究进展。
徐义刚介绍,对这项国家重大工程,国家航天局邀请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采取“背靠背”的方式,根据各自专长和技术特点,在北京和广东广州等地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开展独立研究。在广州地化所拿到3克土壤样品后,团队分成4个小组,每组之间平行研究、组内接力工作,先筛选样品,然后再进行定量研究,不到24小时就完成了对样品的筛选,短短10天时间就获得了第一批月背样品的第一批研究数据。
依靠“有组织的科研”和“背靠背”的方法,团队高效且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例如在确定月样年龄时,两个研究所开展独立研究,却得出一致结论,分别在《自然》和《科学》上发表,说明了数据的可靠性、研究的高质量。
“月球和行星科学在这次‘十大’中被看到、被关注,对年轻人来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一颗探索奥秘、科技报国的种子,对科研团队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徐义刚说,嫦娥六号月样的科研工作,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尚待回答,团队将信心百倍地迎难而上,完成更艰巨的任务。
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谈研究成果入选“十大”
“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
“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凝聚态物质中的引力子模”这一成果由南京大学教授杜灵杰领衔的科研团队完成。这项看起来“看不见、摸不着”的基础研究,将带来哪些改变?研究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哪些因素?在评选发布现场,本报记者采访了杜灵杰教授。
杜灵杰介绍,这项研究进展,将为在凝聚态物质中探索量子引力相关物理问题开辟全新视野,开启从几何视角研究强关联量子物态的新方向。未来的新型电子器件和新型量子材料,以及拓扑量子计算,可能就得益于这种对关联物质微观结构更深入的理解,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或许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入选‘十大’是一个新的开始。团队下一步的工作,是通过引力子模来探寻凝聚态电子系统中更加微观的物质结构。”杜灵杰说。
据了解,这项研究在关键时期得到了坚定支持:一方面,得到了国家科研项目的支持;另一方面,江苏试点设立了“应用基础研究特区”,鼓励独创独有、支持原始创新,让这项不在任何科研指南上的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一步到位申报省“攀登计划”,获得关键科研资金的支持。
最令杜灵杰印象深刻的是,这项研究需要搭建“首台套”设备,整整3年都在探索中前行。“前沿基础研究没有现成案例可以照抄,需要不断试错,没有把握一定能成功。针对极端条件前沿基础研究的特性,学校和学院设置了灵活的考核方式——前3年不唯论文进行考核,哪怕暂时失败也不要紧,只要踏踏实实做事就行。”杜灵杰坦言,这种“有耐心、等得起”的研究氛围,给团队吃下定心丸,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表,一步步推进。
“这一基础研究工作成果入选‘十大’,反映出国家对基础研究的长期重视、对前沿科学的重点关注、对原始创新的大力支持。对科研人员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在中国从事基础研究工作,我深感荣幸和庆幸。”杜灵杰说。(记者 吴月辉 姚雪青)
《人民日报》(2024年01月23日13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