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新华鲜报丨以球会友!40余名美国师生访华

时间:2025-4-20 10:38 0 4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用打网球的方式击球、参照羽毛球和乒乓球规则计分……融合三球特点、场地自由、新手友好,近年来源自美国西雅图的匹克球成为全球体育场上新晋“网红”运动。

4月10日至20日,“2025美国青少年匹克球人文交流中国行”在上海、深圳和北京举行,来自美国马里兰州蒙哥马利县13所学校的44名师生来华参访、以球会友。当小球在空中划过道道弧线,体育的纽带联结着两国青少年,开启这段相互了解、共筑友谊的旅程。


4月16日,在深圳南头中学,中美学生一起自拍留念。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体验,美国少年参观乒乓球博物馆,感受中国国球魅力。

世界上第一块乒乓球拍、第一个乒乓球、第一张乒乓球桌……12日,走进拥有8000余件藏品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美国访华团在上海饱览乒乓球百年历史。

“乒乓球的计分规则、球拍都和匹克球相似,这项运动还有深厚历史底蕴,在中国很受欢迎,就像匹克球在美国一样。”谢尔伍德高中的海莉·格蕾丝说,“我还第一次了解到乒乓球也曾让我们两个国家走近,这太不可思议了。”


4月12日,美国青少年在上海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的乒乓球发球机器人前体验接球。新华社记者有之炘摄

二楼体验区的乒乓球发球机器人前,学生们轮番挑战。曾在美国全国U14乒乓球比赛中拿下过第7名的瑞恩·特洛伊·李挥拍上阵,飞快的反应速度引发伙伴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和掌声。

普尔斯维尔高中的伊恩·斯科特·哈珀捧着体验纪念证书与同伴兴奋合影:“相比匹克球,乒乓球节奏更快,对反应速度和击球精度要求更高。我喜欢这里的氛围,处处彰显着体育的魅力!”


4月15日,在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高新中学,中美两国学生结对进行匹克球双打比赛。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竞技,两国伙伴击球中“对话”,以运动建立联结。

17日下午,北京中学西坝河校区运动场,明黄匹克球轻盈飞舞在空中,匹克球双打友谊赛在这里举行。

马里兰州丘吉尔高中学生谢拉兹·巴希尔正和中国队友进行赛前热身:先颠球,尽量用球拍中心接球,适应节奏;再进行落地式发球练习,保持发力平稳。

“新手持拍最好像握拳一样,五指握住整个手柄。如果食指在拍后支撑,有可能会受伤。”这一局他们的对手瑞恩捡球路过,给出热心建议。

比赛正式开始时,突然刮来的一阵风改变了球的走向,谢拉兹安慰错失击球的队友,“没关系,下次风可能顺着我们这边,我们再利用风向,调整战略。”


4月17日,中美青少年在北京中学进行匹克球友谊赛前热身。新华社记者赵旭摄

赛后,北京中学15岁的王景彤和克拉克斯堡高中17岁的西丹特·乔戈相互击掌鼓励,虽以一分之差惜败,他们依旧收获满满。

“一个月前我连匹克球的规则都不清楚。”王景彤说,“第一次正式站上赛场,和美国同学一起比赛、相互鼓励,比视频战术讲解生动不少。”

西丹特说:“虽然输了比赛,但我们坚持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我想这比输赢更重要。”

——纪念,集满球拍的签名,见证中美小伙伴的友谊。

每到一所学校打完比赛,瑞安·詹姆斯·科克里都会拿出球拍请伙伴们签名。北京的最后一场友谊赛结束时,中英文的签名已经集满了整整两个球拍。

瑞安说,他要把拍子摆在美国家里,这是最珍贵的纪念品。


4月17日,美国高中生瑞安·詹姆斯·科克里在北京中学展示签名球拍。新华社记者陆君钰摄

18日晚,中方代表、学生和美国访华团齐聚北京市第十中学报告厅,总结交流参访感想。

“我的母亲是历史教师,一直告诉我要多体验不同文化。人与人之间文化背景不同,却总能找到深刻共鸣,这次中国行完全印证了她的话。匹克球、乒乓球这些运动用最纯粹的方式架起桥梁,让我们建立跨越大洋的紧密联系。”伊恩代表美国学生上台总结发言,赢得阵阵掌声。

台下,蒙哥马利县教育局体育部主任、访华团团长杰弗里·基思·沙利文博士对此深有同感:“体育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联结。与对手激烈竞争、与伙伴并肩作战,这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同理心,更锻炼了他们‘赢得优雅,输得有尊严’的精神和风度。”

“今早在长城时,女儿西莱斯特突然按住我的肩膀说,‘爸爸,闭上眼睛深呼吸,你此刻正站在中国长城上,我希望我们永远记住此刻。’”沙利文说,“真正触动我的是从抵达中国那一刻起感受到的盛情。以匹克球为契机,在每所学校的交流都让友谊真实生长。离别时孩子们依依不舍,忙着互加联系方式。这正是我们期待的、体育带来的持久联结。”

策划:陈芳

记者:陆君钰、马卓言、有之炘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