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大卫翁:分享给年轻人三个理财心得 | 年度行业新锐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9164
主题
149181
回复
175343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54
人社部:鼓励支持商业银行销售全类型个人养老金产品
0/53
河南明日(22日)发放5000万元零售餐饮类新春消费券
0/57
西安一银行未经授权批量开通养老金账户续:陕西金融监管局已按程序调查
0/49
营商环境周报(第149期)|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开发利用,对保险公司开展监管评级并实施分类监管
0/54
2024年广东社融增量2.4万亿元 一揽子金融增量政策在粤落地见效
0/51
江西农商联合银行获批筹建 全国多地省联社改革稳步推进
0/55
广州农商行再申请拍卖银行!陷吕奕诈骗案,追债金额超80亿
0/50
广东:连续三月个人房贷正增长、活期存款同比多增
0/55
如何为人民币跨境支付“架桥铺路”?CIPS业务规模突破600万亿背后,有哪些大变化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大卫翁:分享给年轻人三个理财心得 | 年度行业新锐
时间:2025-1-20 09:45
0
52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2025.01.
19
本文字数:4334,阅读时长大约8.5分钟
作者 |
大卫翁(金融行业资深人士,行业观察者)
大家好,我是大卫翁。
因为这两年我做播客比较多,而在中国,播客的受众暂时还是以年轻人为主,所 以经常可以接到来自95后乃至00后的朋友的提问。因为我的播客以金融和投资内容为主,所以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年轻人该如何理财?我是该从日常开销中省钱,还是要靠投资来多赚?
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年轻人理财之道的理解。其实也谈不上建议,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过来人,同时也是在这个行业打拼过十几年的金融老兵的一些看法。
第一点就是要弄清楚理财到底是什么?
我们其实可以把财富的增减拆解为“收”和“支”两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源和节流。在这里我想先引入一个很显而易见的公式,就是“财富结余=收入-支出-其他项”。至于其他选项是什么,请允许我先卖个关子,稍后再来揭晓。
在这个公式中,我们继续拆解收入。有些朋友可能认为,这有什么可拆的呢?收入越高,存的钱就越多。这当然是事实。不过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不同来源的收入,其实对我们的存钱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
我会将收入分为三种,一种是上班收入,一种是副业收入,或者说在上班之外可以得到的劳动收入,还有一种是投资收入。这三部分收入对应着不同的心理,会深深影响我们将其存起来的可能性。
首先是上班收入。看上去上班收入似乎是最容易被存下来的部分,但事实上却未必如此。因为有一种消费叫“补偿性消费”。
今年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记者采访了一个曾经是高薪上班族的年轻人,这位朋友说:“上班其实是一个很花钱的事。你觉得在挣钱,其实也在花钱。我最后一份工作的年薪接近一百万,但那时候月月光。因为经常要买一些奢侈品犒劳自己。另外因为通勤很累,就必须打车。而且在办公室,大家多少还是有点攀比的心态的。所以裸辞后,卡里就剩一两万,也没买房没买车。”
相信很多的朋友都会有类似的体验。在上班过程中我们做的一些事情,无论是打车还是买东西犒劳自己,都会觉得是对自己辛勤付出的心理补偿。
不过其实我并不完全赞同文中说的,这是一种攀比心态的结果。马克思韦伯早在百年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提到过,“消费为个体带来集体身份。”所以大家在上班时的消费不一定是为了攀比,更多的时候可能只是为了合群。合群不仅是指穿着之类外在的各种东西,还包括生活方式、下班后的娱乐等方方面面。如果上班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要用来彰显你的这个身份的话,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将上班所得到的收入存起来并没有想象中的容易。
其次是副业收入,包括兴趣爱好带来的收入,再往后走可能就到了自由职业的状态。
这种收入其实也是最贴近年轻人,甚至是很多像我这样的中年人非常感兴趣的收入类型。这部分收入的特点是不确定——这个月收入多少,下个月未必能达到同样的数额。大家在网上可能经常会看到自媒体说自己月入多少万,但明年、后年还能有这么多吗?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所以这就与上班的稳定现金流形成了鲜明对比。
正因为副业收入的不稳定,所以大家在花钱的时候会产生两种极端,要么大手大脚地花掉,因为这笔钱是工作之外得到的钱,被花掉不会特别心疼。要么就是完全不敢花,因为不确定下个月是否还能有同样多的副业收入,所以会选择把它全部存下来。
最后还有一种收入,那就是资本性收入。最近很火的“被动收入”就是资本性收入的一种,当然也包括各种投资的收入。资本性收入有一个显著特征,那就是在阶层的划分中,越富裕、越向上的阶层,他们的资本性收入占比越高,反之越是普通人,越是工薪阶层,劳动性收入的占比就越高。
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上班收入可能需要花掉来获取相应身份,而副业收入由于不稳定性,带来冲动消费的可能性也很大,但资本性收入与生产无关,仅和现有的资产和投资相关,所以这种收入往往不会让人产生消费冲动。就像我们看到的,巴菲特老先生就是喝喝可乐吃吃牛排,很多靠投资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的私募大佬生活也会异常低调。
所以,如果能努力提升我们资本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提高理财公式中的收入部分。
刚才我们聊了收入,接下来再拆解一下支出。为什么大家觉得有时候“财越理越留不住”?面对这个问题时,许多人的直觉反应可能是因为消费社会里很难抵挡住诱惑。那么,我们为什么抵挡不住消费主义的诱惑呢?这是生活在物质高度发达社会的必然吗?
英国牛津大学的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在几年前接受过一个采访,采访的标题我很喜欢,叫“城市新穷人,不是经济穷人,是意义贫困”。关于年轻人的“意义贫困”,项飙是这么阐述的:“在经济体系结构里的某些环节,年轻人不太容易直观地看到自己做的工作有什么意义。人在工位上,能感受到自己在那一刻调动肌肉、调动神经、调动肢体和脑力活动,重复地做一件事。但是做的这道工序和最后产品有什么关系、让谁受益,有时很难直接地知道。”
我对这段话的理解是,我们这些新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在追求生存意义或者工作意义上暂时没有找到直观的价值体现,所以有些人需要用物质消费带来身份认同感。所以我们未必是抵挡不住诱惑,而是在下意识地用这种方式来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
也正因为此,抵挡诱惑的方式不一定是今天少买一个包包,明天少吃一顿大餐,而是必须要寻找到物质生活之外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其他的价值感,才可能让你从根本上去抵挡这种诱惑,而不是在每件事情上面都试图阻挡自己消费的欲望。举个例子,我现在做播客和公众号,给大家进行一些分享。在听友和读者给我的反馈中,我就寻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那么我可能就不需要用太多的物质消费来支撑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同样,也有很多人会去选择做公益,或者是做一些更有社会价值感的工作。在这个时候可能就不需要用力地去抵挡,也可以自然而然地去消解掉这些物质生活上面的诱惑。
据我所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在重视年轻人的精神成长,比如美团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就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以及满足其获得平等和尊重的职场体验。我听说美团内部提倡“我不会但可以学”,这也是一种非常开放包容,和鼓励个人成长的企业文化。
当然了,有人会说我刚才讲的这些有一点鸡汤,但我确实是希望提供另外一个视角,更有建设性地来思考如何抵挡住当下消费主义的诱惑。
理财公式的收入和支出都讲完了,我们来聊聊剩下的那些其他项。
其他项是什么?我把它定义为损失。损失未必指的是我今天丢了一笔钱。它有可能是一笔打水漂的股票投资,也有可能是无法日积月累的一次性开支。
为什么会出现损失?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大众熟知的概念叫做“心理账户”。我们日常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会有两种算法,一套是经济学算法,一套是心理学算法。经济学算法里面我们都是理性人,每一块钱是可以互相替代的,不管是你赚的还是你捡的,都是一样的,它都是你的财富。
但是在心理学算法里边不一样。钱从哪儿来,花到哪儿去,我们每一块钱都是专款专用的。比如你做股票投资,或者购买大件,很可能就会和日常吃饭啊去超市啊分开,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因为我们对每个账户的预期是不一样的。这导致了一方面我们在日常支出里面会千方百计地想去抠出一点点小钱,美其名曰省钱就是存钱,但当投资损失了一大笔钱,或者在买房买车过程中多花一些钱升级配置时,好像却又并不会那么地在意。但是显然,后者对理财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更大的。
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个其他项。如果大家和我一样都有记账习惯的话,打开你的记账软件,很可能会发现我们的支出并不是一个线性增长的。不是每天都花了100块,然后这个月花了3000块,而很可能是每天只花了 50 块,但是在某一些日子,因为各种原因花了200块300块,最终加总起来,变成了每个月的总支出。
所以我们理财时真正要控制的变量是什么?是那些突然出现的大额支出。
那些支出有可能是我们一时冲动的消费,也可能是听了自媒体的话就跟风做的投资,但它们正是我们理财路上最大的突发,也是理财路上“减”项的一大来源。
所以我给年轻人理财的第二个心得分享就是:设立消费阀值。这也是我自己身体力行,在如何控制这种其他项上的一点心得。
设立一个消费阈值,或者说界限,在这个界限以上的钱,你一定要好好的思考是不是真的要去做这样的开支,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把它花出去,而在这个界限以下的钱,你可以不用过脑子就把它花出去。换句话说,我们现在经常会说的什么自由,无论是外卖自由,超市自由,还是车厘子自由,所谓的自由就是在这个消费阈值以下的不用太多思索就可以消费的部分。
那么重点来了,这个阈值到底应该怎么设定呢?我的公式是这样的,你所有的流动资产,请注意这里说的是流动资产,不包括不动产,或者是其他很难变现的资产,比如社保公积金。将流动资产加上你目前稳定的上班收入的20倍,就是你的总池子。把这个池子乘以万分之一,这就是你的界限,请在此建立一个消费结界。
比如说你有100万的流动资产,而你现在每年的工资收入是10万人民币,那你的池子就应该是一个300万的池子,而万分之一就意味着300块钱。这就是你的自由限度。在300块钱以下的支出可以不必过多的思考,把时间花在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而如果某笔支出超过了300块,就应该认真地思考一下是不是必须要花了。
事实上很多朋友听了这个建议后给我的反馈是,更重要的不是算出来的那个具体的金额,而是因此可以在心里给自己设立一道减速带,增加冲动消费时的阻力,这本身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开销。
给年轻人理财的第三点分享是我一直认为理财并不是一个终极目的,而是一种人生态度,也可以说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有很多声音会把理财、搞钱当作是一种终极的目的。当然某种程度上存在合理性,因为钱确实能让人实现一些物质上的自由,但是然后呢?物质满足是没有天花板的,更是一个无底洞。物质填满不了欲望,更远远不可能实现精神自由。
所以理财、追求财富应该是我们达到精神自由的其中一个手段,却不应该是唯一的渠道。如果说这些年大家会认为消费主义是一种陷阱,那么在我看来,搞钱主义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陷阱。它会让我们思维变形,偏离寻找生活真正意义的轨道。
最后希望年轻人们能通过理财,通过思考刚才理财公式里的每一项,去找到生活的满足感和精神的愉悦感,甚至自己人生的意义。
当然,这也是没有唯一答案的答案......
谢谢大家,我在第一财经一财号等你,明年年度财经思想者盛典再见。
此为第一财经一财号2024“年度财经思想者”盛典上年度行业新锐演说原稿。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演讲时间:2024年12月)
微信编辑
| 生产队的驴(明天见)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