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中国决不干打肿脸充胖子的事

时间:2020-12-18 07:50 0 273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这是中国全面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这当然不是2020年中国的唯一骄傲,就在上个月这个国家最后几个处在贵州省的贫困县实现了摘帽,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亦取得决定性成果。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统筹前进是极不容易的一件事情。我们的总财力就那么多,既要鼓励发展高科技能力,给全社会的进步不断开拓空间,提供动力,又要下大力气持续推进民生建设,将社会公平嵌入到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中。
  长期以来,一直有人怀疑中国的这种统筹平衡做得不够,认为中国向航天等领域投入资源过多的声音在舆论场上长期存在。其实,难归难,但中国的相关统筹平衡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起来还是做得相当下力气,并且实际效果很正面。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响亮、最家喻户晓的国家目标是建设小康社会,民生建设和公平正义一直是全社会持续的注意力重心。科技兴国战略与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可谓紧密交织,最近几十年,中国人可不是勒着裤带搞航天,探月决非中国社会打肿脸充胖子的“政治形象工程”。
  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进展整体上提升了中国的战略竞争力,我们的日子与此同时逐渐好了起来。回过头看,如果我们没有这些科技领域的同步迈进,这个国家的繁荣会多么缺少骨架,多么欠缺长期的保障。
  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人均GDP不是G20里发展中国家最高的,但我国这些年的重大科学进展无疑是发展中国家和一般发达国家里最为突出的。中国之大对于推动重大技术进步的特有孵化优势发挥了出来,这很令人欣慰。
  中国早已施行市场经济,但同时保持了政府的引导作用,使得我们的市场经济没有在低水平上不断复制徘徊,满足于全球价值链上低端的繁荣。中华民族的上进心持续释放动力,国家的体制托起了它,我们因此而得以有方向感,均衡地前进。
  反过来说,中国也没有“惟科技发展论”,把诸如取得航天成就等具体目标当成压倒一切的任务,没有形成全社会围绕高科技的一个精英圈,脱离全国广大公众,甚至导致贫富两个世界的分裂和对立。与中国比起来,今天印度的航天工程就相对显得勉强得多,当然,再困难也搞月球和火星探测,这是印度人的选择。
  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还有漫长、艰难的路要走,我们今后恐怕要拿出更多资源投入到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说实话,公众对此有原则性支持,但这种支持并未充分转化成优待高科技产业以及相关人才的政策。我们这方面可以继续发力的空间很大。
  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我们的航天技术全面达到世界一流是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进展。浩瀚的太空有着无限可能性,支持人类未来发展的大部分资源肯定在地球之外。我们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外太空,良好的、有充分公平正义的社会治理将为此提供力量,志向和梦想将鼓舞我们锲而不舍。嫦娥五号真的只是个开始。
  推荐阅读:
  嫦娥五号返回器出趟差不容易!网友:像极了军训后的我
  来源:观察者网
  今日(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昵称“小五”)圆满完成任务,携带月球样品顺利返回地球。
  然而,细心的网友却发现:咦?“小五”出去挖了个土,怎么回来就变样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今早在微博发了两张“小五”“奔月”前后对比图,并配文:出差前VS出差后!
DSC0000.jpg

  有网友感叹:打工人不容易,送个快递都把人晒黑了;小五是不是出门忘记带防晒霜了?
DSC0001.jpg

  一位网友表示“像极了刚刚军训结束的自己”,并果断祭出自己珍藏的表情包:
  妈妈,我军训回来了……
DSC0002.jpg

  还有“大神”亲自产出,将奔月挖土后的黝黑“小五”,描绘得可谓出神入化。
DSC0003.jpg

  不过,也有网友为“小五”鸣不平,又晒出了“小五”穿上白外套的图。“等等,我白回来了。”
DSC0004.jpg

  “小五”身上的白外套,其实是两层棉衣外加暖宝宝。
  央视新闻解释称,为了给嫦娥五号返回器保温,地面回收人员特意为它穿上了两层厚厚的棉衣,贴满了暖宝宝,最外层还要套上迷彩外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在给一名网友回复:返回器软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当时地面温度低至-20摄氏度。
  随后,官博皮得根本停不下来,在亲自给贴满暖宝宝的“小五”画上耳朵后,还配上一段短视频,戏称地面回收人员给“小五”保暖的举动,生动体现了什么是“你妈觉得你冷”。
DSC0005.jpg

  视频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最后,大家还在猜从“小五”前跑过的小动物是什么吗?
  在地面搜索队抵达返回器着陆点前,直播中出现了一个可可爱爱的画面:有一只小动物从返回器前跑过,率先到达现场。很多网友都在猜测,这个身影到底是哪个小动物:小狐狸?田鼠?还是兔子?
  今天上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在官博发文称,那只小动物很可能是一只狐狸。
  中科院动物所国家动物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张劲硕下午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也表示,从轮廓比例分析来看,“是狐狸的可能性较大”。
DSC0006.gif

  纽约时报:中国把月壤带回地球,开启了“太空竞赛新时代”
  来源:观察者网
  北京时间12月17日1时59分,我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王子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这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
  这则喜讯也很快登上多家外媒的版面。而在《纽约时报》眼里,这个消息似乎象征着一个“太空竞争的新时代”的到来。
  文章认为,美国正在把中国看成是太空领域的“对手”,已对中国航天实施过长期的打压,但随着中国成功带回月壤、在航天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美国以往的做法可能会招来中国的反击,双方的竞争会变得“日益激烈”。
  不过文章同时也承认,中国的航天计划完全没有受到美国“重返月球”等太空政策口号的干扰,正在稳步向前推进,中国的航天项目确实是在推动太空探索的进程。
  但对于这些“竞争”、“对抗”、“主导权”的说法,中方已多次表示,中国一贯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积极开展有关国际交流合作,分享航天发展的成果。中方愿同各国继续携手努力,为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外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DSC0007.jpg

  《纽约时报》文章截图
  “太空竞赛的新时代”
  文章开篇就直入主题地指出,中国或许是登月的后来者,但当载有月壤、月岩的太空舱返回地球后,这就为未来几十年的“新一轮太空竞赛”奠定了基础。
  这种竞争与美国政客眼里的“中国威胁论”关系颇深。文章称,在美国政府的眼里,太空已经变成中美“可能发生冲突的领域”。特朗普政府以此为借口推动组建“太空军”,副总统彭斯去年也曾声称中国在“抢占月球战略制高点”,“希望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卓越的航天国家。”
  这种对抗心理也渗透到了科学领域。文章指出,美国有一些人希望中美能由竞争转为合作,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早就已经变成了竞争中的一环。2011年,在弗吉尼亚州共和党众议员弗兰克·沃尔夫(Frank Wolf)推动下,资助NASA的法律中加入一项条款,禁止NASA与中国航天机构和中国企业合作。
  沃尔夫打着“人权”的旗号推动了这项规定,并声称这可以“保护美国的航天技术”。尽管这项法律并未阻止NASA以外的科学家与中国同行合作,但这等同于禁止中国科学家接触上个世纪NASA宇航员带回的月壤。
  文章认为,美国在航天领域采取的对华强硬政策,势必会招来反弹,影响航天领域的合作。一些美国科学家就在哀叹,他们可能会失去接触月壤的机会。
  美国圣母大学教授克莱夫·尼尔(Clive Neal)在给《纽约时报》的邮件中就叹息道:“这些月壤的年份与以往的完全不同,肯定有助于我们理解月球的演变。唉,我们大概是没机会接触了。”他在这句话后头还配上了一个沮丧的表情。
  美国太空计划“一波三折”,中国长远目标“稳扎稳打”
  不过在《纽约时报》也指出,美国虽然急于重返月球争夺“主导权”,但美国的太空计划却不断经历一改再改的波折;而与此同时,中国选择的则是一条“稳扎稳打”的道路。
  特朗普政府在其任内就提出了“重返月球”的主张,NASA也推出了相应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打算在2024年再次把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即将上任的拜登政府尚未宣布其航天政策,尽管拜登此前曾表态支持“重返月球”,但文章认为,拜登最后可能会推迟这个目标的时间。
  美国的太空计划的这种“波动”实际上由来已久。文章指出,中国的探月工程嫦娥计划刚刚启动的时候,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提出要“2020年前重返月球”,但奥巴马政府上台后,又取消了登月计划,转而着眼火星和小行星带。《纽约时报》将这种变动形容为“不确定且周期性的变化”。
  而与这么一个“不稳定”的NASA相比,中国始终保持步调,按照长远计划和时间表一步一步走。特朗普政府鼓吹“重返月球”并没有干扰到中国的航天计划,在《纽约时报》的眼里,中国“完全不急于抢在美国之前上月球”,非常稳定地推动探月工程。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着陆,中国成为美苏两国之后唯一成功在月面着陆的国家;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实现人类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回勘测,玉兔二号月球车现在仍在月球背面工作。
  对于中国的表现,《纽约时报》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的探月项目不只是在展现太空技术和民族自豪感,中国正在以月球为起点推动太空探索——现在把机器送上了月球,也许未来哪一天就会实现载人登月。”
DSC0008.jpg

  央视新闻截图
  中方: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国际合作
  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地球,既标志着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时也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从月球带回月壤。
  但其实对于诸如《纽约时报》眼里的新时代“太空竞赛”等说法,我国早已有过回应。比起“对抗”和“争夺主导权”,我国一贯坚持的是将航天事业用于和平目的,愿同世界各国开展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国家航天局曾表示,愿与各国航天机构、空间科学研究机构和空间探索爱好者携手合作,共同探索太空奥秘。探月工程三期副总设计师,嫦娥五号任务新闻发言人裴照宇也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向国际社会发出了倡议,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建国际月球科研站。
  自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升空后,我外交部已多次指出,中国一贯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享航天发展成果。中国将继续本着为全人类谋福利的精神,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推进国际合作,促进外空探索和利用。
  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11月24日的记者会上更是指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永无止境,和平探索与利用外空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并应该为全人类谋福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