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归侨建筑学家黄锡璆:国家的需要始终是我的第一志愿

时间:2020-12-18 10:51 0 191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28084040_zsite.jpg
日前,归侨建筑学家黄锡璆在北京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吴侃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17日电 题:归侨建筑学家黄锡璆:国家的需要始终是我的第一志愿

中新网记者 吴侃

尽管已经79岁高龄,归侨建筑学家黄锡璆每天早上8点都会准时来到位于北京西三环的办公室,在一堆图纸、资料中开始一天的工作。

作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医疗建筑博士,黄锡璆在国机集团中国中元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了一辈子,为推动中国医院设计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做出贡献。他曾担任北京小汤山医院的总设计师,今年初又参与了武汉火神山医院的设计。

日前黄锡璆获得了第八届“中国侨界贡献奖”,并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网记者的专访,回顾自己两度归国的历程。

“坐了5天5夜的轮船,终于回家了”

黄锡璆1941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上中学的时候他就萌生了要回中国的想法。“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华侨年轻人中间掀起了一股回国热潮,那时我们还有个口号‘回祖国去,学习本领,参加祖国建设。”

“记得在印尼的时候,我们还看过一些关于中国的纪录片和电影,像《新中国的诞生》《边疆战士》等,更激发了我对祖国强烈的向往。”黄锡璆告诉记者,1951年、1955年他的哥哥姐姐相继回国,1957年他也终于经过父母同意,坐上了回中国的轮船,历经5天5夜,才终于抵达中国。

回国后黄锡璆在广州的华侨补习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到了学校才发现宿舍不够用,有成千上万的侨生,学生们只能住在教室里,澡堂是用草棚围起来的,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因为回来就是为了学习本领。”

后来黄锡璆去到南京第五中学念高中,毕业后他参加高考,考上了南京工学院建筑专业(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北京工作。

“留学回来建设祖国,这是理所当然的事”

1984年,黄锡璆考取国家公派留学资格,远赴比利时学习医疗建筑专业。拿到博士学位后,他再次选择了回国。在他看来,国家花钱资助留学生去海外学习,自己学到知识后回来为国家服务,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

1988年公派留学归国后,黄锡璆开始致力于医院建筑规划设计与研究。“那时候中国医院的病房多为六到八人间,没有空调,没有独立卫生间,医院规划设计水平亟待提升,我下定决心要做一些事情。”

黄锡璆回忆,一开始自己是从很小的项目做起,设计的是三四千平米的小医院。“有一次去浙江金华金华出差,坐火车凌晨三点多才到,紧接着就去看现场、讨论方案。就是这样经过了一番辛苦磨练,我才逐渐成长起来。”

此后的多年间,黄锡璆提出了符合国情的现代化医院设计理念和方法,主持完成了200余项医院设计,推动中国医院建筑规划与设计的发展,被誉为中国现代医院的奠基人。

“从小汤山到火神山,我这个老头还能做事”

时间回到2003年4月22日,北京市决定建立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当时作为总设计师的黄锡璆刚动过视网膜手术,正在家中休息。但他临危受命,当晚10点赶到单位,立刻组织工程设计人员连夜投入工作。

“小汤山建设时间紧急,我们是边设计边施工。”黄锡璆说,因为传染病医院要求医患通道分离,盒子房窗口处要打一个供病人进出的门,但凿混凝土很费时,当时施工队非常着急,但我还是坚持原有方案。“如果当时将就了就达不到收治要求,通道混淆造成交叉感染问题就大了。”

当时黄锡璆和设计师们“连轴转”地战斗了七天七夜。终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座高标准的非典专科医院短时间内拔地而起。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年近80的黄锡璆又坐不住了,他写下一封“请战书”,表示“随时准备参加抗疫工程”。

2020年1月23日,当年北京小汤山医院设计施工图纸从电脑中调出,黄锡璆带领团队将紧急修订完善的整套图纸提供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团队。技术图纸发出后,他又结合当年建设小汤山医院的经验和遗憾,与对方探讨设计细节,完善设计方案,先后提供了三份具体的建议书。

回顾这些经历,黄锡璆始终非常淡然,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很普通的事情。“现在医疗建筑领域知识不断更新,设计理念也在迭代,我还需要不断学习,和同仁一起努力,推动我国的医疗建筑设计水平再向前。”(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