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从中餐风味到社团构成,美国华人人口结构是怎么样变化?

时间:2021-5-11 15:33 0 149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东西问)从中餐风味到社团构成,美国华人人口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 题:
从中餐风味到社团构成,美国华人人口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迁?

作者 李爱慧(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副研究员)

1.jpg
2.jpg
李爱慧(受访者供图)

  
当地时间4月26日,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202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过去十年美国人口增长7.4%至3.31亿人,该增速为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低值。

在美亚裔人口情况如何?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4月9日发布的一项报告,在2000年至2019年间,亚裔人口的增长率是美国所有族裔中最快的,从大约1050万人增长到创纪录的1890万人。

华人作为美国第一大亚裔族群,如今人口数量已经接近550万。研究显示,来自中国不同省份的新移民深刻地影响着整个华人社区文化以及社团结构。

3.jpg
资料图:市民在旧金山湾区福斯特城一家华人超市里购买大米。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移民来源地趋多元 粤籍华人占比仍最高

从美国华人人口的原籍地看,二战前粤籍华侨华人占90%,他们大多定居于旧金山、洛杉矶、檀香山、西雅图、波特兰、纽约、芝加哥、波士顿、费城等大城市中心的唐人街。而现在华人移民的来源地非常多元化,中国各省份都有人移民美国。

1965年美国新移民法通过后,由于从台湾迁居美国的华人移民原籍地多非广东省,粤籍华侨华人的优势开始减弱。上世纪90年代之后,通过留学转而定居美国的广东省之外的专业技术移民数量迅速上升。这些高学历人才大多从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湖北、陕西等地知名学府赴美深造,总计超过120万人。

广东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较久,根基较为深厚,土生华裔的人口基数大,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程度深,目前粤籍华侨华人(含土生华裔)占美国华人总人口中的比例依然最高,约占30%-40%。

从人口规模来看,居第二位的为福建籍的华侨华人,约有100万人。上世纪90年代后,来自浙江温州和东北三省等地的非正规移民也逐渐增多。

不同区域的移民类型构成上存在一定的集中性和独特性,比如广东珠三角的移民以家庭团聚方式赴美者居多,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移民以留学转而申请职业类签证居多。

4.jpg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1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三,美国纽约市民在唐人街一家老餐厅用餐,感受中国年味。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普通话逐渐流行 中高档中餐馆兴起

随着美国华人人口祖源地构成上的多元化,他们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调研,上世纪80年代,在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主要城市,粤语仍是唐人街的主要语言。随着广东籍以外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人数和影响力的增强,普通话在华人社区日趋流行,并成为不同方言团体的共通语言。

现今,中文学校大多数都讲普通话,简体字教学也逐渐增多。原先以粤语为主要礼拜语言的华人基督教会,当地牧师和团契组织者也努力学说普通话,以便吸引更多的中国大陆新移民加入教会。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福州移民规模的壮大,福州话已成为纽约唐人街的第二大方言。此外,潮州话、上海话、温州话等方言也逐渐出现。

5.jpg
资料图:行人行走在纽约曼哈顿唐人街。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除此之外,华人人口的结构变化也对美国当地的中餐菜系造成了影响,中餐馆从粤菜为主发展到京、川、湘、沪、浙、台、闽、潮,以及东南亚风味等各式美食。

现今很多粤菜馆已由小型家庭式经营向现代化经营发展,建起装修豪华、富有东方风格的大酒楼,并且冠以气派的名字。

经营其他菜系的中餐馆,首先是由败退台湾的前国民政府官员及家属移民美国后带旺起来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为“中餐女王”江孙芸1968年在旧金山开设的“福禄寿”餐厅,供应地道、经典的京味、川味和湘味菜。

随后,在纽约、芝加哥、华盛顿等地,越来越多的非粤式菜馆兴起,甚至大受非华裔食客的欢迎。

随着专业技术移民落户于美国市郊,迎合他们需求的各种地方风味的中高档中餐馆迅速兴起。新移民倾向于“正宗的”而不是“美国化”的中国美食。

除了上档次的中餐馆外,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福州新移民经营的小型中餐外卖店迅速兴起,一般只需要夫妻二人雇一两个帮手就能开张,价廉物美,满足了低收入群体的需求。

还有一些富有投资眼光的中餐馆老板效仿麦当劳和肯德基的经营方式,开办起美式连锁中餐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创办于1983年的熊猫快餐(Panda Express)。另一家知名的高档中餐连锁店是“老张中国小馆”(P.F. Chang’s China Bistro,又译作“华馆”),其定位是比快餐精致、比正餐放松的休闲餐厅。

6.jpg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1年2月7日,美国纽约连日降雪,曼哈顿中国城白雪皑皑。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传统侨团后继乏人 同乡会等纷纷涌现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俗习惯及语言有很大的差别,当某地有人移民到美国时,为了满足社交联系的需要或有难事需要解决,很自然就找到同乡帮忙。

19世纪中后期,广东籍先侨建立了地缘性会馆、血缘性的宗亲会、业缘性的商会乃至统领全侨的中华会馆(公所)等,现今这些粤籍传统侨团大多依旧存续,不少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唐人街标志性景观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后,赴美的新移民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多数新移民与粤籍老侨在语言、文化背景、身份构成、职业地位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不愿加入既有的传统侨团,而是另组建新的同乡团体、专业团体、校友会、商会等。

近几十年来,由于华人社会的人口结构性变化,新移民和土生华裔加入粤籍传统侨团的越来越少,不少传统侨团出现人员老化、后继乏人、影响衰弱的情况。

以原籍省、县、乡甚至村为基础建立的同乡会则纷纷涌现。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省移民数量的增长,单一省籍的同乡团体越来越多,比如,上海、江苏同乡联谊会。从华东、华北、华中、华西南各省份移居美国的人也渐渐形成规模,更多同乡会在美国出现。多省联合的有东北同乡会、西南同乡会、华北同乡会等。

7.jpg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1年5月8日,美国旧金山多个华人社团联合举办的“《华埠日记》疫境·前行”公益摄影展在唐人街花园角广场开幕。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其中,福建籍新移民尤为显著。据统计,1998年福建籍华人社团只有十多个,至2005年,全美大大小小的闽籍社团已有100多个,多数集中于大纽约地区,既有以同省籍为基础的大型联合性社团,也有以同县、同镇,甚至同村籍为纽带建立的中小型同乡会。

老唐人街向外扩散 郊区形成新型华人社区

由于华人新移民的不断涌入,上世纪80年代,纽约、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的老唐人街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展,但仍赶不上新移民增长的速度,人满为患,租金节节上涨。有不少新移民忍受不了弹丸之地的局限,只得到新开发的华人聚居点或更远的地方居住。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华人人口增长与经济的发展,唐人街的规模与数量均有增长:一是老唐人街扩展;二是以老唐人街为中心,在其邻近市镇衍生出新唐人街。

现今,全美各州都有华人居住,数量从数千人、数万人到数十万人不等。华人大多数偏好大都市区,不过其定居区域已经从老唐人街向外扩散,在郊区形成了很多新型多族裔聚居区,还有的华人散居于白人社区中。

8.jpg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1年4月25日,美国纽约法拉盛亚裔社区自发成立的“公共安全巡逻队”队员以及部分民众,在该社区活动中心进行防卫术训练,提高安防能力。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纽约大都会吸引了人数最多的新移民,该区的唐人街由1个增加到6个。曼哈顿唐人街的边界不断拓展,华人的商铺开进了原先的“小犹太区”和“小意大利区”,最引人注目的是来自福州的新移民占据了几乎整个东百老汇大街,把这里变成名副其实的“小福州”。

皇后区的法拉盛是纽约第二大唐人街,原先以台湾地区移民为主,现今来自中国大陆的新移民已居多数。布鲁克林的日落公园和第八大道形成福州移民聚集的新唐人街;还有一个唐人街在新泽西的爱迪生市。

郊区的新型华人社区没有老唐人街存在的拥挤杂乱等问题,但同时又保留了一些中华文化元素。与没有明显族裔标志的美国一般城郊社区有所不同,市郊的新兴华人住宅群由于周边带有中国或亚洲风情的购物中心、中餐馆、文化服务机构较多,基本可以清晰地被辨认出来。

9.jpg
资料图:顾客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街头用餐。 中新社记者 刘关关 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媒体的报道都给人一种美国华人都很成功的错觉,但实际上华人当中高中以下学历的占比要比美国平均水平高,贫困率也稍高于美国平均水平。这些教育技能水平相对较低的华人新移民初抵美国时,大多落脚于老唐人街。

而如今,越来越多拥有良好教育背景与技术专长的新移民得以进入美国的教育、科技、专业领域和白领职业中,获得相对丰厚的收入,逐步跻身美国中产阶层行列。而他们,也开始选择到环境相对优美、住房宽敞、学区优良、设施完善、人口密度小的郊区居住。(完)(曾小威参与本文整理)

李爱慧,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移民、华侨华人、美国研究。目前已在《世界历史》、《世界民族》、《华侨华人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30篇,出版专著《文化的移植与适应:东欧犹太移民的“美国化”之路》(2010),参与撰写《海外潮团发展报告》(2015)、《海外粤籍华人社团》(2018)、《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2018)、《海外华侨华人与广东改革开放40年》(2018)等著作,主持完成《融入之路:二战后美国华人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二战后美国粤籍华侨华人社会的变迁》(广东省社科项目)、《华侨华人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作用研究》子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