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若曦:女性角色为何能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历久弥新?

时间:2021-9-8 11:05 0 88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东西问)陈若曦:女性角色为何能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历久弥新?

中新社北京9月7日电 题:
女性角色为何能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历久弥新?——专访华人作家陈若曦

作者 刘立琨 金旭

1.jpg

  
“我在大陆写大陆,在台湾写本土人事物,在美国则写美华人士。华人足迹遍天下,故事真是写不完。”华人作家陈若曦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如是说。

今天的年轻人或许不知道“陈若曦”是谁,但倒转30年,台湾文坛人人耳熟能详。

陈若曦,本名陈秀美。1938年出生,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硕士。1960年与白先勇、王文兴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曾获中山文艺奖、联合报小说特别奖、吴三连文艺奖等。1989年创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1995年返台定居。

陈若曦以写实小说闻名文坛,其文字细腻质朴、风格写实亲切,笔下的一幅幅二十世纪下半叶华人生活剪影,对今天的港台文学影响深远。

2.jpg
资料图:美国纽约市民在中餐厅用餐。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纸婚》与文化碰撞

“写文学为人生,作品要言之有物,绝不无病呻吟”,这是陈若曦一贯的文学主张。

陈若曦的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中国人在海外生活的故事。其早年作品《纸婚》还曾改编为剧本,成为著名导演李安“家庭三部曲”之一的《喜宴》。这些故事多多少少都源于陈若曦的亲身见闻与感悟。

“我一向写我的见闻,顶多加上一个理想结局。”陈若曦告诉记者,《纸婚》的故事就来源于她去法国看望朋友的经历。当时朋友家住了一个北京姑娘,为了拿永久居留“假结婚”,最后发现自己爱上了对方。“有人说《纸婚》的女主角也太勇敢了,我当时也很佩服她。”

游走于海内与海外多年,陈若曦认为华人文化与西方现实确有差异或冲突,不过若耐心坚持,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一定会实现突破,并碰撞出火花,而《纸婚》的成功就是一种“碰撞”。“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华人故事写不完

2008年,陈若曦自传《坚持·无悔——陈若曦七十自述》(以下简称“《七十自述》”)在台湾出版。发布会上,她在台大的同学、著名作家白先勇说:“陈若曦是我们那代人中最多姿多彩的。她把自己的经历转成了文学,她的小说再过几十年,还有其价值。”

“若说我有什么贡献,大概就是写作早了一点。后来大陆文友写得更精细,都在我之上。”谈到自己曾经的代表作,陈若曦十分谦虚。

事实上,这位耄耋老人一生辗转,笔耕不辍。即使只是平铺直叙,落到纸上也足够成就一部传奇。她笔下的人物有笑有泪,细节生动而真实,而这也是她一贯秉承的“好故事”标准:无论悲剧还是喜剧,好作品都让人感到真实、传神。

陈若曦说,好的作品一定能反映人生,反映真实生活。“人在大陆写大陆,在台湾写本土人事物,在美国则写美华人士。总之,华人足迹遍天下,故事真是写不完。”

3.jpg
资料图:图书馆。王笈 摄

  
为女性发声

“人在美国,自己都不想当美国人了,哪能让孩子生在美国呢?”陈若曦在《七十自述》中写道,她这一代中国人,民族意识特别强烈,感叹中国百年积弱才备受外侮。“知识分子当以天下为己任,且先天下之忧而忧,学成报效祖国是理所当然之事。”

著名华人作家聂华苓曾用“边缘、边缘、又边缘”来形容当时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处境。她们受过高等教育,书写着“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伤心境,用细腻的笔触将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困扰和迷茫娓娓道来,用独特的女性视角诉尽华人女性谋求生存,积极独立,不断追寻自我价值的成长、蜕变之旅。

“在我那个年代,女性地位还不高,写她们也成为了我的职责。”陈若曦爱写女性,她的作品中始终饱含着对女性的终极关怀,她笔下的女性角色在经历种种选择、体验后,总能获得成长和觉醒。“我一直以为,想要世界大同,一定要男女平等。我相信女性能以柔克刚,只要努力总有收获,也能达到目标。”

改革开放后,陈若曦也为海内外文化交流贡献了力量。她在伯克莱的家曾吸引众多华文作家拜访,一度有“陈若曦旅馆”之美誉。后来,为便于中美文学、两岸文学交流,陈若曦决心把海外华文作家组织起来,而第一步,就从华文女作家开始。

1987年9月,陈若曦和於梨华女士共同发起筹备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两年后,第一届海外华文女作家会议在陈若曦位于美国加州的家中成功召开。倾诉感情,交流写作经验,专注海外华文文学发展成为她们的目标,亦是她们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

近年来,如严歌苓、张翎、虹影等新一代海外华文女作家崭露头角。置身文化碰撞的背景下,她们将笔触探进女性新移民的内心深处,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更为宽容的心态去诠释角色为实现在居住国“落地生根”的努力,勇敢追寻自我存在价值与意义的生活态度。

“东西方不同,东方‘以和为贵’,主张‘融合’而非征服,西方较‘是非分明’,强调‘自以为是’。”陈若曦表示,游走于东西方之间,异国他乡的成长经历能让华人女性作家捕捉丰富的情感细节,审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学创作中有独特优势,同时还兼具跨文化的视角,对发扬东方文化,提升女性地位有很大作用。

以《远见》、《二胡》和《贵州女人》为例,陈若曦游刃有余地展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华人闯荡异国的心路历程。面临中西文化差异,他们仍然坚守着自立自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多元价值观的碰撞下,小说中的华人女性解开了封建传统婚姻的桎梏,自由地选择婚姻,寻找真正的自我。

4.jpg
资料图:外国留学生体验中国国画。 李佩珊 摄

  
今天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形式愈发多样,但在陈若曦看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西方的了解仍不全面。华文作家仍需继续为之努力,坚持华文创作特色,用作品向世界展现更加全面、丰富的中华文化。

海外华文作家处于东西方文明对话的前沿,他们通过文学作品让海外主流社会认识华人这个群体,也认识华人的故土中国。陈若曦说,文学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文化交流,要让西方人了解中国一直是她的写作主旨。大量翻译优秀的华文作品,举办文学交流会,通过电影等艺术作品提升西方民众对东方文化的理解。多说多写,多管齐下乃为良策。(完)

受访者简介:陈若曦,本名陈秀美,1938年出生。1960年,在台湾大学外文系读书期间,与白先勇、王文兴等创办《现代文学》杂志,以写实小说闻名文坛。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取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写作系硕士学位。1989年创建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1995年返台定居。游走于东西方之间,陈若曦写下《二胡》《远见》《纸婚》《城里城外》等作品,道出了海外华人生活百态,在1999年被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遴选为十二位跨世纪作家之一。

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