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KM L/Pexels
“不发文就没门”(Publish or perish)是学术研究圈子里流行的一句话。学术论文不仅是科学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如今全世界的学者们要面对的“绩效”指标——发表论文的多少,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不过新的研究表明,论文发表得多并不一定是好事,甚至可能阻碍科学的发展。
撰文:李诗源
审校:二七
在我们的普遍印象里,学术论文往往代表着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因此人们可能会产生一种直观的想法:“多即是好”——一个科学领域发表的论文越多,这个领域的进步就越快。
与这一观念相应,科学家似乎也在越来越努力地发表论文:从1800年至21世纪初,全世界每年产出的论文数量呈指数级数增长;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的报告显示,2008-2018年,若以同行评议的科学和工程类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发表量计,全世界的科研产出以平均每年约3.8%的速度增长,2018年时“产量”已超过250万篇。
不同的文献数据库每年收录的文献量变化情况。注意纵坐标轴为对数尺度坐标轴。两片阴影区域分别对应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5/11/2632
尽管研究者发表成果的迅猛势头有增无减,但真正具有开创性的科学进展却凤毛麟角。在1996年出版的《科学的终结》(The End of Science)一书中,美国理论物理学家利奥·卡达诺夫(Leo Kadanoff)在接受作者约翰·霍根(John Horgan)采访时说道:“事实上,在近几十年里,没有任何科学进展能达到诸如建立量子力学、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或提出相对论这些级别的成就。”
在这种怪象之下,不少学者也在思考一个问题:论文发表得越多,科学的发展就越快吗?近日,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论文越多,新观点越难出头
这篇文章的两位作者,一位来自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另一位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同时还是该校知识实验室的主任。他们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获取了1960-2014年间的文献数据集,共包括超过9000万篇文献和超过18亿条引用记录,而这些文献又可以分为241个学科(领域)。利用这些数据,他们对各个领域的论文被引用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以此评估论文产生的学术影响力。
或许是由于社会科学出身,两位作者想到了借用经济学中常用于反映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概念——基尼系数,来反映论文获得引用的“不平等”程度。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它的值越大,表示不平等越严重。结果表明,一个领域的论文发表数量越多,“不平等”现象越严重。在那些规模最大,即论文最多的领域,论文引用的基尼系数在0.5左右——作为类比,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全世界只有16个国家的基尼系数大于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