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在资本看来,豆瓣用户为什么没有价值?

时间:2021-12-4 08:39 0 51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gif



DSC0001.jpg



作者 | 拙棘
本号原创
“12月1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约谈豆瓣网主要负责人、总编辑。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即对豆瓣网运营主体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依法予以共计15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2021年1月至1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指导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对豆瓣网实施20次处置处罚,多次予以顶格50万元罚款,共累计罚款900万元。”
以前第十放映室做年终总结时几乎都围绕着一个命题:只有形成成熟的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才有救。每当说到某部烂片被观众拒绝时,解说都格外兴奋,好像望到了中国电影的晨曦。但有时又不住感叹,明明是如此愚蠢的电影,为什么还会有更愚蠢的观众愿意掏钱买票?
市场是个协调生产与需求的机制,市场所能做的就是使生产者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赚到钱,至于需求的品质如何,则不是市场本身能决定的,市场也根本不关心这个。也许迷信市场者预设了某些“自然需求”,基于此,只要消费者不被强迫或蒙蔽,好的作品最终总会在市场中胜出。第十放映室理解的“成熟电影市场”当然不只是能满足观众消费需求的市场,观众的需求还必须是“真正的”需求,即不背离基本艺术判断力的需求。但这类“真正的”需求是市场本身所能提供的吗?
韩少功对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作过一个区分,大致意思是说,民间文化是自然生成的,大众文化则是文化工业有意识塑造出来的。在别的领域——比如食品药品领域——消费者的需求是比较稳定和理性的,人客观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哪些需求是“自然的”、合理的。但文化需求的可塑性极强,在文化工业空前发达的今天,生产方还会直接引导需求、塑造消费者的口味。通过这几年国内电影电视市场的快速发展可以很清楚看到,市场不仅没有提升品味、激发出好作品,反而使观众和电影电视一起弱智化、均质化了。一个弱智化、均质化的市场最好赚钱。
DSC0002.jpg



在古代,精英文化的主要消费者是皇室、贵族、教会等,文人、艺术家是他们豢养的。在中国,士人阶层本身既是精英文化的主要消费者,也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者。在士人阶层没落后,中国社会中有钱有势的人虽然大多没什么文化,但还是很愿意附庸风雅。附庸风雅几乎一无是处,虚荣且虚伪,如果一定要说它有什么积极作用,那大概就是附庸风雅者的存在可以为真正的风雅提供生存空间。但为什么要附庸风雅呢?因为附庸风雅者心目中还存在一种文化鄙视链,相信自己作为精英文化消费者乃至生产者的身份能抬高自己的身价。
但这样一种鄙视链应该快崩溃了。在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的成功人士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有文化或爱慕文化的人。进好学校读个金融、法律之类的高级打工技能,然后出来赚大钱,他们的整个精神气质和自我认同完全是社会化的。他们既在市场中赚钱,也在市场中消费,对相对独立的文化艺术场域并没什么兴趣,除非传统的精英文化以某种符号化的包装进入了文化市场。
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公认的文化等级,精英/大众之分已经被小众/大众之分取代了。不变的是背后的逻辑:想要用文化产品赚钱总归要靠鄙视链,有了鄙视链,不同人之间就有了等级,站在鄙视链下端的人用钱来购买鄙视链上端生产的文化产品以提升自己的X格。(当然爽文这种更像是满足生理需求而非文化需求的消费品并不那么依赖鄙视链,实用类书籍亦然;换言之,我们这里谈的就是没什么实践功用且往往要受过一定训练才能获得鉴赏力的文化消费品。)
豆瓣的问题在于,用户都觉得自己是文化生产者,而非单纯的消费者;是真正的风雅人,而不想为附庸风雅买单。于是鄙视链无法在豆瓣内部建立起来。这当然不是说豆瓣内部没有鄙视链,而是不存在公认的鄙视链,尤其是处于鄙视链下端的人也自愿接受的鄙视链。豆瓣用户自认为优越于快手、微博乃至知乎用户,但在豆瓣内部,则谁也不会觉得自己低谁一头。哪怕请了北岛什么的来,豆瓣er也还是看不上眼、不愿买单。
DSC0003.jpg



在资本看来,这种用户自然没什么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