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宇宙的尽头”百万人公考,亏损、裁员,培训机构日子却不好过

时间:2021-12-11 13:05 0 36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财经天下》周刊 程靓
编辑|杨洁
刚结束了2022年“国考”的柯晓,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备战两周后的“京考”。
作为某“211”院校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柯晓直言:“感觉现在是全民考公,而且全班就没有一个人不考公,哪怕最后落榜或者选择其他职业,也不会浪费掉应届生的机会。而且对于家在外地但想要留京的人来说,这是一条很靠谱的道路。”
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热度越来越高。据统计,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并通过资格审查的总人数为212.3万人,同比增长了近35%,首次突破了200万大关。报名期间,“国考西藏一职位招录1人近5000人报名”的话题更是一度登上热搜。虽然今年国考招录人数又增加了5516人,但是68:1的报录比还是凸显出了竞争激化的残酷。
DSC0000.jpg



面对快节奏、机遇饱和以及年龄高压等工作难题,不论是应届毕业找工作,还是职业需要换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奔公考洪流,“宇宙的尽头是公考”这句调侃语似乎正在成为“现实”。与此同时,“双减”政策的落地,也迫使不少教培机构开始向职业教育赛道发力,而公考培训作为其中一大分支不可避免地迎来了更大的市场竞争。
不久前,公考培训机构尺墨教育宣布获得金石资本3000万元融资。而公考赛道上的老玩家粉笔网,也在今年年初完成了高达3.9亿美元的A轮融资。据企查查公布的《近十年职业教育投融资数据报告》显示,2021年前三年季度,职业教育赛道共发生33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超53亿元。
但与热闹的公考大潮和资本投入相比,当前的公考培训生意却显出了几分冷清。曾被视为大白马的公考龙头中公教育,目前股价已跌近8成,市值也从巅峰的2700亿元缩水至640亿元。截至12月10日收盘,中公教育每股报价10.37元,涨幅1.87%。在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因其业绩大幅下跌还引来了深交所的关注函。
公考培训,还是一门好生意吗?
  公考大热,培训生意却难做了? DSC0001.jpg

目前已顺利“上岸”某省选调生近半年的张牧霄,曾是中公教育协议班的学员,“我花了3万多元报了中公的省考协议班,但华图和粉笔的资料我都用过。现在想来,线下班最大的好处是能让我静下心来坐在教室里刷题,同时一些已经整理归纳好的资料减少了我获取信息的成本。”
公考圈子里将成功被录取称为“上岸”。对在“河”里参赛的“选手”们来说,公考培训课程就是“能量加油站”了。为了能够在百万人的竞争中胜出,不少公考人付出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来“补充能量”,也因此,公考培训曾被认为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事实上,这并非是公考人的“常态”。毕竟,这不是一个靠“砸钱”就能定胜负的事情。
“笔试看网课、面试报个班的情况很普遍。但要不要报班、报什么班还是因人而异,不同的考试、不同的报考岗位,对应的竞争程度也完全不一样。”在2020年成功“上岸”、考入某省属事业单位的左依依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备考事业单位难度较低。我在笔试上只花了几百元,主要用于闲鱼拼网课、买教材刷题和付费粉笔App会员看试题解析,面试更多是和备考的朋友一起练习。平时也看了很多B站的公考视频做补充。当时的笔试成绩高出第二名近10分,我就没有再报线下面试班了,因为笔试高出6分以上,面试基本就很难被超越了。” 左依依说。
而从今年暑假就开始备战国考的柯晓,也只是在9月开学时报名了粉笔教育售价近千元的网课班。“现在网上各种资源都很丰富,但是盗版也比较多,资料容易不齐,所以为了节省资料收集的时间,我就直接报了课。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图个心理安慰。但实际上,专门报班学习的同学很少,那种动辄就好几万元的线下笔试或面试班我是不会报的,感觉根本不值。”柯晓说。
2001年,中公教育在创始人李永新的带领下进入公考培训领域。彼时华图教育刚刚成立,十四年后主打线上的粉笔网横空出世,在公考培训市场上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据相关机构统计,2019年公务员考试培训市场竞争格局中,中公教育市占率33%、华图教育市占率15%、粉笔教育市占率13%,其他中小型培训机构合占39%。公考培训的三家头部机构里,除粉笔外,中公和华图均是以线下培训起家。
在2018年底,中公教育借壳亚夏汽车成功上市,成为A股的“职业教育第一股”。
华图教育在5次冲击IPO失败后,于2019年通过收购山鼎设计,意图“曲线上市”。2020年5月,山鼎设计更名为“华图山鼎”,但至今华图教育仍未能和山鼎设计并表。今年年初,在IDG资本的领投下,粉笔也完成了近4亿美元的融资。
然而,现在的中公、华图和粉笔,都各有各的“忧愁”。
根据中公教育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63.01亿元,同比下降15.29%,归母净利润为-8.91亿元,同比下降167.45%。今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同比下降68.79%至14.45亿元,归母净利润更是从同期盈利15.54亿元,“变脸”为亏损7.94亿元。
在对深交所关注函的回复中,中公教育表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省考联考笔试时间推迟,导致2020年第三季度确认的收入较高;同时,今年省考、编制内教师招录人数的减少和事业单位参培率的下降等也对收入产生了很大影响。财报显示,2020年,公务员序列、教师序列、综合序列和事业单位序列为营收四大主要来源,分别占总营收的56.14%、16.02%、15.90%和11.37%。
公考培训行业和K12教育不同,公职人员每年招录情况是经常波动的。从中公教育的业绩表现可见,招录节奏及考情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员的参培率。过往以线下课程为主的公考培训,也受到了如今的在线培训和疫情的影响。
中公教育的老对手华图教育的招股书显示,在2015-2018年,公司分别实现营收13.17亿元、18.93亿元、22.4亿元、23.4亿元。尽管公司的营收仍在不断增长,但增速却已逐年放缓。
今年以来,主打线上培训的粉笔教育也曝出裁员的消息。在去年扬言要迈入百亿元级收入规模后,公司开始急速扩张线下业务,但在今年年初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不久,就传出了公司大幅裁员7000人、不少业绩不佳的校区已被关停的消息。公司随后回应称传闻消息不实,但有粉笔教育的离职员工曾向《财经天下》周刊透露称,其在试用期一个月后就被突然辞退,裁员波及的主要业务部门是线下课,包括公考、教招等。
对公考培训市场的反差降温现象,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认为:“人多未必有生意。不同于看中续费率的K12教培市场,考研、考公类培训更多是‘一锤子’买卖,复购率低。况且,K12的消费主体不仅是孩子,更在于给孩子学习持续投入的家长,而考公面对的大都是具有更多选择的成年人。此外,在大规模扩张后,场地管理、师资及课程质量维护起来都不轻松,很有可能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转折点。”
  预收费财富密码“失效” DSC0002.jpg

“双减”对教培行业带来的影响,并不仅限于K12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在运营模式和资金管理等方面,也都走向规范化。
在教培行业,“预收费”似乎长期以来都成了“默认”的行规。大多数机构都会对学员承诺提高多少分数或通过某类考试,并以此为由提前收取培训费用;同时它们还表示,若未兑现承诺,则退付学员全款或部分费用。
在目前的公考市场上,这一模式也是存在的,只不过是被冠以“协议班”的称呼。
据悉,公考培训的“协议班”诞生于中公、华图之争。在2015-2016年间,为超越华图教育,坐上“公考一哥”的位置,中公教育首创了这一“激进”的商业模式——协议班。
据《财经天下》周刊了解,中公教育的培训模式目前主要分为协议班和普通班。其中,普通班主要指的是单报笔试或者面试课程的学员班。单报笔试课的价格在1万元左右,单报面试课的价格在2万元左右,但这两项均不包含任何退款服务。
而协议班是中公教育主打和重点营销的班型,又分为封闭式学习协议班和阶段式学习协议班,主要采用的是线下授课的形式。
根据中公教育相关人员透露,以备战国考为例,参加封闭式学习协议班的学员会在每年4-5月间,进入基地封闭式学习120-150天左右,包住不包吃,去年的学费参考价为69800元;而阶段式学习协议班主要采用的是“49+12+7”天的模式,即学员们在暑期上课49天、国庆前后上课12天,再加上考前最后上7天押题课,去年的学费参考价为528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协议班的“退费”也不是100%可退的。据了解,中公教育的协议班一般是笔试和面试全课程打包,如果学员笔试不过会退付部分费用,面试不过才会全额退款。
“不过包退”的营销,让中公教育成功地打响了招牌。协议班模式也成为了中公教育的“财富密码”。
财报数据显示,2017年中公教育协议班占面授课程比例从上一年的59.02%增至73.75%;同年,中公教育收入同比增加了56%。
协议班在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预收款”。现金流充足的中公教育,每年也都获得了可观的财务性收入。
根据财报,2017-2019年,中公教育分别实现营收40.3亿元、62.3亿元和91.7亿元。其中,2018年公司在投资上的支出为171亿元,实现相关收益超1亿元;2019年其投资支出增至270亿元,由此获益近3亿元。
2018年底中公教育成功借壳上市后,它推出的“协议班”和预付费模式,也开始被华图教育、粉笔教育、导氮等越来越多的同行效仿。
2019年,中公教育还在协议班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了培训贷款产品“理享学”。据媒体报道,理享学的宣传点是“0元入学”,学员缴纳培训费用时不用预先支付现金,可以通过申请贷款的方式缴纳;如若学员招考通过,贷款到期由学员自行还款给资金方,招考不通过则由中公教育代替还款。
但是,理享学带来的学员信用贷款风险,也曾成为外界质疑中公教育的主要问题。协议班“预收费”模式本就容易产生退费纠纷,“理享学”这类预贷款服务更是在此基础上变本加厉了。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财经天下》周刊发现,与“中公教育”相关的投诉量达3312条,其中大部分退费相关的投诉都与协议班相关。多名消费者反映,中公教育的协议班不能按期退款,出现屡次推脱、不予办理退款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台上对理享学的80多条投诉中,除了“未按时按协议规定退款”、“多次诱导学员贷款”等之外,还存在着对“个人信息泄露”、“影响学员征信”等信息安全问题的投诉。
目前,据中公教育工作人员表示,其“理享学”相关产品已全部下架。而在上市公司公告中,从未对其做过正式披露;但业界也有声音质疑称,是否由于之前中公教育对“理享学”产品的推广过于激进,才带来了今年三季度业绩的“变脸”。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30日,中公教育曾收到安徽证监局的警示函,其中指出,2019-2020年,公司与多名关联方存在业务合作,相关交易金额达到应披露标准,但未按规定履行信披业务。
据此前媒体报道,这些关联方包括北京创晟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上海贝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吉安市井开区理享学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陕西冠诚实业有限公司。而创晟建筑装饰公司与中公教育多家子公司属于同电话企业,上海贝丁网络为理享学金融公司唯一大股东。
但无论如何,教培机构的“金融化”,无疑意味着极大的风险。近年来,随着学霸君、优胜教育等多家机构“暴雷”,K12教培机构资金监管问题也引发了业界极大关注。对职业教培领域而言,也必须重视“预付费”模式背后的隐忧。
  “名师效应”也失灵了? DSC0003.jpg

“名师效应”,在公考培训行业中一直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今年11月,公考培训机构尺墨教育获得了3000万元的融资。其投资方金石资本就曾表示,之所以看好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对师资要求高,所有任教老师必须是公职人员,在政府机关及相关事业单位工作超过5年以上”。
但毕竟这样的师资是有限的。现在,也有不少人开始对公考培训的师资力量产生了疑虑。
张牧霄认为,要想“上岸”,个人的学习和判断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教培机构的名师效应已经慢慢减弱了。我发现,很多所谓的‘名师’大都出现在各种公开网课中;而线下给我上课的老师,更像是内容的‘搬运工’。而且有不少老师私下也会考公,但考了好几年也还没有考上。我考上后,还有老师来祝福我,说很羡慕我,他们其实也挺心酸的。”
对于公考培训机构的师资,柯晓也抱着怀疑态度。“其实我报的网课到后面基本是自学了。我感觉,这一行业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我很好奇公考培训的老师们有多少是已经考上公务员的。”柯晓还听说,很多考公失败的人可以直接应聘做培训老师,“我知道的时候很吃惊”。
“如果想单独跟着名师去上课,其实比较难。一是价格一定会很高,二是大咖们现在更多是上网络公开课、受邀做讲座和负责研发押题等工作。绝大部分的中公老师是流动办公,基本都在全国各地出差,哪个省有考试就去哪儿是我们的常态。常驻教学点的一般是管理和销售方面的人员。”中公教育北京总部教师江寒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
指明灯智库首席专家吕森林指出,对机构来说,名师重要但只有名师是不行的。名师更多时候就是一个招牌,个人的服务能力是有限的,无法规模化,服务成千上万学生的还是整个团队。
“实际上,学生和教培机构的认知往往存在偏差,要实现成功的个性化辅导是需要双方高效付出的,而且学习的本质还是靠自己,但如果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心理落差。教育是一种人工服务,没法完全标准化,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吕森林说。
此外,随着“双减”政策靴子落地,K12教培机构也纷纷转型职业教育赛道,而公考培训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分支,也成为了不少机构瞄准的蛋糕。今年3月,新东方投资了公考培训机构导氮教育;7月,高途上线了新版App,覆盖了语言培训、大学生考试、财经、公考、教资、留学、管理、医疗等多类型职业教育业务。
伴随“预收费”模式监管趋严、“名师效应”不再显著、K12教培巨头入局,公考行业的元老们应该也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
“职业教培竞争激烈,消费者也越来越理性,想要做好公考生意并不容易。而且职业教育赛道上的玩家想做多元化业务也比较难,因为它如果要细分下来会涉及很多领域,会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获客成本。不同于K12教育,职业培训的‘跨行教育’对老师的要求更是严苛。不过像中公、华图教育等基本盘比较大的公司在这方面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但要做起来,肯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吕森林说。
(应受访者要求,柯晓、左依依、张牧霄、江寒均为化名)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