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专访|刘永谋:文科学术博士可考虑规模减招,看能否减员增效

时间:2022-1-21 09:54 0 43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不久前,清华大学召开文科工作会议,校长邱勇在会议中提到要控制学科规模、压缩博士生规模、提高培养质量等10点要求。该消息在人文社科学术界一度引发广泛热议。
事实上,伴随着高校的文科教职岗位越来越少、门槛越来越高,抱着学术理想的文科博士竞争愈加白热化,“文科博士就业难”、“文科博士到中小学当老师”、“文科博士太多了”等话题屡议不绝。和所学专业实用性较强的理科博士相比,文科博士显然在毕业、就业等方面面临更大压力。
“为什么招这么多文科博士加剧大家的内卷呢?少招一点,大家不会好过一点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谋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直言。
DSC0000.jp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永谋  受访者 供图
  刘永谋近日曾撰文表示,文科学术博士可考虑规模减招,看看能否减员增效。
在他看来,由于文科博士数量太多,且在培养方面存在不足,现在文科博士生学术氛围下滑明显,而通过适量压缩文科学术博士规模,精品化培养,不乏为一种解决之道。
“我所谈的减招是针对文科学术博士,主要逻辑就是没有那么多文科学术研究岗位,现在的规模超过了社会需求。我也没有认为减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减员要加上增效,才能达到目的。”刘永谋强调。
以下为采访实录:
“我担心文科博士生学术能力下滑,最后结果是整个学界学术水平的下滑。”
澎湃新闻:现在国内文科博士生普遍存在哪些问题?您忧虑的方面是什么?
刘永谋:
近年来,文科博士生学术氛围下滑,已经成为学界普遍忧虑的问题,具体表现大概就是学习风气淡薄以及学术能力下滑。在我看来,这与文科博士大规模扩招有关:招得太多,总体水平必然下降。
我观察到的普遍性问题包括:第一,基础差。不少学生硕士阶段受到的专业训练不够,基本功弱;写东西写不明白,说话说不清楚;读完硕士,根本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研究。第二,计划性差。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读博,主要因为没有找好工作,就来读博,并不喜欢也不打算做科研。每天都很懵懂,不知道要做什么,除了上课,等着老师安排,和本科生差不多。第三,创造性差。博士生是准独立的研究者,要能够创造性地完成科研任务。以往博导指导学生,说个方向,定个题目,再大致谈谈想法,剩下的工作博士生就完成了,碰到问题再和博导交流。现在学生很少有这样的能力,写个小论文都要一步一步给安排得明明白白,格式、字词这些事情都要帮助修改。第四,缺乏学术热情。不光博士生,现在很多年轻老师,对于学术都没有什么热情。把做学术等同于按照规定“升级打怪”,很少追求真理的理想因素,更不要说为了学术做出牺牲之类。
博士生是学术的后备军,我担心文科博士生学术能力下滑,最后结果是整个学界学术水平的下滑。
澎湃新闻:您曾在文章中提到,目前不少高校在文科博士培养方面太散烂,具体是指什么?
刘永谋:
20年前,文科博士还非常金贵,门槛非常高,读出来好处很多。进入新世纪,各种大学合并之后要大发展,各个大学你追我赶地建设研究型大学、综合性大学、世界一流大学,都导致文科博士急速扩招,但其实目前文科方面的科研能力支撑大规模的博士教育还非常吃力。尤其是过大的学术博士培养规模,看起来正在给文科学术共同体造成较大的困扰。
科研的本质是创造性或创新性,这一点在当前文科研究领域却非常令人担忧,原创性可以说基本没有,更何谈原始创新?多数文科学者的思想源头似乎可以追溯到学界之外:第一个源头是国外,搞点翻译介绍,炒炒、抄抄别人的想法。第二个源头是上头,阐释阐释文件精神、政策精神。近年来第三个源头崛起:科学界、产业界。比如最近扎克伯格把公司改名为“元宇宙”,好多人开始讨论宇宙。
总之,我们很多学者自己的想法少,别人说什么跟着说什么,而且说得还没有别人好。至于引领思潮、移风易俗,或者答疑解惑、研究咨政,或者满足人们高级的文化需要,完全都是奢望。在这种情况下,招这么多文科博士,怎么可能有实质性的创新呢?如果老师糊里糊涂,学生更是浑浑噩噩。
有意思的是,没有创新,没有创造,每年的文科学位论文、发表论文却在大规模增长,各种自称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很重大的科研项目也在大规模增长。
我还观察到一些现象,比如,一些文科博士点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不断降低,主要靠强制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把关培养质量,核心期刊因此异常火爆,编辑俨然成了学术水平高于博导的“神级”存在。
还有一些文科博导和博士点为了学生发表论文,教学生如何跟风追热,如何投其所好,如何搞一些对工整仗、四六句之类的八股形式,就是教不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科研和真正的创新。目测某题要火,安排让学生赶紧“整”。也不管自己研究领域是什么、学位论文取题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研究战略,有没有足够知识积累。
如此培养博士,还谈什么创新呢,谈什么知识生产呢?长此以往,会不会成为“文凭工厂”呢?
澎湃新闻:所以您建议文科学术博士可考虑规模减招,来减员增效?
刘永谋:
是的,想招得多,又想个个是精品,这是不现实的想法。只能在数量与质量之间求得平衡。所以我认为目前在文科博士培养上可以考虑缩编,文科学术博士可以考虑规模减招,看看能不能实现减员增效的目的。
其实教育部门已经开始采取某些措施,虽然没有明确说减招,但对于控制博士规模是有一些作用的。比如退休前一个博士培养周期博导停招博士,进行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的区分,已经授予学位的学位论文质量抽查等。
澎湃新闻:减员就一定能增效吗?如何增效?
刘永谋:
我没有认为减员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减员要加上增效,才能达到目的。
首先,减员不能同时“减资”,这就意味着培养单位文科学术博士的投入要增加。其次,单位投入增加给增效提供了重要的前提保障,在此前提下可以考虑采取系列的增效措施。比如,调整招生的结构,根据社会需要严格招收学生;严格文科学术博士的出口,提高培养质量;严格遴选博导,提高博导待遇;严格执行培养环节,全面培养博士生能力等。
文科学术博士毕业从事与学术无关的“低配”岗位,属于浪费社会资源
澎湃新闻:有网友表示我国文科教育本来质量就不强,现在招的博士少了,能出精品的概率就更低,而且这种趋势可能导致“文科无用论”和文科“遇冷”在后续发生,您怎么看?
刘永谋:
当然是招得少,精品培养,质量高。怎么会想到先招很多,再看看矮子里面能不能出个将军呢?网友的这种想法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教育规律。最重要的问题是:社会不需要这么多文科学术博士,招那么多干什么?文科学术博士是专攻学术的,有多少学术岗位,就培养多少文科学术博士。招太多文科学术博士,然后毕业了让他们从事与学术无关的“低配”岗位,完全就是浪费社会资源,还影响培养质量。现在很多人读文科学术博士,没有什么学术兴趣,就想多一次就业机会。本科、硕士就可以就业了,完全没有必要读博。众所周知,现在整个社会不合理的文凭“过度消费”和“学历歧视”严重,结果导致“过度教育”,加剧就业市场竞争,认为导致不必要的就业“内卷”。
而且缩减文科学术博士招生,与“文科无用论”没有什么关系。我专门写文章反对过“文科无用论”。并不是招得多,就重视。也不是招得少,就不重视。重视与否,要从国家和学校的投入、取得的成效等多方面衡量。我讲规模压缩文科学术博士,是根据目前的情况做出的判断。而且,并不是规模压缩一条,质量问题就解决了,还要采取包括调整结构在内的各种措施。
我所提到的规模压缩文科学术博士,因为我对文科的情况比较了解,不知道理工科、社会科学的情况,不发表意见。他们是否需要减规模、调结构,我并不了解。但是,我估计质量问题同样存在。
澎湃新闻:您认为文科博士的教育趋势是什么?比较好的状态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文科博士?
刘永谋:
趋势需要统计分析,才能得出结论。我个人直观感受,有几个不好的趋势很明显:第一是数量增加,第二是质量下滑,第三是迅速贬值。这些趋势恰恰是要扭转的。也有一些明显的好趋势,比如招生越来越规范,培养越来越规范,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等。这些趋势要继续下去。
当然,今天专访着眼点是分析问题,而不是表扬成绩。文科博士教育是整个文科教育的“王冠”,它的问题从根本上反映出当前文科教育的问题。目前,全世界的文科教育都呈现出萎缩的征兆。各国学者都在谈论文科教育的问题,比如与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脱节,落后于时代发展,创造力枯竭(有人称之为“精致平庸”),过于因循守旧而导致思想保守,学术共同体日益涣散等。
从我所从事的科学技术哲学视角看,既有文科教育不太适应技术时代,尤其落后于智能革命和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AI时代的来临,我认为文科工作者至少需要思考如下问题:
第一,博学转向慎思。AI时代强大的搜索引擎,炫耀博学的旧文人习气,已经彻底过时。文科老师要向苏格拉底学习,放弃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尤其是创新性地思考。
第二,专学转向通学。现在总在批评文理隔阂,实际上文科内部如今也是相当隔膜的。大家“领地”意识过强,画地为牢,相互轻视。“分科之学”现在已经成为大问题:知识越分越细、越分越窄,专业之外一无所知。文科本来就应该是通学、问题学,学着自然科学成为“分科之学”,恰恰丢掉了自身的优势。
第三,关注科技发展。生活在技术时代,缺乏对科技的必要了解,常识都谈不上健全,如何能追寻意义世界呢?文科工作者努力学习科技知识,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冲击,才能面向真实的世界思考。固守于旧书堆中,教的东西别人难以信服。
第四,学习技术新工具。既有文科工作者都是在文理分科背景下培养起来的,需要进行“自我革命”,才能适应AI时代的新情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努力运用新的技术工具。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它正在“数字人文”的方向上给文科注入新的内容。文科生应该学习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反过来理工科工作者也应该努力学习人文知识和方法。总之,AI时代大家都要走向文理交融。
这些问题要在文科博士教育中率先解决,然后这样培养出来的博士当了老师,文科教育的整体局面才会慢慢转变。
总的来说,好的文科博士教育要围绕学术传承和学术创新展开。学术博士生的培养,是学术共同体集体培养接班人的最重要手段,目标应该是努力培养出有创造力、有创新性思想、有学术潜力的博士生。博士学位是某人专业知识生产贡献的资质证明。也就是说,对专业知识生产的贡献达到学术共同体的要求,学术共同体授予博士学位以示承认。达不到要求,就得退出。惟其如此,学术才能一代一代传承,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服务社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