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消息称苹果 iPhone 14 进入代工试产阶段

时间:2022-2-21 11:23 0 43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IT之家2月21日消息,据中国台湾经济日报报道,苹果iPhone 14近期进入代工试产阶段。
报道指出,消息称立讯精密尚未取得新产品试产导入量产服务订单(NPI),将无缘代工高端iPhone 14,预计今年只能拿到基本款iPhone 14订单,成为第二供应商;鸿海则稳坐iPhone代工龙头宝座。
DSC0000.jpg



▲ 基于现有爆料的iPhone 14假想图 | 图源:MacRumors
鸿海向来不评论大客户订单动态,目前立讯精密尚未对此事置评。
IT之家了解到,业界人士分析,每年2月中下旬时,苹果通常会向代工厂发出新手机产品试产订单,向代工厂介绍今年新产品的计划。随后代工厂要准备物料清单(BOM),建立适当的生产与测试机器,也必须建立质量监测过程。
开始进行试产后,代工厂要搜集数据,修正异常,评价生产过程与产品需要改进的项目,并评价试产的产品是否可以接受,当试产产品需要改进的项目经过验证,后续可以开始进行量产。因此,NPI可视为接获订单进入量产的早期阶段。
推荐阅读:
苹果寄生公司:一边赚钱,一边想逃
DSC0001.jpg




撰文/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康嘉林 麻策
编辑/ 游勇
“果链”龙头公司立讯精密造车的消息终于得到了证实。2月11日,立讯精密发布公告称,立讯精密拟与奇瑞新能源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
根据协议,立讯精密和奇瑞汽车将在2022年5月之前成立合资子公司。立讯精密将在造车这件事上投入100亿元,购买奇瑞汽车的股份,目标是成为业内领先的Tier1厂商(车厂一级供应商)。
立讯精密的老对手富士康在汽车业务上布局更早。2021年1月,富士康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为汽车和出行企业代工,而在10月份郭台铭71岁生日之际,富士康又发布了自家生产的三款纯电车型。
果链巨头们开拓新业务也是迫不得已,因为它们不想被苹果扼住咽喉。
曾几何时,手机产业链有一句名言:得苹果者得天下。进入苹果供应链的好处显而易见,因为苹果的要求很高,能给苹果供货会更容易得到其他伙伴的认可,同时资本市场往往也会给予更高估值。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制造行业对苹果供应链的态度一直很积极。
据苹果公布的2020年供应商名单,前200家供应商中,中国大陆公司的数量占比近三分之一。而A股市场有一个“苹果概念股”的说法,只要一家公司进了苹果的供应商大名单,成为果链中的一员,在业界甚至资本市场就会获得足够的关注度和声量。
为人熟知的案例不胜枚举,过去十年间,为苹果代工iPhone和手表的立讯精密股价翻了近30倍,德赛电池咸鱼翻身、业绩碾压老对手飞毛腿,信维通信与苹果合作后在5G天线领域龙头地位稳固。果链的光环更成为助推企业IPO的一剂强心针,今年,还有丘钛科技子公司闯关创业板,伯恩光学冲刺港股市场。
但是,对于立讯精密、富士康这样的果链巨头来说,靠苹果“吃饭”一直存在着两难:在智能手机的红利期,它们依赖苹果一家企业就能挣得盆满钵满;但过度依赖苹果就会受制于人,企业就会陷入增长的瓶颈。
成也苹果,败也苹果。众多果链企业,都在寻找出路。
被苹果扼住咽喉
2022年开年,苹果公司的股价就突破了3万亿美元,风光无两。这背后是漂亮的业绩支撑。2021年,苹果实现3783.5亿美元的全年收入,高于2020年的2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1.2%,净利润346.3亿美金,同比增长20.2%。
但是,从苹果的财报中不难发现,苹果如今的核心增长点早已不在与果链企业密切相关的硬件上。根据苹果财报显示,其iPhone硬件毛利率从2009年最高峰时的74%,已经一路下滑至60%左右。
而软件生态给苹果带来的收入却在逐年增加。AppStore、AppleArcade、AppleMusic、ApplePodcasts和iCloud等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推出,苹果的服务收入不断创历史新高,2020财年作为苹果第二大收入来源的服务板块营收达到538亿美元,毛利率达到了68.4%。
这种情况让依赖苹果供应链生存的中国企业,出现业绩波动和股价跳水。
A股的“果链一哥”立讯精密就不如往年风光,虽然2016年至2020年,立讯营收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且在2019年达到增速最大值。但对比可以看出,立讯精密的营收、归属净利润均在2019年后出现增速放缓的迹象。
苹果作为其第一大客户,占立讯精密2020年收入比重的69%。苹果的一丝风吹草动,对立讯股价的影响立竿见影。加之业界分析指出立讯代工地位不稳固,大股东多次套现似有离场计划,促使2021全年立讯精密股价累计下跌逾8.8%。
立讯精密也非孤例。2022年以来,A股果链龙头股价单日闪崩的还有歌尔股份,1月5日一度跌超7%。歌尔股份旗下的智能声学整机板块是业绩支柱,极为依赖苹果TWS业绩,去年受到AirPods出货疲软的影响,板块毛利率大幅下滑,一度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当苹果公司凭借生态和服务板块保持高速增长时,果链巨头却只有苹果这一条大腿,不被资本市场看好也不足为奇。
“绝大多数果链公司所谓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并不是产品技术本身,而是苹果的订单。”一位长年关注电子行业的资本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果链企业极容易被苹果拿捏。在该人士看来,成为苹果供应体系的一员,得到的可能是业绩提升,但失去的却是话语权,很多时候完全要看苹果的脸色,“因为苹果掌握着这些企业的销售命脉”。
欧菲光就有过血淋淋的教训。欧菲光在2016年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苹果供应链,提供手机镜头模组。双方的合作一度让欧菲光的业绩暴涨,直到2020年,欧菲光的营收也还达到484亿元。但楼起楼塌就在转瞬之间。
DSC0002.jpg




2021年3月,欧菲光发布公告,称收到境外特定客户的通知,该客户计划终止与公司及其子公司的采购关系,后续公司将不再从特定客户取得现有业务订单,而这个特定客户正是苹果。受此影响,欧菲光不仅股价暴跌,单季亏损金额更是超过20亿元。
其实早在欧菲光被苹果剔出供应链之前,两家台企的命运走向就已经为苹果供应链中的其他“友商”拉响了警钟。台企宸鸿被认为是电容式触摸屏产业的开创者之一,最早是苹果触摸屏的独家供应商。这家公司最为知名的事迹是为乔布斯2007年发布的初代iPhone,打造了被称为“透明玻璃投射式电容技术”的触摸屏。
为了拿下这样一块屏幕,据说宸鸿耗费了6年时间,投入超过12亿新台币。其中艰辛只有它自己知道,在当年的发布会上,宸鸿董事长江朝瑞也是泪洒现场。
宸鸿和苹果可以说是彼此成就的。宸鸿解决了乔布斯当时的心头大难,没有宸鸿,初代iPhone的发布不知道要推迟多久。由于存在这样一段佳话,本来外界以为这会是一段美好的联姻,但后来宸鸿的命运却急转直下。
苹果为了制衡也为了规避单一供应商的风险,要求宸鸿将生产工艺转移给了包括胜华科技在内的另外两家触摸屏厂商。宸鸿也无可奈何,到了2012年,苹果转向其他触控技术路径,在iPhone 5上改用内嵌式触控屏,彻底影响了宸鸿的发展。同年,宸鸿就失去了苹果七成订单。宸鸿的财务长曾感叹,“这个行业就和婚姻一样,没有Commitment(承诺)!”
实际上,获得宸鸿工艺的另一家台企胜华科技,也在这一波技术变迁中,被苹果淘汰。它背上沉重的债务,最终变卖资产退出触控面板制造市场,至今仍有多处厂房在售。
一位前苹果供应商企业人员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真实的供应链关系都处于动态变化中,即便是和苹果亲密合作这么多年的富士康,也在面临苹果的制衡。
苹果是供应链管理大师,深谙制衡之术。在选择供应商时,苹果习惯为每类零部件配置2-3个水平差不多的供应商,迫使供应商互相制衡,而供应商如果产品或者管理水平下滑,则会被苹果无情踢出局,如果没有其他大客户护法,进而在业界地位坍塌、出局。
国内一家天线设备制造商市场负责人李勋对《财经天下》周刊直言,他的团队曾多次与苹果商讨供应事宜,但始终差了一口气。几次接触下来,为了保证毛利稳定,苹果一直在前期压成本,而现在原材料一路看涨,手机大环境更不像过去那么疯狂,“内部一直被动,也确实没有议价能力。”
央视此前也做过果链调查,呼吁减少对苹果的依赖,在多个领域布局,实现突破与发展,这样才能走的更为长久。
认识到被苹果拿捏的众多果链企业,都在谋划转型。
艰难的转型
富士康很早就谋划过转型之路。它自己心里很清楚,尽管顶着世界一流代工厂的名号,富士康处于产业发展生产链的最底端依然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10多年前,富士康就试图转型做自主品牌的产品。”一名前富士康高管、总裁办人士称,富士康自有的产品很多,有手机、主板,甚至还做过物流,只不过大家都没有听说过,“做得太差了”。
对于富士康自主战略为何一直没有声量、停滞不前,他把核心原因归结于富士康工厂式的管理体系上。“比如说让一帮管工厂的人去管市场,没两天就造反了。”该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能在富士康体系里存活下来的市场人员,都不是合格的市场人员,能存活下来的基本上只有工厂的人。
他的意思很明显,富士康的强代工属性和标签,阻碍了其自主品牌的发展。“很多自主产品其实也都是富士康和合作伙伴合作,所以很多时候富士康并不真正能够做到完全自主。”在他看来,富士康很难留住创造型人才,在研发能力上、技术的创新突破上始终是短板。代工加自主品牌两条腿走路的设想至今也没能真正实现。
2019年郭台铭淡出决策层后,新董事长刘扬伟为富士康划定了多个火热概念的转型方向,内容涵盖工业互联网、5G、车联网、新能源。在此前的一份致股东报告书中,刘扬伟曾经指出,富士康要让原本以“劳动力密集”为本的模式脱胎换骨,未来将着重投资“电动汽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产业。
富士康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动作很快。在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仅仅9个月后,去年10月18日,富士康在母公司鸿海集团的技术日中正式发布了电动车品牌Foxtron,同时还推出了三款纯电车型。
不止是富士康,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增长,让众多果链企业看到了摆脱苹果依赖症的希望。
2021年6月,苹果精密结构件供应商领益智造,宣布拟从上海领益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手中收购其持有的浙江锦泰电子有限公司95%股权,借此切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而最新入局新能源车赛道的立讯精密,更是显得雄心勃勃。2月13日,立讯精密董事长、总经理王来春在机构电话会议上表示,立讯精密要用3-5年的时间,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Tier 1(一级供应商)领导厂商。
除了造车,其他果链企业为了摆脱对苹果的依赖,也是想尽了办法。作为苹果耳机重要的代工厂,歌尔股份一直在试图开拓多元化业务。一位接近歌尔股份的内部人士透露,公司内部多个业务线都固定召开创新会议,“分散风险”更是头脑风暴时的高频词。
通过合资公司、收购国外音频技术公司等方式,歌尔股份已在VR声学上进行布局,但当前新盘子尚未形成效益。上述人士直言,歌尔期望借助元宇宙的噱头,拉动另一个主打智能硬件的部门,“只能说,有一定收获”。
给苹果供应手机盖板玻璃的蓝思科技,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中小尺寸防护玻璃毛利率降低,蓝思科技的股价从2021年初的41.4元高位跌至如今的14元上下。痛定思痛,蓝思科技开始在光伏玻璃、智能穿戴、消费电子金属等领域撒网布局,但目前仍未到具体实施阶段。
摆脱不了苹果
虽然诸多果链企业都开启了多元化业务,但业内人士并不是都看好。
一位资本行业人士认为,“多元化发展有利于增加企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但是对于所进入的行业,你是否具备竞争优势和市场话语权,是未知数。”
在他看来,成熟的行业依赖客户,而目前一些拓展新业务入局新市场的企业,如果无法对新的行业有足够的认知和理解,导致产品竞争力不足或无法形成市场价格优势,那么前期巨大的投入未必能带来好的预期。
现实情况是,果链企业一方面要努力开辟新业务,另一方面,还是需要抱紧苹果的大腿,这样会让它们更有安全感。
对于富士康来说,它一直希望在苹果的汽车业务上分得一杯羹。曾在富士康科技集团担任资深副总裁的罗忠生回忆,五六年前,郭台铭去苹果参观,当时库克就已不再跟他谈论智能手机了,“只跟他谈汽车,向他展示苹果汽车的研发中心。”
DSC0003.jpg




现实却是,富士康的竞争压力很大,既无整车制造资质,也无制造经验。而Apple Car的量产时间越来越近,此前有消息称苹果将在2025年左右推出汽车。
汽车行业分析师张翔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能否继续拿下苹果的汽车订单,关系到富士康与传统大客户的关系能否延续。
整个2021年,富士康处于造车的补课阶段。刚刚开年,富士康出手“挽救”因现金流短缺而处于停摆的拜腾汽车,拜腾南京工厂是吸引富士康投资的重要条件,拜腾曾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仅两周后,富士康与吉利宣布以50:50的出资比例成立合资公司,用于“为全球汽车及出行企业提供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在公布量产方案时,许久不出山的郭台铭亲自上阵站台,这背后显示出富士康的重视和焦虑。
同时,富士康先后宣布了和日本电产、Stellantis、Lordstown、Fisker等国际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厂的合作,链条“插旗”全亚洲。有了资质和工厂,预计2023年可以将造车业务真正运转,也刚好卡住了苹果的造车时间节点。
但苹果则在供应商的考察中反复试探,并没有将宝都押在富士康身上。除了呼声已经高过富士康的麦格纳,现代汽车也证实,它与苹果公司处在谈判阶段。
立讯精密也是如此考量。与富士康相同,立讯精密选择与传统车企成立合资公司,意图将风险降至最低,这也是业界主流大厂的共同选择,在传统品牌已被头部抢占分食的现状下,给立讯精密的选择其实已经很单一。
但汽车行业不比手机制造业,代工更为复杂且赛道拥挤,此时才跨入是否会力有不逮,是业界质疑的焦点。
不难发现,尽管果链巨头们在电子产品的供应和代工上极力想摆脱对苹果的依赖,但兜兜转转,当苹果进入到新的领域时,这些企业又成了最积极的那个群体,都想跟着喝一口汤吃一块肉。

果链巨头的咽喉,依旧被苹果牢牢捏在手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