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追逐超级风暴的“00后”摄影师:用镜头延续气象梦,用科普为极端天气“吹哨”

时间:2022-4-5 15:19 0 53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茫茫绿野之上,一团巨大的风暴正在酝酿,云墙旋转,风雨如晦,喧嚣着似要跃出屏幕。

这张在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拍摄的作品,被气象业内誉为国内中尺度气象学“里程碑级”的风暴摄影作品。背后的拍摄者,是来自江西的“00后”男孩刘屹靖。该作品后被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专刊收录为封面,刘屹靖也受邀到北京大学作气象学术报告。
DSC0000.jpg



▲刘屹靖摄影作品被SCI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专刊收录为封面
风暴摄影师,大多数人没有听说过这样一种职业。2020年夏,刘屹靖正式走上职业风暴摄影师之路,并成为一名B站UP主(“Range四方”),具有震撼视觉效果的雷暴延时影像和气象科普,是他分享的主要内容。
3月26日,刘屹靖被中央电视台新闻栏目《新闻周刊》报道,节目中,主持人白岩松不吝夸赞,称其“是互联网时代特别需要的老师,用自己的专业给网友带来新的知识点”。
对刘屹靖来说,风暴摄影是梦想的延续,也是引导他对抗生活“风暴”的火光。
日行千里拍下超级风暴
那幅“里程碑级”的风暴作品摄于2021年8月。从专业角度来看,这幅作品记录了超级单体大漩涡般的中气旋云墙结构、风暴前侧下沉区的“降水线迹”以及孕育龙卷风的“墙云”结构。刘屹靖在评论区科普:形成这种雷暴天气一般要满足深厚的“垂直风切变”、较高的大气不稳定能量、强动力抬升三个条件。
这幅作品,只是他过去一年拍摄的数百场风暴中的其中一次。
DSC0001.jpg



▲刘屹靖摄影作品
  
在网络平台上,刘屹靖将自己的2021年浓缩成这样几个数字:跨越中国11个省,追逐风暴24000公里,拍摄48107张图片和近百个风暴延时影像。

让他真正“出圈”的,是2021年6月25日,为了追逐超级单体——“雷暴中强度最强,体积最大,致灾种类最多的类型”,他从乌兰察布一路驱车前往河北坝上,总里程近1000公里。翌月,一条“00后摄影师日行千里拍超级风暴”的话题便登上了微博热搜。
刘屹靖的摄影作品中,风暴以及与之伴生的气象景观是绝对主角——画面中,巨大的云层结构清晰可辨,它们旋转起伏,或暴烈或平静,在暗流涌动中,光线与色彩也随之变幻。
风暴摄影是一项有季节限制的工作,“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一年四季追逐风暴”。国内来看,春夏季是强对流天气多发季节,这些时间段,刘屹靖多数时候都在路上。
DSC0002.jpg



▲“追风”的刘屹靖
一般来说,每年七八月份,他会持续关注国内各地的气象状态变化,三到六月,则分散性地“追风”。
每次出发前几天,刘屹靖会通过分析专业的气象资料,如雷达回波图和卫星云图,划定一块三至五百平方公里的、风暴可能出现的区域。接着,他会选择一个中转城市。待到这些城市后,再联系当地司机,赶往预定的位置,不断靠近风暴,直至肉眼能够看清风暴的结构,判断出他希望拍摄的关键画面,以设定机位、规划拍摄的时间和朝向。
在刘屹靖的“追风”名录里,这些城市,不外乎呼和浩特、乌兰察布、锡林浩特、霍林郭勒、呼伦贝尔、齐齐哈尔等地。
“气象越美丽,越危险”
人们总是需要抬头才能看见风暴,哪怕如此,不跨越足够的时空尺度,也难以一睹其全貌。而镜头,可以将更加广袤的视野送到人们面前。“在那个充满张力的自然世界里,个体仿佛会急剧缩小,这是中尺度气象学的魅力。”
刘屹靖所说的中尺度气象学,是一种水平尺度几百公里以内、时间维度从几分钟到一两天以内的,伴有强风或者强降水事件的天气系统。人们更熟知的,是它带来的雷暴、冰雹、飑线、龙卷、下击暴流等现象。
大部分风暴都发生在傍晚或晚上,他一般会提前一晚到目的地,再利用第二天上午准备好干粮、水及拖车绳等应急物资。
在车上,他需要随时观测电脑上的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以调整行车路线,有时分析不够准确,风暴可能会有两三百公里的偏差,也有可能让他“无处可逃”。
有一次,刘屹靖冒险骑着共享单车到观景台的桥上拍摄,为了躲避雷击,他只好扔掉所有金属物品蹲在柏油马路中间,最后相机、无人机还有他自己都被淋湿透。
DSC0003.jpg



▲刘屹靖摄影作品
还有一次,是在内蒙古草原上。为了拍摄超级单体雷暴形成前弧状云和风扑来的完整画面,刘屹靖守到了最后一刻。他没想到风速那么快,当看到草原天际线扬起几十米高的沙尘时,已经来不及收器材了,只能拼命抓住越野车顶的行李架以防止自己被吹走。
DSC0004.jpg



▲刘屹靖摄影作品
“风吹得睁不开眼睛。”这是他第一次领略如此强劲的风暴,但他对这阵风并没有十分恐惧,因为产生强风的只是风暴前侧的“阵风锋”,真正的暴雨、冰雹、雷电与“阵风锋”还有一定的距离。
最危险的一次,是在2020年8月9日,他在乌兰察布遭遇了从业以来最危险的“冰雹危机”。
那次拍摄是在风电场附近,他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在慢慢靠近。犹豫之时,那声音越来越响。回过神来,他立马和司机钻进车中。
关上车门后,两秒钟时间,乒乓球大小的冰雹就砸了下来。“那是冰雹落地的声音!冰雹太大了,当时也很后怕。”
“气象越美丽,越危险。”而这,也是驱使他总是冒着风险,将相机对准头顶这片天空,与雷暴单体正面相迎的原因。
DSC0005.jpg



▲刘屹靖摄影作品
梦想的延续
如果要追溯对气象如此狂热的原因,刘屹靖提到了一本图画书。
两岁半时,从事绿色农业工作的母亲给他买了很多科普图画书,他独独对讲气象的那本《风力歌》爱不释手。每天,他都让母亲读好几遍,“等上幼儿园时,书的每一页都已经被翻得残缺不全了”。
上中学后,这种痴迷逐渐变成了对气象知识的探索。他加入了不少气象学爱好者的QQ群,看了诸多专业书籍,阅读了几百篇气象学论文,甚至结识了不少当地气象局的专业人士,有时也会受邀参加他们举办的研讨会。彼时,刘屹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气象预报员。
事与愿违,2017年年底,在高考冲刺前,他患上了严重的慢性肠炎,身体不适、无法正常上课,情绪上也十分消极。“就像生活上遭遇了一团‘风暴’,很痛苦,感觉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远了。”
直到2018年3月15日,他在家研究一台2012年的老单反相机时,窗外大概三公里的地方突然出现了多单体雷暴,“每隔几秒就会出现一条锃亮的闪电”。视野开阔、没雨水阻挡,不懂摄影的他一通乱按,居然拍到了多个闪电挂空影像。他将这些照片发到网上,获得了第一个百万阅读,不少平台也纷纷转载。
真正让他决定做一名风暴摄影师的,是在2020年夏天。那时候,因为放暑假,他有大把时间留在家中。而处于摄影的瓶颈期的他,整日为摄影题材而发愁。
转机发生在2020年5月5日。这天,一场极端性强对流天气“袭击”了江西。他通宵守候,尝试用无人机拍摄风暴云团。当无人机起飞后,风暴云团突然急剧扩大,呈现“爆发式”增长,演化成“多单体雷暴”模式,云团底部也开始剧烈扭曲,糙面云(世界十大奇云)就此产生。
DSC0006.jpg



▲糙面云(世界十大奇云)的产生刘屹靖 摄
这张作品的诞生,令他欣喜若狂,也让他意识到,在国内追逐风暴,并拍摄相关天象题材的作品,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他开始再次集中学习“中尺度气象学”,并抓住每一个空余时间出门蹲守风暴的到来。暑假刚开始,通过气象雷达资料,他提前预测了一团强风暴的袭击,拍到了“下击暴流”席卷而来的场面。
有了这次通过自主预测拍摄成功的案例,后续拍摄就一发不可收。
2020年7月中旬,通过分析气象资料,他得知内蒙古会有连续好几天的强对流天气,于是一场“说走就走的追风旅程”就此开启。这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追风,“经验不足,并没有拍到非常满意的画面。”
回家后,他开始集中阅读国内各省的气象论文,尝试从中总结出一些比较适合强风暴发育的时间、区域,并结合地形进行研究。2020年8月1日,瞅准了一个风暴集中爆发期,他再次飞往内蒙古。
那一次追风,他拍到了当年最满意的作品——
在乌兰察布,当风暴穿过头顶后,一缕阳光瞬间从它后方照射进来。正在餐馆吃饭的他赶忙跑出去看,一道硕大的彩虹便横贯在草原上。当彩虹逐渐消失后,本以为可以收好器材回去继续吃饭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头顶后方突然出现了大量乳状云。此时太阳刚好落山,他便想着继续在此等候,看看会不会有火烧云出现。
DSC0007.jpg



▲彩虹横贯草原 刘屹靖 摄
如其所料,夕阳一下子打在了风暴尾部的乳状云上,橘红色的晚霞瞬间染透了整个天地。“这是我此生见过的最壮丽的天象——火烧乳状云。”
DSC0008.jpg



▲火烧乳状云 刘屹靖 摄
乳状云逐渐远去,兴奋之后的疲惫瞬间涌入身体,可是天边又有一团风暴正在爆发,并且频繁闪电,他决定坚守到底,于是再次拍到了极端的天象组合——乳状云与闪电,以及底部垂悬的雨幡。
DSC0009.jpg



▲乳状云与闪电,以及底部垂悬的雨幡 刘屹靖 摄
追寻气象学背后的人文关怀与自我实现
职业风暴摄影师之外,刘屹靖的另一个身份,是气象科普者。在他眼中,作为一名职业风暴摄影师,“不仅要拍摄风暴,还要把风暴形成的原理科普出来,告诉大家如何识别风暴,当风暴来临时怎么防御,怎么做到未雨绸缪,为社会创造价值。”
让他决定转型做科普的契机,源于一次拍摄经历。
那是2020年8月9日,在乌兰察布,刘屹靖拍到了十几个高质量风暴,正准备收拾器材返回呼和浩特。就在太阳已经落下而天还没黑的时候,深蓝色的天空中出现了一团正在发育中的粉紫色的雷暴单体。它迅速发展成浓密的鬃积雨云在头顶炸开,闪电像瓷器的纹路一般闪现在成片的乳状云中。刘屹靖兴奋极了,赶紧按快门拍下这难得的场面。
DSC00010.jpg



▲刘屹靖摄影作品
就在这时,一个牧民走了过来,听刘屹靖说自己在拍风暴,脸色当时就变了。牧民说:“你们这些摄影师要过来多拍一下我们!你知道今天下午的风暴有多严重吗?种了一年的庄稼原本都可以收了,结果全被冰雹打坏了。”刘屹靖一时间竟不知道该作何回应。这让他意识到,想象中的风暴与真实的风暴之间有巨大的鸿沟。
“风暴为什么吸引我去拍摄?因为它有一种超脱现实的美,可这种美却是有极端的破坏力的,我有义务也有责任告诉大家这一点。”他决定做点什么,来帮助更多人了解气象知识从而避免可能的自然灾害。
2020年12月19日,刘屹靖第一次在视频中标注出了“弧状积雨云”,2021年8月10日,他第一次出镜,用口播的形式解读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发布的气象报告。
在视频中,他先总结说自己这一年的收获是正常情况下十年的努力都未必能换来的结果。“可以理解为我在拍摄的收获上越大,便越反映出极端天气的严重。”
视频最后,他发出呼吁:“无论如何,我们未来都将面临一个极端天气频发的局势,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已是刻不容缓,地球是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家园,衷心希望大家能够为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贡献出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刘屹靖告诉记者,中国在气象预警方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都在逐年提高,但仍有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我生产的作品的另一重意义,就是告诉大家风暴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远。”
将爱好职业化
在社交平台上,刘屹靖的头衔之一,是“中国首位职业风暴摄影师”。
作为一名职业风暴摄影师,除了追逐风暴,刘屹靖还创立了一家影视传媒公司,“承接一些商业项目”,他还是中国天气网以及佛山市龙卷风研究中心的合作摄影师。
今年,他还将加入北京大学一个气象科研课题组,“我们会一起去沙漠里蹲守风暴、采集数据”。很多高校也向他发出橄榄枝,邀请他作学术报告与科普讲座。“算是成功地将自己从小就喜欢做的事情职业化了”。
几乎每个视频作品结尾,刘屹靖都会加上一句:“风暴摄影有风险,请勿轻易模仿。”
对他而言,职业风暴摄影师是气象预报员的梦想延续,但他认为,目前还没到在国内推广职业风暴摄影师这个群体的时机。因为“成为一名风暴摄影师,既需要全面的气象学知识、摄影技术,也需要相当的户外生存能力。”
DSC00011.jpg



▲“追风”的刘屹靖
绝大多数时候,刘屹靖的拍摄都是一人独自前往。安全,是他提到的第一要义。
“在野外拍摄会经历很多突发状况,抑或是危险,但我对此没有任何纠结犹豫。”他对自己非常自信,“我只会因为分析失误出现追不到风暴的情况,但绝对不会让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
他的自信,源于自小积累的气象学知识:“当我追逐风暴的时候,哪里下雨,哪里有雷击,哪里有大风,哪怕只是目视观察,我也一清二楚。”
当他追逐风暴之时,脑中“风暴”已然开始。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实习生 张业欣 图据受访者
编辑 谭王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