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传统工科降温怎么看?朱合华院士:我国智能建造人才需求迫切

时间:2022-7-31 18:03 0 46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与“智能”“大数据”等相关的新工科大热,传统工科遇冷?这个招考季,部分理工科院校在一些省市的投档分数线公布后,这一现象迅速引起社会关注。
在多所高校,土木、建筑、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的招生分数线出现波动。有分析认为,近年受到多种因素的叠加影响,高校毕业生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也正因为如此,“就业焦虑”开始前置并影响考生的志愿填报。
基础建设“黄金时代”已过,行业人才已趋饱和?传统工科专业毕业后大概率要“进厂”,收入低、地位低、性价比低?不少高校一线教师发现,社会上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信息不对称或严重误读的情况。
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朱合华教授直言,“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社会行业分工并非一一对应。当前,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传统学科的边界不断被打破,传统工科也在加速转型、升级。”相当一批工科专业是事关国家社稷民生和高质量发展的“脊梁专业”,因此,朱合华教授建议,优秀的学生眼光放长远,大胆选择适合自己的工科。
没有传统行业的支撑,就没有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永动机”
澎湃新闻:从目前外省市招生情况看,包括土木、建筑等部分传统工科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貌似在下降。您怎么看?
朱合华:据我观察,学生选择专业主要受对社会大环境印象的影响,他们对工科的印象,远远滞后于大学的发展。就以我从事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例,比如,有人简单认为,房地产行业近些年似乎不景气,所以得出一个结论:就读土木工程的学生未来就业难。还有人对专业名称望文生义,认为进入土木工程行业,今后就是到“工地搬砖盖房子”。这些,实际上都是对专业的严重误读。
当前,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既有城市更新、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又有海洋强国、太空探索等方兴未艾的发展新方向。此外,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约为19.7万亿元,同比增长0.4%。今年4月,中央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基建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无论是宏观分析,还是毕业生的就业现状,都证明工科专业的强劲实力和潜力。
当前,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比起传统工科,新工科或许更吃香。其实,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可以说,没有传统行业的支撑,就没有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永动机”。以数学、力学、工程科学与技术等支撑的传统工科对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极为重要、不可替代。
同时,随着新工科的转型,也会使传统工科的专业内涵进一步拓展、学科融合进一步提速,再次充满活力。工科作为建设国家的“脊梁”学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且随着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工科也在朝着智慧化的新工科方向蓬勃发展。如今,包括华为、腾讯等信息类企业都开始将其新业态向新基建领域布局,这也佐证了新工科需求正在大幅提升。
澎湃新闻:有观点认为选专业就是选未来发展的“赛道”。相比金融等专业,传统工科专业毕业后大概率要“进厂”,不少人抱怨“收入低、环境差、太辛苦,不体面”。怎么看待这种心态?
朱合华:在选择大学专业的同时,考虑未来的就业因素是人之常情。但指望在几百所高校的两千多个专业组中,挑一些“收入高、环境优、付出低”的所谓好专业,其实是不切实际的。
据我观察,专业虽有不同,但是每个专业的成功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而从人才队伍来看,都是呈多层次的金字塔结构分布。拿其它行业的塔顶来对标工科的塔底,显然是不公平的。
的确,一些工科专业的初始薪资,或许没有其他行业高,但工科的优势在于发展后劲,在从业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来看,基础功底扎实、专业知识宽广、长期韧性成长的学生会在这个行业里脱颖而出、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热爱可抵岁月长,任何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永远都是短缺的,考上985王牌学校或专业绝不代表“一劳永逸”,未来各行各业都需要掌握硬核科技、具有硬实力、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目前,我们的学生群体以独生子女为多,他们的家庭条件相对优越,但吃苦耐劳精神相对缺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也可能成为影响这一代年轻人填报志愿、选择就业时的重要因素。
要成为一流人才,有些磨砺是必须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对工科学生来说,深入一线是成就事业的必备基础。比如,我从事的是隧道及地下空间工程研究,我们常常开玩笑,要“地上地下”来回钻,既锻炼了脑力,也锻炼了体力,从人的长远发展来说,头脑聪慧、身强体健,不也很好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上海中学走出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钱七虎院士,一辈子致力于工程防护研究、为国铸盾,为国家的土木工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刚刚被国家授予全军最高荣誉——“八一勋章”。钱院士是土木人的骄傲,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专业即职业的认识不全面,赛道的边界愈发模糊
澎湃新闻:有学生抱怨工科专业课业难度大,学了四年既无法积累大量技术,也比不上硕博生的科研水准,从而陷入学而无用的尴尬地带,转专业跨行成功率不高。工科专业究竟如何?
朱合华:这里要充分理解专业与行业的关系。
大学的专业设置和社会行业分工并不一一对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未来选择的赛道是不唯一的,且各条赛道之间也不是独立存在的,赛道之间相互交叉,赛道的边界正越来越模糊。以人工智能为例,其发展曾经历三起三落,当下人工智能需与其他专业结合找到应用场景,只有与场景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学科“双向奔赴”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一流高校的人才培养已经突破传统专业的限制,正在大力推进大类培养,给学生更多的机会,进入大学后对专业进行二次选择。可以说,大学的培养,重在基础,重在素质。在大学获得的更多的是综合专业素质与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某项技能。
我给青年人的一则建议是,要重视自己的兴趣,发挥主动性,这样才有持久的前行动力。其实,行业没有高低,每个行业都需要高级人才,关键是看你是否做到极致,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
同济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社会栋梁、专业精英,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还要具有严谨求实的责任心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工科不仅教会学生专业知识,也会锤炼人的品质。这种品质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哪怕将来转行,他也是值得信赖的。
培养智能建造新工科人才,奔向未来
澎湃新闻:2018年同济大学在国内高校率先设立“智能建造”新工科本科专业(当年唯一),请问第一批毕业生去向如何?第一届智能建造专业学生如何学习并学到了什么?
朱合华:同济大学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在国内高校率先成立并设立“智能建造”新工科本科专业(当年唯一),今年迎来了首届智能建造专业本科毕业生。其中50%毕业生在本校深造,其中近一半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0%的毕业生选择境外留学,留学去向均为美国斯坦福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等QS世界排名前50大学。
未来的建筑市场最需要的是系统和流程工程师,他们对所有建造环节具有把控能力和系统优化能力。为此,土木工程学院为智能建造专业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字形知识体系,并设计了通识课、大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个性化实践环节等多维度的模块化学习。学生们不仅系统地学习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一系列核心专业课程,还系统学习了智能建造导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智能测绘、传感器与信息融合、智能感知网、建筑环境智能化系统、智能机械与机器人、系统思维与设计方法、结构工程大数据及应用、结构韧性与智能防灾等智能建造特色课程,全面学习和掌握了智能建造的核心理念。 DSC0001.jpg

同济大学智能建造专业的“十字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知识体系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发展、以及人类向极地、沙漠、深海和太空进军,未来几十年内,国家和社会对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仍有大量需求,这就对智能建造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此外,随着国际产业格局的调整,建造行业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中竞争的机遇和挑战,智能建造作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急需大批适应国际市场管理的技术与管理人才,相关技术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竞争力。据悉,今后10年,国际技术与管理人员占比要达到20%,高等教育每年至少需培养30万人左右,其中对现代化的土木工程与智能建造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仍在攀升。
澎湃新闻:学生正在志愿或大类专业填报的重要人生关口,您对青年学生有哪些建议?
朱合华:我来谈谈自己的经历吧。
1979年,我因为把“化学矿开采专业”当做了用化学的方法采矿,误打误撞进入了采矿工程专业。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学科魅力,与数字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回头看自己一路走来的经验,我想建议考生们“选择热爱的,热爱所选择的”。我和我的学生们一直为从事土木工程职业充满自豪。
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曾经的热门专业也会“降温”,唯有兴趣“常青”。因此,青年人的选择要独立思考,要基于兴趣这一核心,锲而不舍地追求梦想。青年人要敢于面对挫折和挑战,越是最难的、最大的挑战领域越会发现新的风景,成功的机率也更高。不要浮于表面、人云亦云,青年人就是要敢于质疑,踏实求真,追求卓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愿当代的年轻人勇挑重担,成就非凡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