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菲律宾华人义山——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时间:2022-9-4 09:57 1 685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 DSC0002.jpg DSC0003.jpg
某年万圣节正前正在进入宿务华侨义山的人们。以下图片如没有特别注明地点均在宿务华人义山内。
  在前文《嫁“番仔”就像拆长城!》中小编曾提到,“与国内相比,菲华社区在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价值观的变化要缓慢得多,让他们保守着很多旧时代的传统、习惯和习俗。”当然,不止菲华社区,在大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欧美等国的华人社区,或许你也能看见,国内早已经被抛弃了的旧习俗仍然顽强地维系着海外华人的自我认同。
  慎终追远,敬畏祖宗的神灵,是传统华人儒家社会最重要的价值之一。国之大事,在戎在祀。人生大事,生老病死。仔细说来起来,最能体现这一价值的就是墓葬了。对保守更多华人儒家社会价值的海外华人社区来说,丧葬的处理绝对称得上是一件大事。这也经常是宗乡会馆或祠庙等华人组织所承担的公共事务之一。而墓葬习俗同样也是海外华人自我认同的重要标签。

DSC0004.jpg
菲律宾母子与棺柩同眠。

  几周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该国的国庆演讲中说,新加坡的华人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落地生根”;“我们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而且一定要把它说得精彩。”落叶归根还是落地生根?对于每个华人新移民来说,都是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换句话讲,就是死后躺在哪里的问题。而每个埋葬在海外的先辈们已经做出了他们的选择。
  菲律宾有着极为特殊的华侨义山,包括北部的马尼拉、中部的宿务、南部的卡加延德奥罗等华人聚集、谋生的城市,必然会各自出现一定规模的义山(华人公共墓地,Chinese Cemetery)。这些义山具体再现了菲华社会的历史角色及文化形貌,也有不少先民安葬于其中。

DSC0005.jpg 正在坟头上除草的小菲
  由于菲律宾华人主要来自闽南,又是商人阶层,婚丧喜庆等民俗生活多数遵照闽南习俗,但同时又采纳当地土著与西方文化的若干礼仪元素。也许有人会说,那都是繁文缛节,可正是这些看起来不起眼且有些琐碎的东西,才是菲华社会维持自我认同的关键。
  在丧葬方面,尤其如此,特别是表现在墓葬形式和扫墓的礼俗。进一步说,菲律宾华人可能受到西班牙人带来的欧洲贵族陵墓(mausoleum)形式的启发,在华人义山采取园林式的布局,有宽阔的街道,两旁遍建造楼房式的墓厝(mausoleum),规模甚大;例如有些墓厝带有一点中国风,如采琉璃屋瓦或饰有龙形泥塑,甚或在楣梁上书有姓氏堂号(如颖川衍派);有些则采亭阁方式,将石造棺椁立于其中;但大部分则是类似西洋小教堂的现代建筑,钢筋混凝土构造为主,形式多元丰富。

DSC0006.jpg 楼房式的墓厝
  十字架是常见的象征符号,显见菲律宾华人在信仰上的转变。既融入其中又坚持自我。这些规模如同一座小区配置、有着墓厝建筑的墓园环境在东南亚其他华人社会并不常见,可谓菲华社会的特色。
  在以福建人为主的菲华社会,并没有如同新马地区有着不同方言群的义山。马尼拉、宿务、卡加延德奥罗等城市中,分别有几处集中的华侨义山。
  以宿务为例,1909年,由宿务天主教仁慈会(Associacion Benevola de Cebu)本笃(天主教教名,Benidto)陈允全(Tan Unchuan,1874-1922,祖籍厦门)创建了“宿务华侨义山”(Cebu Chinese Cemetery)。陈允全、叶安顿等人,同时也是宿务兼善公所的创建人。一开始,义山坐落于崇华医院的后面,用以安葬异乡过世的华人。历经30余年,旧华侨义山逐渐不敷使用。

DSC0007.jpg 陈允全
  1936年,富商吕文余(Don CayetanoLudo)献地,择宿务卡雷塔社区(Carreta)的两条大道昆科路(M. J. Cuenco Ave.)和索里亚诺路(Soriano Ave.)之间,一块约4.4英亩的土地上,辟建了新义山,名称仍为宿务华侨义山。义山靠近索里亚诺大道一侧入口之处,竖有约15米高的方形纪念碑,上书“吕文余义山”(Ludo Memorial Park),可以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然而目前这座义山的多数墓厝几乎被无家可归的菲律宾穷人鸠占鹊巢,状况并不理想。
  除了墓园空间形式的差异外,祭拜的节庆则少见华人传统,也就是不在清明节祭拜。菲律宾华人受到西班牙天主教的影响,每年的11月1日、2日为诸圣节(All Sant’Day )、万灵节(AllSouls’Day)。这两天是菲律宾人(包括华人)祭祖之日,他们会以庄严的心情为先人献花、点蜡烛、祈祷与扫墓,有些家庭还为亡者献上啤酒、烤乳猪、鱼肉、鸡肉等祭品,闽南人传统祭祖所用薄饼也不可少。天主教或基督教化的华人,其墓祭的仪式的中华传统仍然有迹可寻,在祭品方面尤其如此,闽南原乡文化的影响已深入骨髓

DSC0008.jpg 某年万圣节一位菲华正在给先人上香
  家族成员尽可能到齐,并在此见面、连络感情。部分家庭早在前一晚就在墓园搭帐棚过夜,平时难以碰面的亲戚们谈天、打牌、唱歌,促进家族感情。民众返家后,通常也在门口点蜡烛,据老一辈民众说,这是为了让先人看清回家的路。蜡烛的颜色也有学问,白色代表这户人家过去1年间有人过世,如果是黄色代表逝者已过世2年,辞世3年以上点红色蜡蠋。唯一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可能是点香烛及烧金纸,这两天佳城(引申为墓地)内清烟袅袅,象征慎终追远的精神。
  在墓园迈步,你会有一种在历史穿行的感觉。老旧的墓碑、墓厝上大多雕刻着中文,间或还有西班牙文。慢慢地英文出现了,并逐渐占据了统治性地位。在最近30年的墓碑上,已经很少能够找到中文的字样。从墓碑、墓厝上文字的转变,就可以简单勾勒出菲华社会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的过程,以及菲律宾华人在地化的历史进程。

DSC0009.jpg
宿务兼善纪念墓园

  宿务还有兼善纪念墓园(BenovolaMemorial Garden)、仙山(Cebu Memorial Park)、皇后市纪念墓园(Queen City Memorial Garden)、宿务马尼拉纪念墓园(ManilaMemorial Park Cebu)等华人公墓。两心联合会教堂(Alliance of Two HeartsParish)和圣心教堂(Sacred Heart Parish)也葬有部分宿务华人。
  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菲华葬在了宿务华人建立的普贤寺和慈恩寺管理的墓地。这里的墓葬风俗则基本上是中式的,比较接近于闽南地区和台湾,保持了更多的原乡传统。

DSC00010.jpg



1回复

好久呢。 发表于 2022-9-4 12:26 |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