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抗体偶联药物迎来“官方技术指导”,超50家本土企业在布局

时间:2022-9-21 09:38 0 273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继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后,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再度发布《抗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直指抗体偶联药物(ADC)研发以临床需求为导向,鼓励研发人员深入探索其设计特点。两个多月前,国家药监局还发布了《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ADC药物何以迎来政策层的频繁关注?
ADC药物频迎政策关注
上周,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组织撰写了《抗肿瘤抗体偶联药物临床研发技术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形成征求意见稿。药审中心表示,生物制药技术发展推动抗体偶联药物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肿瘤治疗领域,抗体偶联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持续增长。
抗体偶联药物由靶向特异性抗原的抗体药物与有效载荷(如小分子细胞毒药物)通过连接子偶联而成,兼具传统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强大杀伤效应和抗体药物的肿瘤靶向性。开发ADC药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将有效载荷靶向递送到特定部位,以实现有效载荷的全身暴露相对较低,有效地提高抗肿瘤治疗的获益风险比。
《指导原则》提出,临床研发应关注同一靶抗原不同药物间疗效差异、最佳给药方案探索等要点,并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后续将不断有新的ADC产品被开发运用到临床试验中,如双表位或双靶点ADC等。但可预期的是,与目前已有ADC药物一样,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可能会直接影响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在ADC药物临床研发过程中,除了必须遵循抗肿瘤药物的一般研发规律,还应该注重以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分子结构和机制特征,关注临床研发要点,深入探索分析自身临床优势,合理制定开发策略。
在此之前的2021年7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其中指出,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抗肿瘤药物研发,从确定研发方向,到开展临床试验,都应贯彻以临床需求为核心的理念,开展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研发。
作为抗肿瘤药物的一个细分研发领域,ADC药物近期迎来了政策层的密集关注。今年7月6日,CDE还曾发布《抗体偶联药物非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彼时,药审中心表示,国内外尚无ADC药物的针对性指导原则,此举旨在更好地指导和促进ADC药物的研究和开发。
逾50家本土企业布局
ADC药物由抗体、连接子和毒素三部分偶联而成。理论上来讲,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与其他部分进行偶联,这意味着,通过多样“组合”,可迭代出新的产品。正因如此,ADC药物有“生物导弹”之称,也被业界认为或将成为下一个平台级产品。
IQVIA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美国ADC市场销售额从3.29亿美元增长至14.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5%。另据Natrue子刊市场预测,到2026年,全球ADC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164亿美元。
近年,ADC已在恶性肿瘤等疾病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ADC药物研发热度持续增长。随着ADC药物靶点和适应症不断扩大,ADC药物正在引领一个新的靶向治疗新时代。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DS-8201,因适用于多种癌症类型,被预计销售额有望达到62亿美元。
截至今年7月,全球已批准14个ADC药物上市,国内方面,目前已有4款ADC药物获批上市,包括三款进口产品,即罗氏的恩美曲妥珠单抗、武田的维布妥昔单抗、辉瑞的奥加伊妥珠单抗。2021年6月,附条件获批上市的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成为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国产ADC药物。因此,2021年也被称为国产ADC药物的元年。
另有数据显示,到今年5月份,国内ADC药物共有67个临床试验信息。其中,3个正在申请上市,9个处于Ⅲ期临床。君实生物、张江生物、石药集团、天士力、华海药业、云顶新耀、华东医药等50多家本土企业均在布局名单之上。
东北证券研报指出,现阶段ADC药物广泛布局肿瘤领域,从总体来看,本土在研管线总数较少,适应症、靶点分布较为集中,热门靶点HER2占比超过30%。此外,已经有部分企业在探索创新靶点,该类靶点赛道尚未形成明显竞争格局,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新京报记者 张秀兰
校对 柳宝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