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空间站总装班组长姜旭:航天器总装要把“零缺陷”牢记在心

时间:2022-9-22 16:49 0 32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022年7月24日下午,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空间站总装班组长、全国技术能手、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姜旭守在电视前,紧张地期待着文昌航天发射场塔架旁火箭的腾空而起。
重量与尺寸比北京地铁一节车厢都要大的空间站问天实验舱,会随着这发火箭奔赴太空。几个小时后,在轨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将进入该实验舱,按照计划开展在轨工作。
听到火箭加速升空发出轰隆隆的响声,他挺直腰板,专注屏幕,略显兴奋。直到最后问天实验舱顺利到达预定轨道,他终于放松地吐了口气。
即使姜旭此前已经圆满完成了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型号的总装及发射任务,但这些串联起来的、层层递进又杂糅在一起的情绪,会随着每一次火箭发射而重现。
在今年问天实验舱的发射任务中,姜旭主要负责产品的各项总装工作。“看到自己亲手总装的产品要飞到天上去,这种感觉像是运动员在进行决赛,一切准备就绪,就期待着一个好结果。”姜旭告诉新京报记者。
DSC0000.jpg

空间站总装班组长姜旭。新京报记者 周的 摄
永不停转的“发动机”
在正式投身航天事业前,姜旭曾在多个行业领域工作过。虽然工作经历多有不同,但基本与他在学校所学的机械加工专业相关。他动手能力强,好奇心也足,喜欢摆弄小物件,敲敲打打,拼拼凑凑。在姜旭看来,之前的工作也都是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
2003年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后,姜旭感觉自己内心一种航天报国的情怀被唤醒了。随着中国航天事业阔步向前,姜旭心中成为航天人的愿望愈加清晰,经过精心准备,向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郑重投递了简历。由于基本功扎实,加上应聘时表现出色,姜旭最终脱颖而出,顺利加入了航天器总装的队伍。
“我是从一名普通的装配工开始干起的,因为热爱和向往,到了航天五院后,总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干劲儿。”姜旭说。因为这份干劲儿,同事们在私底下常会称赞一句:姜大师是永不停转的“发动机”。
2019年4月,问天实验舱完成正样舱体结构的生产,并正式进入总装阶段。随着舱段与舱上产品陆续交付天津大型AIT中心后,姜旭几乎就驻扎在了天津,一年中少有机会能回到北京的家中。
无论是2021年成功发射的天和核心舱,还是今年刚刚发射的问天实验舱,总装任务都是由姜旭所在的班组来承担并完成的,并且这两个型号的研制工作在很多环节是同步开展的。多线并行,让本就技术状态复杂的空间站总装研制任务更加呈现出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局面。
DSC0001.jpg

姜旭正在进行航天器总装工作。受访者供图
“有些活儿必须按流程一鼓作气完成,而一干有时候就是24个小时。这个时候组员们可以轮着换,但我们班组的大组长姜大师却一直会在那守着。”空间站总装班组成员黄伦伦告诉记者。
空间站舱段相较于其他型号而言,其配套产品多、布局高度耦合。班组成员们每一天的工作都必须依据研制流程,严谨按照每一道工序来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如果前边的工作没有做好,后续又需要返工,就会带来大量时间及人力的资源浪费。
黄伦伦称,跟姜大师一起干活儿,能学到不少东西。关键是,姜大师脾气性格好,即使团队成员在工作中面临困难,他也会耐心协助定位问题,再手把手教如何做对。
“这都不是事儿”是姜旭的一句口头禅。安慰徒弟情绪的同时,姜旭也告诉他们,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要提高警觉性,保持专注度,因为“载人航天,人命关天”。
“我感觉这种管理方式,或者教导方式是张弛有度的。好比,你对加班有情绪,但姜大师每次排班都分配合理,考虑周全,自己更是带头在前,我们也都乐意干。”黄伦伦觉得,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姜大师的人格魅力,也始终影响着他们团队的每一名成员。
只要上了“战场”,姜旭说,所有班组的成员,就要把航天器总装所坚守的“一次做对”的操作理念和“零缺陷”的质量理念牢记在心。
总装班组长要发挥好“兵头将尾”作用
在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的一面荣誉墙上,挂着多位“全国技术能手”和“特级技师”的照片,每张照片底下都有各自的一句格言。姜旭的格言是:“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
重大工程总装中心是航天五院重大工程型号研制的总装业务部门。设有2个工程技术组、4个总装班组。在4个总装班组中,姜旭所在的空间站总装班组人数最多,共32人。
像一支远征的队伍一样,当好领头,并非易事。带兵打仗,要了解每个兵擅长什么,又要了解各项工作的需求,这样才能很好地打好仗。尤其是这场仗,是要全面负责我国载人航天三期工程空间站天和一号核心舱与问天实验舱的型号总装任务。
对于空间站总装班组长这个身份,姜旭有不小的压力,但更多的是一份责任和使命。
“班组长就是‘兵头将尾’,其实也是工作有序推进中最基层的组织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作为排头兵冲在第一线,又要承担班组管理、任务分解等工作。”姜旭称。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最后一环和最关键的一环,建造空间站面临着国外的技术封锁,国内也没有太多经验可供借鉴,这对总装研制工作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问天实验舱是我国空间站的首个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及资源舱三部分组成,舱体总长17.9米,直径4.2米,发射重量达23吨。其中的工作舱是迄今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单密封舱体。
问天实验舱主要任务是具备空间站组合体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具备与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转位和停泊的能力;支持航天员在轨驻留,提供专用气闸舱和应急避难场所,保证航天员安全;支持开展密封舱内、舱外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曾参与问天实验舱工作舱总装的黄伦伦说,工作舱布局特别复杂,无论舱内铺电缆,还是安装一个半截小拇指长的螺丝钉,都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空间站推进系统中的柱塞接头装配是总装的关键点,如果实施不好,易发生咬扣和密封不良问题。姜旭通过查阅大量螺纹连接资料,试验验证拧紧力矩与密封数据规律,总结出“一看、二涂、三对、四测”的装配技巧,使得该项操作的一次拧紧合格率由60%提高到95%,既提升了实施效率,又提高了质量一致性。
姜旭也坦言,面对空间站动辄展开后上百米的电缆,数不清的接头,满舱绕着铺设,同时又要把它们准确无误的铺设安装到位,就连他已经具有丰富的总装工作经验,依然觉得挑战重重,但是无论是面对如此复杂的电缆铺设,还是一颗小小螺丝钉,姜旭他们都会严格准确的按照要求实施到位,这就是航天人的责任心和敬畏心。
创新性提出20余项先进总装工艺方法
2011年9月29日,伴随着大地的轰隆声,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着天宫一号,顺利升空。作为我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空间实验室。
让姜旭记忆深刻的是,这是他第一次作为总装操作指挥全程参与航天器总装及发射任务。
在进行天宫一号总装时,舱内大重量的设备比较少,一般都是针对单独的设备在安装位置附近安装一个吊装工装,很多时候还是依靠多人配合来完成安装。
DSC0002.jpg

姜旭在检查吊装设备。受访者供图
空间站启动研制以后,舱内大重量的设备大幅增加,甚至有一米见方重达500kg的大型机柜必须精确安装到位。若是按照以前的方式,既无法满足安装要求,又耗时费力,为此,姜旭和工艺人员一起设计了一套具有滑转联动结构的舱内设备吊装、调姿系统,不仅能够完全覆盖舱内所有的区域,而且由于具备了末端的柔性力控技术,在保证精度的同时,也减少了对操作人员的依赖,大大提高了总装的效率和安全性,并被推广到了其他航天器的广泛应用中。比如在进行货运飞船航天员航天服的安装时,也用到了这件“利器”。航天服质量重、外形尺寸大,在进舱及舱内安装过程中极易发生磕碰。其安装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要求总装操作必须做到万无一失。通过姜旭和工艺人员设计的滑转联动结构,实现了货运飞船航天服的高效高质量安装,解决了航天服安装难题。
“问天实验舱有多种吊装工况,吊装时需要频繁装拆吊具组合体,三舱组合后舱体重量超过20多吨,高空吊装风险大。在以往航天器研制过程中从未遇到此类问题。”姜旭说。为此,他带头开展流程优化工作,改进空间站问天舱吊具拆卸的吊装方法。优化吊装流程,吊具装拆1次由10小时缩短为5小时,为主线争取了更多时间。
另外,在载人航天器对接机构安装方法方面,针对对接机构安装高精度、高绝缘难题,他还提出“四点快速调平”“四人高空协同”“大尺寸环形绝缘膜固定”“紧固件分级排序紧固”等系列方法,确保满足在10m高空安装48套紧固件,且位置精度优于0.2mm的要求,实现一次安装到位,达到了高密封及可靠绝缘的目标。
据了解,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带头人,经多年来的摸索,姜旭总结出了丰富的总装工作经验,创新性地提出了20余项先进总装工艺方法,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3项,受理3项)。
希望徒弟对事业保持热爱
“跟姜大师干活,心里很踏实。”今年24岁的杨鹏辉告诉记者。他进入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工作后,成为了空间站总装班组的一员,从入职起就在姜大师的带领下开始学习做总装工作。
2019年3月入职,刚到空间站总装班组的第一个月,杨鹏辉就感受到了压力。看着正在准备进行力学实验前改造总装工作的问天实验舱时,他还不太敢上去触摸,只是觉得空间站太过珍贵与高大上。
后续在安排他跟随自己的师傅一起进行工作舱睡眠区总装任务的时候,杨鹏辉更是感受到了直接的压力,生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合格而出了问题。
在舱段初样阶段,他要对舱内的睡眠区做一个噪声测试,而舱内空间分成类似坐标轴的四个象限,杨鹏辉需要在规定的象限区域内布置安装噪音传感器。安装时,杨鹏辉曾经遇到过一个难题。他发现,在地面的状态下,不借助其他手段,整个舱体只能兼顾一个象限的操作,很难同时在两个象限区域安装传感器。向姜大师求助后,姜大师告诉他,这种情况下可以在另外的象限区重新搭建一个辅助工装,这样就能按照要求满足两个象限翻转操作的需求。
“从初样一直到正样的总装,在这个过程里,我的一些工作习惯和工作技能都是老师傅们言传身教的。”杨鹏辉说,因为自己年纪小,在生活上,老师傅们平时对自己更是非常照顾。
谈起师傅带徒弟,姜旭感触颇深。三人行必有我师,身边给他带来深刻影响的人有很多,老一辈的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也一直指引着他。
DSC0003.jpg

航天五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空间站总装班组成员。受访者供图
他告诉记者,自己所在部门的全国技术能手、海河工匠孙占海师傅,当时2015年空间站在天津地区刚开展总装工作时,作为已经年过50岁的老同志,同他们第一批进驻天津。为了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孙占海当时还把年逾80岁的老母亲接到了天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母亲。这种对航天的一腔赤诚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他钦佩至今。
姜旭认为,对于老一辈的航天人来说,航天器更像是他们的一个孩子。以前的卫星装配时间长,做总装需要整天待在厂房里,一待就是几年。“时间长了,是有感情的。你精心打造组装出一个产品,等有一天回工作现场一看,它们都打到天上去了,心里是会空落落的。”
如此重复的去做一件事,除了攻克技术上的难关外,心态也很重要。大多时候,姜旭会把组装航天器,细化分解成每一步独立的操作。他说,把每一步细分的操作完成得更到位一些,完成每一项工作的动力就会更足一些。
他也经常告诉班组的成员们,要对航天事业充满热爱和敬畏。才能为之不断地奋斗与拼搏,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匠心解读

如何理解匠心精神?匠心精神如何坚守,如何传承?
姜旭:只要上了“战场”,所有班组的成员就要把航天器总装所坚守的“一次做对”的操作理念和“零缺陷”的质量理念牢记在心。
身边给我带来深刻影响的人有很多,老一辈的航天人几十年如一日,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直指引着我。
我经常告诉班组的成员们,要对航天事业充满热爱和敬畏,才能为之不断地奋斗与拼搏,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匠人心声

新京报:在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哪些东西是你一直坚守的?
姜旭:坚守是一份初心,是我们总装与环境工程部杨晓宁部长总结的“螺丝钉”精神: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钻研态度,甘于奉献、服务中心的大局意识和锐意进取、永不生锈的革新品质。
新京报:什么时候是你认为最艰难的? 能够坚持下去的原因是什么?
姜旭:最艰难的时候应该是每次执行发射场任务的时候,一方面需要长达数月远离家人,另一方面每次看到各单位、各系统的同事们紧张协作的工作场面都会感觉责任重大,就像面临一场大考的交卷一样,不允许有丝毫差错。
能够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我相信自己和团队每一位成员已经把我们所实施的每一项操作都按照最佳的状态完成好了,不会有遗憾留下,也坚信由我们装配的航天器能够经受住所有考验。
新京报:你希望未来还能取得怎样的成就,对于未来又有怎样的期待?
姜旭:我希望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在把我国建设成为航天强国的征程中继续发挥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期待能够见证我国航天走在世界前列,实现更多的属于我们“第一次”的辉煌。
新京报:你感觉你获得的最大的快乐是什么?
姜旭:通常装一个设备要花上好几天,但如果喜欢做这一行,就会觉得很有意思。有些时候会觉得,我们做总装的有点像是航天器的管家或者是保姆。
所以,每次看着自己亲手总装的航天器都能成功发射并稳定在轨运行,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人物简介

姜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特级技师,空间站总装班组长,目前正全面负责我国载人航天三期工程空间站型号总装工作。先后圆满完成了以“天和一号”核心舱、“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问天”实验舱等为代表的10余个国家重大航天型号的总装及发射任务。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技术能手”“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荣誉,是我国载人航天器总装领域的领军人才。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