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真相”令人一直不安 所以“捕捉”一直迷人

时间:2022-9-23 14:40 0 475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jpg

◎李建新
“什么是真实?大家都看到的,那就叫真实。”当《真相捕捉》第二季中,内务部长对满腹冤屈、身陷丑闻中的国土安全部长艾萨克发出怒吼时,瞬间说清了这部英剧抓人的秘笈。
《真相捕捉》为什么让人陶醉?
它采取的是标准而老套的线性叙事结构,只能靠情节上的不断反转维持其悬疑性,难免留下斧凿痕迹。比如第二季第六集,电视上的AI艾萨克还在滔滔不绝,真正的艾萨克已在广场现身,从而曝光了隐秘的“校正系统”存在,该系统是诸多冤案的源头。不少国外的影评家认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不真实的“人工细节”,他们揶揄道:即使是人工智能,也不可能准确预测伦敦糟糕的交通。
结构问题之外,《真相捕捉》第二季还有一些短板:
与第一季一样,第二季也长达6集,如此长时段的悬念,观众的注意力很难维持。
在人物塑造上,《真相捕捉》的腾挪空间小,第一季尚有新鲜感,第二季很难翻出新花样。可现实是:第二季就是好看,甚至比第一季更好看。在豆瓣上,第一季评分是8.9分,第二季则蹿升到9.4分。
于是,人们只好说:《真相捕捉》的节奏好,特别特别好。确实,从镜头切换速度、条线穿插、叙事完整性等看,《真相捕捉》的表现令人赏心悦目,可只有“节奏”这一技术元素,就能拯救一部剧?国剧中也不乏剪辑精品,为何撑不起来?
也许,我们一直在误解“节奏”,“节奏”不是剪出来的,而是多方原因组合而成的。
让观众不安
才能把故事讲下去
为什么《真相捕捉》的节奏特别紧张?因为它让人不安。
这种不安感不完全来自情节,更来自我们的生存现状——我们的“脸”正在消融。从某种意义上说,“脸”是每个人随身的舞台,是“人性的后台”与“社会的前台”的中转站,现代人从小接受教育、被迫进入集体生活、与陌生人在同一教室中考同一张考卷……这是一个规训的过程,其目标之一便是学会在适当场合,使用适当的表情。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不只有一套表情,而是多套表情,以应对不同的人。正是基于“脸”的社会性,身份证、毕业证、工作证、结婚证等都少不了“脸”的照片,此乃“我就是我”的证据。
可在《真相捕捉》的第一季中,通过“拟脸”技术,无辜者(绰号“玩具大兵”)成了杀人犯;在第二季中,接受连线采访的艾萨克部长说出来的话,在播出端却完全变了样,他瞬间成了种族歧视者、腐败官员、有私生子的爸爸……第一季的“玩具大兵”无法证明监控被人动了手脚,而第二季中的艾萨克部长也无法证明有人下了套,篡改他的发言。
现代人坚信“奥卡姆剃刀”,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奥卡姆剃刀”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中,也被当成科学精神,贯彻到课本中,由此滋养了“眼见为实”“最简解释”的思维方法——解释太复杂,它就必然是错的。
“玩具大兵”想洗白自己,就要证明负责公共安全的监控也会出问题,“拟脸”不是“真脸”,大家都看错了;同样,艾萨克部长要证明自己没说种族歧视的话,就要证明连线可以被篡改、有人事先做局、互联网的安全系统不可靠、BBC电视台也能被突破、大家看到的是AI人不是自己……所有这些都很难找到证据,且引导人们完成如此复杂的辨析,远不如“承认有罪”的几率高。
《真相捕捉》呈现出互联网时代的结构性风险:几百年来,我们社会的信任基石——脸——动摇了,我们已进入无法证明自己的时代。“虚拟脸”引发“自我虚拟”,人成了随时可以篡改的X。所以,当艾萨克部长同意与AI合作,女主角瑞秋用签字表示让步时,不仅不突兀,还显得很合理:在今天,人已丧失本质,没有人不可或缺——所谓人,不过是略复杂一点的AI罢了,他退出,AI随时可以顶上,没人在乎真相是什么。所以,妥协是唯一合理性的选择。
把“恐惧”写具体
才能触动人心
“虚拟脸”的讨论有点“形而上”,如何把一个“形而上”的议题具体化呢?《真相捕捉》的解决方案是:聚焦于掌控“虚拟技术”的人,他们才是可怕的。
在《真相捕捉》中,掌控“虚拟脸”的有两种人,一是官僚机构,一是高科技公司,而他们的力量都源于暴民。
在第一季中,美国驻英情报机构、英国情报机构在虚拟技术的加持下,肆意践踏法规,以“对公众有益”为名,即可篡改视频,并以此为“证据”,拘捕或杀害他们认为有威胁的人。这种“以恶求善”,名义上是现实主义,是“用敌人的手段对付敌人”,将坚持原则看成是“不懂实务”“纸上谈兵”“太理想化”,但事实上,“对公众有益”只是借口,精英们真正恋栈的是这些“特殊权力”,他们用“似乎合理”的遁词,来掩盖腐败的事实。
美国驻英情报机构头目纳皮尔自建独立王国,成了“土皇帝”。英国情报机构的头目哈特有同情心,长于识人,但也利用权力猎艳(剧中女主角瑞秋即其前情人),认为“你也得到了快速升迁,我们各有所得”。
这个腐败游戏的短板是:绝不能被公众知晓。
精英们编造出自我开脱的解释:如果老百姓都知道了这一秘密机构,知道我们和敌人都在使用AI,那么过去几年,所有以视频为证据的案件都要重审,百姓会丧失安全感,这个代价是多大?
于是,AI成了一个“不可明说”的存在,即使被坏人钻了空子,也要装着什么都没发生。第一季中,“玩具大兵”为保守秘密,不得不接受不公正审判,入狱6年;第二季中,艾萨克部长无法公开辟谣,首相已知真相,却按公众理解的真相,进行处理。
在《真相捕捉》中,呈现了暴民的可怕与荒诞:被愚弄的人们因艾萨克部长的“种族歧视的语言”,将他的家围困,各种抗议不断。可没过多久,艾萨克部长的支持率不降反升,因为在无“脸”时代,许多网民不再从普遍主义的角度看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和自己同样任性的官员。于是,艾萨克部长反成了“政坛明星”。
比第一季更深刻的是,通过算法,这些改变都在高科技公司预判中。这意味着,AI不仅能改变现实,还能掌控明天,人类正变成它的棋子……
故事应该喷出来
而非编出来
真正让人震惊并赋予节奏感的,是《真相捕捉》对故事的挥霍。
确实,剧中也有杀人、阴谋、派系斗争等,第二季一开始,艾萨克部长遭遇一系列困难,似乎源于政治阴谋,是境外势力的干预,接着转向对内鬼的搜寻,可到第三集,剧本就豪华地将两个巨梗抛弃,它们隐含的故事量之大,都足以单独写一部电视剧。《真相捕捉》敢这么干,因为它有“叙事的高地”,是从更未来的角度审视当下,揭示人类正面临的困境,所以它并不在意戏剧性、离奇性等“小儿科”,随时愿意卖掉相关的梗。
《真相捕捉》是“喷”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它不靠情节抓人,靠的是高度,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口中所无”。
直到最后一集,《真相捕捉》才挑明全季主旨:瑞秋才是主角,她坚持追寻真相,而不在“英国利益”“公众利益”的裹挟下放弃原则,远比给艾萨克部长洗刷污名更重要。
在第二季中,有大量断梗。比如:
艾萨克部长可能确有私生子,他会不会再度陷入舆论风暴?
英国情报机构的头目哈特突然退休,继任者特纳是不是干了什么?
特纳一直不信任主角瑞秋,却在哈特干预下,放她入局,她一贯坚持原则、冷酷不符,为什么要给自己找麻烦?
艾萨克部长被技术疯子蛊惑,选择与AI合作,技术疯子下一步会如何?
翻开人类史,新技术往往引发权力再分配,由此带来纷争。《真相捕捉》呈现出纷争的多样化:有的是半喜剧的,比如特纳利用医生,让美国驻英情报机构头目纳皮尔以为得了癌症,精神差点崩溃,当他得知真相后,在特纳与瑞秋的纷争中选择旁观;有的高度暧昧,艾萨克部长随波逐流却成最大赢家,拥有了正义,还收割了支持率;有的则是悲剧,曾与瑞秋合作的正直警员被杀,杀人者是俄罗斯人,可背后的指挥者却是美国人……
多头绪、多侧面,却纷繁而不乱,每条线都合理,这并不是编剧、导演处理复杂情节的能力特别强,而是主题特别高明——有了“叙事的高地”,足以震撼人性,则无需梳理情节,自然通顺、自动流淌。
也许,这就是《真相捕捉》对国剧的最大启迪处:有了“叙事的高地”,节奏自然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