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让黑土地产更多粮食,中科院有“黑科技”

时间:2022-9-30 10:21 0 348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和《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新京报记者获悉,科技会战巩固和强化了我国在国际黑土研究上的领先地位,中科院黑土退化阻控的理论研究已跻身国际第一方阵。
黑土地退化“变薄、变瘦、变硬”,中科院启动科技会战
据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所长姜明介绍,黑土地是地球珍贵的土壤资源,是指拥有黑色或暗黑色腐殖质表层的土壤,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适宜农耕的优质土地。“全球有四大片黑土地,包括北美中部密西西比河流域、乌克兰-俄罗斯平原、中国东北和南美潘帕斯草原。”
DSC0000.jpg

9月18日,辽宁康平,黑土地上即将收获的玉米与蔬菜,呈现出一幅乡村丰收美景图。图/IC photo
黑土地是我国“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黑土地区域面积达109万平方公里,包括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全部、辽宁省北部和内蒙古东部。黑土地区域总面积位列全球第三位。黑土地也是我国粮食安全“压舱石”,商品粮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量占全国的1/4,粮食调出量占全国的1/3。2021年,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地区合计增产达188亿斤,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率达70.3%。
然而,黑土地面临退化问题,主要表现为“变薄、变瘦、变硬”。
姜明说,黑土有机质衰减“变瘦”。东北黑土地土壤有机质降幅高达21%。中科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监测表明,在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显著下降。土壤侵蚀导致黑土层“变薄”。在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作用下,黑土可由初垦时的70厘米降至40厘米以下;60%以上的旱田发生水土流失。机械化作业导致土壤压实变硬,作物难以破土出苗,导致农业减产。
“把黑土地用好养好”是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2021年3月,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科技会战针对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需要破解的关键科学技术难题,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示范,致力于设计出用好养好黑土地的系统解决方案。
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感知系统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针对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解析了黑土区主要侵蚀过程的临界地貌特征,阐明了黑土有机质演变特征及积累机制。研究通过实测和高分辨率遥感调查,首次得出黑土区侵蚀沟有49.6万条的数据,高于普通遥感监测数据的1倍以上,摸清了黑土侵蚀沟的空间分布,被水利部采纳。
DSC0001.jpg

2019年4月15日,内蒙古兴安盟,春天来了,东北地区开始翻地,遍地都是肥沃的黑土地。图/IC photo
姜明说,2021年至今,针对黑土变瘦、变薄、变硬等退化的主题检索表明,中国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占全球所有论文的52%。“机构发文量显示,中科院排名第一,占全球30%,在变薄、变瘦和变硬研究领域遥遥领先于其它研究机构。”
针对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禀赋与气候特征,科技会战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大安模式”和“大河湾模式”等具备区域适宜性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
“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建立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与感知系统,创建了“地理学+大数据+现代农业”的“黑土粮仓”全域定制模式。
据姜明介绍,未来,“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将围绕黑土地力提升、肥沃耕层构建开展科技攻关,发展土壤健康与产能协同提升理论,强化生物、信息、空天遥感等多学科技术与农业的有机融合。
案例1:
脂肪含量高、早熟、抗盐碱,东北地理所培育“东生”大豆新品种
大豆是最重要的粮油饲料作物,提供了我国约1/3的脂肪、3/5的植物蛋白。然而,我国大豆进口量超过总需求量的85%,大豆的稳定供应面临严峻考验。2021年,我国大豆种植产量1640万吨,同比减少320万吨,下降16.4%;进口量为9652万吨,进口额同比增长35.4%。
“大豆具有根瘤固氮、培肥地力的作用,而东北黑土地是国家大豆主产区。因此,扩种大豆、开发和应用优质大豆种质资源不仅对推动我国大豆振兴、提升种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于黑土地退化阻控和健康保育也具有重要作用。”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简称“东北地理所”)正高级工程师李艳华说。
DSC0002.jpg

2019年10月13日,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大豆即将成熟。图/IC photo
东北地理所通过长期研究,先后培育“东生”系列大豆新品种31个。她举例说,“东生79”脂肪含量达24.16%,创黑龙江省近50年来高脂品种脂肪含量新高,同时兼具有早熟、高产、多抗的特点。极早熟新品种“东生202”解决了高纬度地区极早熟品种匮乏的问题,满足了进一步扩大大豆种植区域的需求。
在常规育种基础上,东北地理所还在国内率先创立大豆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大豆品种“定制化”生产。2018年,东北地理所在吉林西部建立耐盐碱大豆筛选和示范基地,成功选育抗盐碱大豆新品种“东生118”。2021年,“东生118”实现了600亩中重度苏打盐碱地示范田亩产149公斤的突破,被列为“国家大豆科技自强行动”吉林省主推耐盐碱品种。目前,“东生118”已推广种植5万亩。
据不完全统计,“东生”系列大豆品种目前的种植面积约为1400万亩/年,累计推广5000万亩,增产20亿斤,增加效益40亿元。
案例2:
智能农机实现全程无人化“耕种管收”作业
在科技的加持下,农机也越来越智能化。
“目前东北地区小马力的农机作业幅宽窄、土壤反复被碾压,导致黑土地变硬。”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张玉成说,该所研制的“鸿鹄”T300智能农机是面向黑土地定制开发的大马力电动智能农机。其突破大马力电驱技术,主驱电机功率达到300千瓦(407.88马力),通过大马力带动更宽幅机具,减少对土壤的压实作用。
DSC0003.jpg

黑龙江黑河,农机正在黑土地上开展耕地作业。图/IC photo
同时,它采用智能技术,能够在耕作过程中完成土壤、作物、农艺的数据采集,从而让人更了解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的情况。“它集成了50余种传感信息,能够针对黑土地开展土壤、作物等作业环境和本体状态的数据采集,使之成为黑土地上的数据‘爬虫’,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准确的数据。”东北地区无霜期短、作业时间紧,通过智能化提升,减少或替代人力进行无人作业,可以延长作业时长、提高日作业效率。
“保护黑土地的同时也要保护生态环境。”他说,“鸿鹄”T300突破清洁能源管理技术,开发了满足农机作业环境要求的“模块化”电池组,使电池组可在不同马力段农机之间互换共享,提高开发效率,并通过电源管理系统的算法优化,精准调度能源分配策略。
张玉成说,中国科学院2021年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中科院计算所牵头组织10余家科研单位组建青年突击队伍,探索构建智能化黑土地保护“大河湾模式”。“用好养好黑土地”的核心是“产量不减少,土地多休息”,“大河湾模式”在农业智能技术的助力下,通过提高亩均单产实现总产量不减少,增加“休养生息”的土地数量。
“保护耕地本质上是保护产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研究员张佳宝说,中国人口众多,可种植的耕地资源相对匮乏。“由于人均耕地数量少,所以利用强度高,导致耕地质量在退化。”
他说,东北黑土地每年只生产一季粮食,一季产量就达到了全国粮食年产量的1/4。如今,由于气候原因导致其生产率较低,所以一定要把土壤的质量提升上来,以提高产量。中科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主要着力解决关键核心问题,进行前瞻性布局。对于黑土地“变瘦、变薄、变硬”的问题,需要从机理上揭示规律。
张佳宝表示,未来通过智能化技术和智慧装备的应用,东北地区种地的人将越来越少,实现“在家里种地”“农机没有驾驶室”。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静 校对 李立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