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美学心得(第一百二十四集) 罗国正

时间:2022-11-18 21:18 0 77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美学心得(第一百二十四集)

罗国正

(2014年4月)



2013、古希腊智者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审美主体和审美意识的问题。这样,美学研究在西方就从对自在的存在,物质方面的问题,发展到对自为的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普罗泰戈拉有这样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柏拉图对此解释:“对于我来说,事物就是向我呈现的那个样子;对于你来说,事物就是向你呈现的那个样子”。存在就是被感知。普罗泰戈拉把个人的知觉和体验当作真实的存在。以上的观点,在哲学史长期有很多的争论,褒贬不一。

普罗泰戈拉这话,已被柏拉图指出了缺陷。其实,正确的认识是:“人是万物价值的尺度。”而不是“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话的意思只适合用于个人的审美,不适合提出普遍认可的审美标准。同时,也不能达到对事物的“求真”。因为万事万物,有自身存在的尺度。但从“价值”的角度看,只能是“人是万物价值的尺度”。所以,强调追求真、善、美的有机统一,才能达到崇高的境界。



2014、美不能脱离主体(社会群体或个体)而存在。不同主体和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条件下,对美有不同的感受。由此可知,美是具有相对性的。当我们对事物进行审美时,既要作出事实的判断,也要作出价值的判断。离开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对象、事实与价值,则无从进行审美。



2015、当人们从青少年时纯情地、不知道利害得失或随时会忘记了利害得失地去追求真理,逐步地发展到中、老年对利害关系非常敏感,甚至认为:能获取利益,就是真理!不能带来利益的不是真理。这样从纵向看,就涉及到真理与利益的层级问题、真理的层级与利益的层级是对应的层级还是不对应的层级问题。从横向看,就涉及到真理与利益的线路问题,同线路的对应,不同线路的不对应问题。例如:类的利益、洲的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或种族利益、集团利益、群体利益、家族利益、家庭利益、个人利益、不同的群体和个人不一定按此计划分。如:食物线利益、教育线利益、医疗线利益、政治线利益、军事线利益、科技线利益等;再如:过去的真理与利益、现在的真理与利益、将来的真理与利益。还可以定为三大方块来划分:物质部分、精神部分、物质与精神混合的部分。如果真理与利益已捆绑在一起了,利益已分级分线了,真理自然也出现了分级分线了。追求同一级同一线真理和利益的人群与追求不同级不同线的真理和利益的人群,他们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联合与斗争,他们之间的价值观、审美标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立场、态度、观点、做事的原则、行动的方向。这也是构成多极世界与诸多矛盾冲突的原因。在这样庞大的真理与利益系统中,自己现在是处于什么角色?将来可能会变成什么样的角色?清楚吗?对与你相联系的人及事态有这类的审美判断吗?等等。



2016、不同的感觉,对应着不同的利益,进入了市场转换为不同的价格。这些都成为了非常普遍的日常审美现象,并形成了众多的行业专家。



2017、以相对的观点来研究,将人放在自然的对应面来看,这时美就不是自然现象的天然属性,只有在人作为主体、审美的主体,把自然和其他事物作为客体、作为审美对象时,人由此而产生的美感,这样美才存在,自然的美才存在。以绝对的观点来研究,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只要人在任何地方、任何方面进行审美,并存在美感,都属于自然的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是自然现象中的天然属性。当我们着重研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时,这种美感很多已受历史、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价值观引导、集团利益、自身利益等等的影响了,以至被信奉的理念,来压抑人的本性、扭曲正常的感觉、反应。这是非常值得认真对待的问题。



2018、艺术既真又假。现实、历史是真实的存在。而艺术是可以既描述已发生的事,又可以描述未发生的事,也可以描述只是可能发生的事,还可以描述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由此可知,艺术可以打破人的思维结壳,改变人的思维定势,强化人的想象力,促进新的思维的形成。



2019、客体作为审美对象有自身的结构,这结构的确会引起不同主体内在结构中的相关连的部分的不同反应。主体结构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先天形成的部分,二是后天育成的部分(其中还包括观念、文化知识、经验等)。或分为自然人格和社会人格。进入美学的领域,客体的尺寸、比例、节奏、对称或非对称等等,只是引起美感的条件,是外因,而不是美本身。主体是产生美感的内因,是美能否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实现美的作用。所以,造成美与丑的感觉,或美与丑的实在,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当我们研究美学问题时,发现美永远离不开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美。也就是说,要厘清美与丑,须从大自然美果——人开始。将人格、将人的感觉作为原点、出发点、本体、主体、主体的结构(主体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物质结构和精神结构)、主体特定结构感受客体后的自然反应、必然反应、偶然反应、不同时空、情景、状态下的反应,这些反应给主体的系列感觉,……。



2020、对艺术完全没有感觉的人,至少是个人格缺陷的人,甚至是没有社会人格的人。



2021、无情的人,面对着艺术品是不会感兴趣的。如果这些人还有兴趣的话,他们看到的不是艺术,而是艺术品转换为金钱的数字。



2022、艺术无论在构思中,创作的过程中,到作品的生成;无论是创作主体、审美主体、观众都可以从中找到游戏的因素。有人说,艺术与游戏同源。



2023、美的感觉与美的价值;直觉的美感与经过理性分析后确定美的价值后的美感;直觉没有美感,但经理性分析后,确定其价值后产生美感;直觉是丑感,经理性分析后,产生了美感;本能的反应是对其没有美感,经过多次的理性分析,产生了美感,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就发展成一见到就有直觉的美感,成了本能美感反应。本来对其是直觉有美感,没有丑感,经过理性分析后。产生了丑感,然后发展到一见就有直觉的丑感。如此等等,包括美与丑之间的中间部分,或美与丑参杂的存在体,美与丑之间的比例渐变和突变,或量变与质变及感觉的角度、方向、层面的变化,等等。这都涉及到自然人格的天然感觉和社会人格的理性感觉反应。也涉及个人的感觉与社会群体的感觉、反应。当以上多种感觉与反应都一致于美时,这当然是很美好的事物。虽然是这样美好的事物,但常有人会出现审美疲劳。在实际中,因“理性分析”和体验之后才得出美的结论和感觉的事物,这常常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过程。这也说明审美的能力,除天生的感觉能力外,还须依靠长期的学习、体验、实践,要善于严密的逻辑分析和经验的积累,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应用在审美上,才能达到较高的美学境界。

当我们面对着较复杂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审美时,须要有认真、细致、合理的分析、判断过程,这过程里面有很多环节:经过千百万亿年的生命进化,从而产生了审美主体结构本能地对事物产生美与丑的感觉;特定审美主体结构会本能地对特定的审美对象产生美与丑的感觉;有些事物不是人们本能产生美与丑的感觉,而是世世代代的实践经验证明了美或丑,人们通过口头或文字记录下来,通过前辈教导或学校教育、或社会各方面的提醒,将这些审美的经验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在这世代相传审美经验的过程中,其中也有个别的、奇异的现象,有些人的先天结构一遇到这类审美对象时,其感觉总是与这些宝贵经验相反,或产生幻觉,有的则明知道这些宝贵审美经验是很好的东西,但总是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反应;发现这问题,应有一整套系统而有效的解决方法。问题是事物在不断发展,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也在深化,祖先的遗训又不是全部的、绝对的正确,这样,新的审美角度、高度、深化程度,只有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相关的配套条件已形成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同时,还须新与旧审美观念在现实中反复的较量,形成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

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既有先天本能感觉为根源,又有理性分析为基础,加上反复体验、实践检验为根据,一般情况下,是很难动摇的。没有足够的依据和令人信服的众多实例,不要随便对这些宝贵的审美经验持反对态度,否则,很容易吃大亏。要知道,当每个人或类若然在最原始的经验上缺失或贫乏,是很难进入严谨的、理性的分析状态的。感觉、美感、价值、信仰、经历、艺术实践、审美体验、经典理论等都是这些宝贵的审美经验的支撑。

主体的自然人格的结构和社会人格的结构在特定的状态、情景、时空中与特定的审美对象结构产生实体、气场、精神(包括价值观、理念)等的多种或其中一种的交合、或共振、或刺激等,从而引起和谐、愉快、兴奋等享受,这些是主体非常愿意获得的,是在不断地追求获得,这已包含着产生美的机制、美的感觉和美的价值。生命只有沿着健全产生美的机制、美的感觉、正确的美的价值观发展,无论个人还是社会群体,以至类就在进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