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娱乐新闻
›
9.4分国产年度神剧,一夜口碑暴跌差评不断,全因“爹味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8624
主题
148641
回复
174785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娱乐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7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130
人身险预定利率动态调整 筑牢行业抗风险“堤坝”
0/133
国任财险数据不真实等被罚100万元
0/132
金融业紧急行动!全力保障西藏地震灾区金融服务
0/122
人身险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怎么建?监管下发文件明确
0/127
上海发布脑机接口行动方案:助力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产品纳入医疗保险收费目录
0/135
信用能当“金子”用!中山“信用+”场景落地利企惠民
0/124
上海小微企业信贷奖励继续,奖励额度最高1200万元
0/133
中国人寿: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6717亿元,同比增长4.7%
0/141
透视2025丨王绪瑾:“预防保健”将成商业健康险主题词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9.4分国产年度神剧,一夜口碑暴跌差评不断,全因“爹味”?
时间:2023-5-9 12:18
0
571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35万人打出9.4。
没有意外,《漫长的季节》口碑坐稳了五年内国产剧头把交椅。
剧红是非多。
大结局后,对《漫长的季节》火力最集中的差评是:
“爹味”。
理由:创作者是男的,主角也都是男的,男人戏太多,女观众无法共情。
-男的能不能不要再当主角了
-非常非常陈旧的男性群像故事
Sir属实有些没想到。
任何人都有因为无法代入、弃剧、差评、打一星的权利……
但是。
比起纯粹感性的“不爱看”。
对一部作品提出
“男性视角”
的批评,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将作品让位于更醒目的旗帜——追求平等、表达多元、解放人性……
这是我们现实中迫切的诉求。
如果将它们视为影视作品的责任,以及评价标尺,Sir会本能地打个问号。
或者再把问题拓宽:
当我们越来越在意、想要区分一部作品是“男性视角”还是“女性视角”。
我们会失去什么?
01
男性视角是原罪?
首先厘清一个概念。
什么是“男性视角”?
男性视角,与女性视角,都是一种叙事倾向,两者平等。
影视批评中的确有一种与男性有关的概念,并非“男性视角”。
而是“男性凝视”。
但它的重点不在“男性”,而是
“凝视”
。
概念出自一位美国电影学者,她认为好莱坞的主流电影中,女性过多地作为男性欲望的客体出现,往往扁平、单一、刻板,对故事没有太多的作用,仅仅作为花瓶和工具,来满足男性观众的奇观心理。
△ 经典电影《后窗》《迷魂记》都受到了“男性凝视”的评价
那么,《漫长的季节》“凝视”了女性吗?女性角色,只是男性的布景板吗?
从重要性上。
女性角色沈墨,当之无愧第一女主。
两个悬案的核心,对剧情有关键作用。她被伤害,被控制,被保护,被追捕,承担着复杂的戏剧性,也呼应了《漫长》要表达的主题——无常的命运,无力的时代,无解的悲剧。
其次,罗美素。
有人指责,不就是中国式传统妈妈?国产剧老多了,已经不想看。
Sir觉得很可惜,因为导演明明塑造了一个非常鲜活的妈妈。
罗美素是全职主妇,但这不是选择,而是
受了工伤,被迫下岗。
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她一直想讨回医药费,争取公道。
丈夫和儿子关系恶劣,她却能让儿子敞开心扉。
罗美素,其实比这个家的主导者王响,活得更明白——只有她看见了自己这代人的局限,去理解和感受儿子的叛逆:
我们这身上是有个圈的
就在那儿按部就班地在圈里那么走着
也没人问为啥 也没人到圈外溜达过
就连踩了个线都害怕
或许罗美素的戏份不如王响。
但你能说,这不是一个鲜活的角色吗?
在Sir看来,这部剧的女性角色不仅不是男人和时代的布景板,反而,她们的生命力越强,越是能折射出绝望、悄然的时代悲剧。
这也引出剧集另一个被诟病的“缺点”:
美化男性,丑化女性。
三个中老年已经一败涂地,但不管怎样都还有友谊。
但女性呢,就只会互相嫉妒、伤害。
罗美素说黄丽茹“浪”、大娘帮大爷控制沈墨、殷红背叛同为沦落人的沈墨……
且不说这部剧的男主,各有各的大缺点,下场也各有各的惨,Sir实在看不出来又能比女人幸福多少。
至于把女性角色的互动,都定义成嫉妒互害,则是脱离人物背景的粗暴判断。
殷红和沈墨。
两个都是活在地狱里的人。
但对殷红,最大的恶不是性与暴力,而是穷。
因此剧中借殷红之口说过,她只是想不断地抓住“机会”。
而这种机会是中性的。
利益冲突时,她抓住了沈默这个“机会”,就会显得恶。
利益不冲突时,她挺身而出哄好别的老板,替李巧云顶酒,又显得girls help girls,身有侠气。
这是“伤天害理捞女”能概括的吗?
归根结底。
男性视角,不过是一种叙事策略而已。
姜文说:
我就是个爷们。
我当然只能拍爷们眼中的女人,你让我拍女人眼中的男人,女人眼中的女人,我都拍不好,也不可能拍好。
《使女的故事》原著女作家也说:
我尽量避免使用“男性视角”这个说法。
有些想法和态度,男人不可能有,而另外一些,女人又不可能有。
当我使用一个男性角色时,那是因为故事中的某个东西或某个人必须如此传达出来,或者通过女性角色来传达的话会改变我的本意。
只存在一种性别视角的作品,当然是我们现阶段的遗憾。
但更大的遗憾或许是。
将一切不合理、看不爽的剧情都归结于:
你是男的,你帮着男的。
好像一部剧出现了男女比例失衡,就要扣上爹味、厌女的名号。
这并非保护弱者。
而是加快让强者戴上弱者的面具。
02
为何无法共情?
今天要接受男性视角指控的,不仅限《漫长的季节》。
《宇宙探索编辑部》。
男人负责公路旅行、探索宇宙,女人只有旁边干着急的份。
厌女。
《不止不休》。
女票苗苗戏份少工具化,又是厌女。
《满江红》。
电影里东窗事发,伪装成妓女的刺客瑶琴被带走。
沈腾对士兵高喊了一句:
“杀可以,别糟蹋她”。
很多人揪着这句台词:大男人、物化女性。
只看性别和台词,好像是那么回事。
问题是。
妓女,只是瑶琴“装”的职业,她更重要的真实身份,是刺杀秦桧的间谍。
回到正常的人性逻辑。
间谍被发现,最可能的心愿是什么?
参照《风声》被酷刑折磨到仅剩半条命的顾晓梦。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立刻被杀,既是结束痛苦,也是断绝更多泄密的可能。
于是。
顾晓梦看准机会,刻意咬军官的耳朵,让军官大喊,让外面的人误会。
于是。
当别人掏出枪的时候,军官才那么生气,因为审惯间谍的他,早就看穿了顾晓梦的心思。
看完这一段再来琢磨《满江红》沈腾的台词。
你还会觉得,那是一个男人在“道德绑架”一个女人?还是同为间谍的他们,为了刺杀而弃车保帅?
Sir觉得,不是创作者用了男性/女性视角,导致女性/男性观众难以代入。
恰恰相反。
当你过分关注所谓性别视角,去评判它是否足够平衡和公允时,才导致了更彻底的无法共情与代入。
简单化、二元论的思维固然是“爽”的,但也就隔绝了你与故事中的那些复杂的人物,幽微的人性产生真正的沟通与神交。
回到《漫长的季节》里举例。
2016年的沈墨,重回桦林报仇。
有人说,怎么大爷被杀的细节一点没拍?反而罪状更轻的大娘,却被沈墨恶狠狠地剪指甲、列举罪状?
哦,又是搞性别歧视那一套?
男的做了坏事,可以轻描淡写;女的只是帮凶,就要公开处刑。
进而又得出:
沈墨这个人,只是导演传达爹味和厌女的“工具人”。
这种潜在逻辑可能比审查更恐怖。
这是在要求一个不全能的角色,一个有创伤的受害者,为了给观众一个绝对正义的爽剧结局,就要完美、公平地分配恨意与惩罚。
细想。
沈墨为什么恨大娘,她恨的只是大娘,还是大娘背后的广泛沉默?
大娘是不想帮,还是不能帮?
不能,仅仅是为了维系婚姻、被大爷精神控制?
想到这一层,Sir也困惑了。
于是又找了一些大爷的细节:
傅卫军给沈墨写的信,大爷为什么能看见?
傅卫军出狱前死在监狱,怎么也没人去查,骨灰直接就到大爷手里?
再结合大爷对马德胜说“我认识你领导”,对夜总会老板说“会带局长来”,对沈墨暗示:你早晚死在我手里。
大爷施暴的土壤,显然不是只有父权。
就像《朗读者》说的:
文学的核心在于保密的观念
,人物性格整个建立在人们之间未能公开的某些信息上
,其原因可能是多样的,或卑鄙,或高尚,以致人们决心守口如瓶。
看一部作品,不要只看它拍了什么,还要看它没拍什么。
有些画蛇添足,是尺度的必需;
有些欲说还休,是导演给观众留的暗号。
Sir就点到这了。
03
人性的视角
Sir当然不认为自己的解读有多高明。
但当一部剧中不起眼的闲笔,不起眼的人物,都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困惑和反复琢磨。
这已经说明它是一部经得起考验的好剧。
Sir今天说这么多,就是担心:
当惊鸿一瞥的《漫长的季节》让我们看见了国产剧久违的,对观众和手艺的尊重,并赢得了所有人的驻足。
却又迅速被推上越发激进的风口浪尖。
好内容还能留下多少呢?
如果说,以往把人区分成“好”和“渣”,是一种无视人性复杂的粗暴。
那么今天,对创作者自身根本无法选择的性别施以极端指控,则是一种直接删除了“人”的霸道。
这样下去作品会变成怎么样?
正常逻辑,要改变现状应该去支持女性作者、女性向的作品,甚至致力于一个更包容的市场与大众审美。
可我们却屡次发现。
那些真正关注女性的作品,如《妈妈!》《脐带》《爱很美味》大多票房惨淡。
火起来的却是另一种“流量公式”。
——全程爽剧,全员恶人,以及批量生产的男/女复仇。
就像有些观点认为,《漫长》的沈墨是一个工具人:“不就是九十年代东北版《白夜行》吗?还以为会黑化,要么像雪穗,要么文东恩那样狠毒,结果居然是个跳河的恋爱脑?!”
看看这些形容词:
恋爱脑、黑化、白夜行……
任何一个描述本质都是固化和刻板的标签,背后是粗暴的短视频式审美。
当你这样去看待沈墨,当然也就提取不出:
跟沈墨更贴合的人,不是《白夜行》或《黑暗荣耀》女主,而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
沈墨对港商、殷红、大爷大娘的复仇,本质就像小四一样,用两败俱伤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世故、无情、虚伪的成年世界的最后一击。
王阳是什么?
不仅是沈墨爱的人,更是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念想,唯一的美好。
最后王阳决定牺牲自己,来保全沈墨。但他无法跟沈墨逃跑,绝非出于自私或世故。
那么,沈墨又有什么理由,要亲手毁掉这份超乎她想象的美好?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对于文艺作品的期待只剩下了“爽”。
爽是为了解气。
爽,也是因为安全。
它有仇必报,有怨必申,以酣畅淋漓的情绪绕开那些真正横亘在现实中的结构性不平等,隐秘性暴力。
辛爽确实是叛逆的。
他明明可以再拍一次《隐秘的角落》,满足大家对重口罪案的饥渴,对迷雾剧场的意难平,那一定比现在更出圈。
但他没有。
《漫长的季节》色调很明亮,底色却是悲凉。
它没有在批判什么,也没有在歌颂什么,仅仅完成了一首普通人在时代的泥石流中,挣扎生存的挽歌。
它告诉我们,曾经有一个时代,人的命运无比局促。
但只有要有一丝向上生长的可能,所有人都会迫切地从缝隙钻出来,想活明白一点,看看更大的世界。
是的,Sir提到了《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一部华语影史的经典作。
也是一种正在消逝,不断消解的电影审美。
放在今天看,故事简直“辱女”:
一个女生背叛了男生,男生反杀。
但这种短视频都不想讲的剧情,杨德昌会拍成四小时的电影来表达吗?
当拘泥于性别视角。
是不是就想不起女生说过的话:
“我就跟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变的。”
其实,不是一个暴戾的少年,把背叛自己的少女杀了。
而是一个年轻纯真,对世界充满希冀的灵魂,选择与这个不允许他活出自我的时代和世界,玉石俱焚。
那么,回望我们自己呢?
杨德昌在《一一》的经典台词,曾让我们无比兴奋,反复背诵。
“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
如今。
当《漫长的季节》和更多的作品,就像《一一》喜欢拍后脑勺的小男孩,总是在用不完美的方式,想让同样不完美的我们,看见世界的背面,人性的背面。
而我们,在追求平等和正确的浪潮中,困于自己建造的价值茧房,反倒成了一个让小男孩听话的无聊大人。
但Sir还是会选择相信。
那一声让我们学会欣赏暧昧与复杂,从正确和刻板中抽离出来,能给人精神共鸣的响指。
才是留在时间里的永恒。
也才是排除了男性/女性视角的。
人类视角里的终极救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老板娘没有假期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