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菲龙广场
›
菲龙广场
›
如此打工三十年
upSideDown
有 17 人收听 TA
12
主题
85
回复
6649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菲龙广场
订阅
|
收藏
(
676
)
upSideDown发布过的帖子
3/719
电商打包袋
5/1482
哪里可以买到中国黄瓜或者种子
4/606
不懂就问
3/3008
你知道怎么格式化硬盘吗?
4/4077
哪里可以买到ps5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如此打工三十年
时间:2023-7-5 17:20
3
903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进城打工30多年,最后好像和一直 在村里的人也没什么差别
个人奋斗有用吗?在发了2500份问卷、访谈了200人之后,调研最终 显示,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处境,决定命运的主要是社会因素。
我家小区的保洁老赵,来北京打工了23年,60岁时却没法退休。他未 来的养老金每月只有100多元,因此打算打工到70岁为止。
他这代农⺠工,也是我国“第一代农⺠工”,生于70年代前,在八九十年 代进城打工,不少人务工超过30年。但这8600万余人到晚年,情况和 老赵大致相同。
老赵是河南驻⻢店人,2000年来到北京,那年他32岁,看过⻔,做过 绿化,2007年来到我们小区做保安。如此又过了10年,49岁了,还没 攒够钱结婚,一个人住在冬天没暖气、夏天潮湿发霉的10平米地下室。
我知道这些,是因为我当时在报社实习,需要出一篇农⺠工的稿子,而 老赵是离我最近的农⺠工。
“我7年没有休假,一天工作10小时,一个月2700。这不是我一个人的 情况,大家都是这样的。”临走他叮嘱,“这几句话你千万不能删”。
不止这几句,关于老赵的整个部分都被删掉了,原因是“负能”。老赵 不符合我们对于农⺠工生活的美好愿景,但这个人群的实际处境,比我 们能想到的还要更糟。
安徽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仇凤仙做了一项研究。她发了2500份问卷,访 谈了200人,想知道第一代农⺠工老去后如何维生。我在报告的字里行 间看到了无数老赵⸺
当我们热议“延迟退休”,担心60岁不能休息,他们中60.7%只能“干到 干不动为止”;
当城市老人每月平均能领到3000元退休金,他们的养老金只有一两百 元;
他们都打工超过15年,但到了晚年,一半以上的存款还不到5万元; 他们挣到钱都寄回家里,供孩子上学,但结果,下一代阶层跨越不到
20%。
我们更容易忽视的一点是,他们既是工人,也是老人。他们在本该退休 的年纪不得不继续努力工作,但结果是,他们既得不到老年生活所承诺 他们的,譬如天伦之乐和医疗保障,也得不到工人应有的回报和尊严。
1993到2005,全国城镇职工的月工资提高了1260元,而农⺠工的增⻓ 幅度是:68元。
他们并非不努力,但调研最终显示,努力并不能真正改变命运。仇凤仙 最后用“社会脆弱性”来描述他们的处境,即这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深受 社会排斥性政策的影响,远非个人能决定。
他们的困境,和今天很多人面临的困境惊人地相似,这或许是一个社会 中,弱者们常⻅的命运。
“退休”不存在
现实中的老赵,已经整整两年没有领到过一分钱工资了。4年后,小区 取消了保安岗位,于是他就转去做保洁,不料又过3个月,保洁岗位也 不给发钱了。
老赵仍然在坚持给小区做保洁,他每天早6点来清理两个垃圾桶,7点 垃圾站开⻔时“永远第一个到”,然后回去清扫6栋楼。为了挣出饭钱,
收垃圾时他自己分类去卖废品,每月能卖出600多元。 “你可以不做,但以前的钱他都不给你咋整呢?”他说要耗到拿回工资。
他不是没考虑过劳动仲裁,那是在他没领到工资的第21个月,但他不知 道仲裁需要合同,而这份14年的工作从来都没有劳动合同。
因此,这份工作的状态,处在一个薛定谔猫的状态,如果最后他能领到 工资,它就是,如果领不到,那就不是。但在老赵眼里,这个“工作”仍 然“来之不易”,因为他已经55岁了,在劳务市场,这个年龄只能去做更 不稳定的日结工。由于“清退令”的出台,他即将连去工地搬砖也失去资 格⸺政策严禁60岁以上的农⺠工再进入工地。
老赵不是孤例,站在60岁前后这个坎上,好多农⺠工为了能有份工 作,想尽了办法。
为了在上海工地上找一份工作,一位64岁的农⺠工办了张假身份证, 把年龄改小7岁,结果刚上工两天,就在检查时被抓获。他被罚500 元,拘留了1天。
也是在上海,一位49岁的保洁员想跳槽,但总因年龄被拒。她也花300 元办假证,把年龄改小11岁,最后被行政拘留5天。
即便工作难找,即便冒⻛险,第一代农⺠工大都不打算退休。接受调研 的农⺠工里,76.1%决定60岁以后继续在城市里打工。
他们并不具备退休享福的条件。城市里的老人有养老金保底,平均每月 3000元,在第一代农⺠工群体里,这个数字不到300元。即便如此微 薄,也只有65%的人可以领到。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年轻时顾不上考虑晚年,只能把工资用在当下。 2009年养老金政策出台,35%的人不相信或不理解这项政策如何与自 己的未来有关,于是没有参保。他们60岁后只能领基础养老金,每月
仅100多元。
参保的人也很少能搞明白养老金是“多缴多得”的。一位45岁工人已缴了 11年养老金,但其实一直按低档缴费,60岁后每月只能领195元。他在 得知这个数字后问,这有什么用?第二句:我交了这么多年,为什么一 个月就拿这点钱?
为了领到较高的养老金(每月600-700元),一位女工需要在60岁时 一次性补⻬此前15年的保险费,共8万元。她凑不出这笔钱。她每月只 挣几千元。“都让我交养老保险,我吃什么呢?”她决定放弃,继续做环 卫工人。
这些农⺠工也没有什么存款。接受调研的的人里,接近一半 (41.22%)打工超过20年,但是超过一半(55.2%)存款不到5万元。
他们只能继续工作。但市场和政策限制,却让他们随年龄增⻓,越来越 挣不到钱。
50来岁的农⺠工还可以在建筑工地上找到日薪300元的活儿。虽然“一 天不能坐”,有人喊一声让拎泥桶、搬木头,就要立刻去帮忙,很多人 还会自愿加班多挣些钱。一位山东56岁的工人最多一天干14小时,有 时加班一整夜,第二天白天还能继续干。
当年纪超过60岁,他们连挣这份辛苦钱也失去资格。近两年,各地出 台“清退令”,严禁60岁以上的农⺠工再进入建筑工地。他们只能转去 做绿化、保洁、仓库管理员,薪水不到工地上的1/3。
再超过70岁,他们在城市几无生路了。一位农⺠工71岁被迫回乡,在 村里帮忙盖房子,工钱一天100元。75岁时,一家劳务中介下乡招保洁 员,工资一天110元。虽然只多10元,他还是去了,69岁的老伴刚做完 胆结石手术3个月,好在也能干活,两人收入加一起就有200多元。
从此他带着老伴,每天早6点坐1小时⻋进城,到一处工地上倒垃圾、 扫地,下午4点再坐⻋回乡,一周干7天。他说:“能动是福气,不能动 就可怜了。”
工作、收入被时代限定 努力也存不下钱
第一代农⺠工大多在80年中期、90年代初进城打工。他们最能挣钱的 ⻘壮年时代,恰好是城市发展最快的三十年。但时代红利为什么没给他 们带来好处?他们打工半辈子,为什么还是没能存下钱?
我们来看看这三四十年间发生了什么: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第一代农⺠工开始进城,在1989年创造了第一
次“⺠工潮”。同年,各地开始清退农⺠工。
1990年,北京要求清退25万人,所有单位、企业都要每月填表报进 度。那时,“⺠工潮”冲击了城市管理,同时城市正面临下岗潮,城里人 也要再就业。农⺠工成了城市的“麻烦”。
三四年后,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城市需要大廉价劳动力,他们又 被允许进城了。两三年后,他们再一次遭清退,因为城市又面临大规模 下岗。
但他们不懂政策,不知道自己被“清退”过,只知道有天被开除后就很难 再找到活。一位89年开始外出务工的农⺠工记得,找不到活,他就在 桥洞住了一个月,自己带被子。
90年代末到20年代初,城市对农⺠工可以参与的工种也有限制⸺ 在上海,全市三类工作中,只有一类“允许考虑”使用外地劳动力,前提
是招不满本地人; 在北京,全市8个行业、103个工种,都不许雇用外地劳动力; 在⻘岛,市属企业每招一个外地人,还要交50块钱;
他们甚至无法像后来的农⺠工那样进入工厂做流水线(很多工厂也仅限 本地户籍),他们能做的都是本地人不愿干的,建筑业和人力装卸。这 些活很多是“黑工”,他们中21%遭遇过欠薪等权益侵害。
涨薪更无从提起。在改革带来红利的12年,1993到2005,珠三⻆地区 的农⺠工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而全国城镇职工平均提高了1260 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相当于他们在⻩金年龄段,一直被降薪。
第一代农⺠工的遭遇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但他们总是处在被动之中。 城市需要了,就吸纳他们,不需要了,就清退他们。他们在自己的⻘壮 年时期,始终无法连续、稳定地工作,一直在城乡间来回摇摆。
近20年来,赚钱的机会多了,但他们也老了,竞争不过年轻工人;同 时他们还要负担孩子的教育、房子、婚礼,仅存的一点钱也要掏空了。
钱都给了孩子 结果下一代阶层跨越不到20%
也不能说老赵一无所有。他在北京打工23年,存了20万,高于调研中 90%的人。但这基于一个特殊原因,与多数受访者不同,老赵没有子 女。
第一代农⺠工花钱最多的排序,第一名基本都是子女的婚姻和教育。 在北方农村,孩子结婚的开销在30到50万。儿子结婚这一年,一位农
⺠工全年打工收入7万元,支出却高达32万元。他不得不借钱。
事后他们再还全部的债。因为女方通常要求“婚后不还债”。安徽一对夫 妇有3个儿子,为前两个结婚已耗尽存款,也无钱可借了,只好给三媳 妇打欠条,许诺盖房钱。此后夫妻俩一起外出捡破烂,10年没回家,只 源源不断给小儿子汇钱。
他们的孩子会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孙辈会努力成为城市人,但第一代农 ⺠工还在坚持为家庭输血。2009年的一项调研显示,在广东,65%— 70%的新生代农⺠工把收入用于个人消费,但80%—90%的第一代农⺠ 工还在把工资汇回家。
为了能稳定供给家庭,第一代农⺠工会主动放弃个人发展的机会⸺比 如先投些钱,就可能做个小包工头⸺因为他们不敢冒险,怕失败了会 倾家荡产。他们也会放弃为自己储蓄。要到60岁,完成对子代的任务 了,才开始为自己攒钱。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想让他们不再复打工的命运。
但结果,他们的孩子大部分初高中就辍学了,读到大专及以上的不到 20%。63.5%的孩子成为了下一代农⺠工。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 仅5.1%,自己创业的仅2.9%。
与第一代农⺠工对应,他们的孩子或许可以被称为第一代留守儿童。这
两代人都没有什么选择,父母为了生计只能外出务工,孩子也不得不留 守农村。访谈中聊到孩子,第一代农⺠工大都说自己认了命,“孩子不 是读书的料”。
研究显示,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情感支持,留守儿童在学业上处于劣 势。一项基于3500人的调研显示,比起同龄人,留守儿童⻓大后更难 适应高强度的异化劳动。在深圳“干一天玩三天”的“三和大神”,过着一 种“三抛”的生活⸺抛弃家庭,抛弃社会,最后抛弃自己⸺他们中很 多都是第一代农⺠工的孩子。
像一种循环,他们的孩子在生子后,也进入了父辈的模式。很多人为孩 子上学在县城买房,但自己又只能在大城市打工,于是孩子成为又一代 留守儿童。
一位农⺠工A曾尝试打破这种循环。他1989年到上海干工地,1991年孩 子出生。为避免留守,他让孩子小学二年级就到上海上学,每年5000 元借读费,“抵普通人家三四个小孩”,交完就攒不下一点钱。但在孩子 初二时,他得知外地户籍不能在上海中高考,只好让孩子独自回老家。
最开始,他觉得六七年的上海生活,还是让孩子和老家的同龄人不一 样,但这种区别没能维持多久,“他自己在家没人管,学的好坏我们也 不知道”。
他的孩子后来大专毕业,去常州打工,再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这个家 庭的第三代,又被送回安徽农村留守。
因为那些年交了借读费,A没有存款,没买房,2020年疫情爆发后回到 家乡,临走时最后一份工还欠他4万元不给。他也不懂养老保险要“多缴 多得”,将来每月只能领200多元。访谈时他56岁,在芜湖开了一个小 ⻔脸收垃圾。他说,自己打工了30多年,但最后好像和那些一直在村 里的人,也没什么差别。
不能看病,伤病只能随打工累积
第一代农⺠工中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他们面临所有老年人共同的 看病问题。不同于城市老年人日常出入医院开药,他们极少看病。
一位芜湖的大厦保洁员为了看病失去了工作。她只请了一天假,等回去 干活时,公司就不要她了,说有人顶上了。
从此她再不敢请病假。她64岁,腿脚不便,每天要负责把6层楼拖两 遍,还要做其他区域的保洁。她月工资1800元。访谈时她正在拖地, 每拖一层,都要停下来喘气。但她说没办法,只要不是当时要命的病, 她都会拖到年底回家才去看。
调研中,对于最担心的问题,61.4%的第一代农⺠工认为是“身体健 康”,但⸺
仅有35%曾参加过体检;
63.4%在务工地城市看病0次; 58%的人都“能忍则忍”,仅有11.8%选择去当地大医院看病。
在第一代农⺠工外出务工的八九十年代,农村还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看 病是“裸奔”状态,多数人不愿把辛苦挣来的钱用于医疗。
2010年新农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国,但不能异地携 带。他们打工时生了病,必须先回户籍所在地的医院,确认不能诊治, 办转诊手续,再回打工地看病才能报销,但还要自己先垫钱。
他们看病要么自费,要么回老家报销,但要承担路费、时间成本、失业 的⻛险。
但当问到对新农合的态度,他们中一半以上选择“满意”,说这很好了, 从前看病都不给报销。他们只跟过去的自己比,却不会横向比,因为他 们不知道城市里医疗报销比例有多高。
不论病痛还是看病难,他们都选择忍受。职业伤害给他们造成的腰酸背 痛,远比城市老人更严,但他们不会像城市老人一样去做按摩、理 疗、针灸,只忍着,贴⻁皮膏药。
他们认为去医院没用,因为没法遵医嘱。一位50多岁的女工因⻓期干 活,手腕形成囊肿后不能弯曲,还很疼。医生建议她回家休息,说这就 是干活累的,不能再干了。可是她觉得,不让她干活她就没法活。
问题随时间不断累积,到晚年,他们看上去普遍比实际年龄老十多岁, 身体各部位疼痛,一些人还患有工作环境污染引起的尘肺病、红斑狼 疮......相比工作超过10年的人,工作不到5年的人自评“健康”的概率高 44.7%,即打工越久,身体可能越差。
一位农⺠工年轻时做的是扛包的工作,一个大包100多斤,扛一个挣10 块钱,他一天要扛十几个,不时闪到腰,疼得直掉汗。访谈时他54 岁,已直不起腰,胳膊也抬不高了,医院诊断是肌肉劳损。
另一位做了很多年铲水泥的工作,昼夜都接单,天天被水泥呛得咳嗽。 50岁,他开始不时感觉喘不上气,但没去看病也不请假,“自己歇歇就 能干了”,几年后越喘越厉害,到医院确诊了肺气肿。
访谈时他57岁,一走路就喘得厉害,走几步就要歇歇,返乡在家,什 么都不能干了。“听说这个病哪里也治不好”,他就不治了,只天天吃消 炎药,还是孩子在淘宝上给买的。“实在憋得不行了,我就去医院吊两 天水。”
仇凤仙觉得,对于第一代农⺠工,城市留给他们最深的痕迹可能就是健 康问题,“他们带着一身伤病,回到乡村,回到那个原点,但那个原点
已经不是当时那个原点了”。 个人奋斗有用吗?
一些词语经常被用来形容第一代农⺠工群体,“小农意识”、穷人思维, 似乎他们是被自己的头脑限制住了,无法过上更好的生活。
他们可能确实缺乏魄力和开拓性,不敢投资、把握不住机会,但这并不 是他们生活艰辛的原因,而是结果。他们没有存款,没有保险,也没有 家庭的支持,自然不愿冒险。仇凤仙觉得,是社会排斥造成了他们没有 抗⻛险能力,却把责任转嫁给农⺠自身。
在调研之前,仇凤仙曾预设这些农⺠工的命运,和社会因素、个人因素 都有关。经过问卷和访谈,她发现,这些人的个人情况都差不多。绝大 多数人初中都没有读完(83.85%)、没学过技能(67.4%),家里贫 困到没钱支持他们在城里摆摊,也没有人脉。
他们并非不努力。直到60岁退休年龄之后,他们依然谋求打工的机 会。工地进不去,他们就去做日结工,凌晨4点在路边等招工的面包 ⻋。但是努力好像是无用的。
仇凤仙最后在报告中,用“社会脆弱性”来描述他们面临的困境,即他们 的处境和未来是一个时代性问题,深受社会政策的排斥性影响,不是个 人能决定的。
被遗忘的一代人
人们很难真的理解第一代农⺠工的处境。仇凤仙曾在一篇文章中呼吁, 要给农村老人多提供好的工作机会。一位专家批评她“没有人文情怀”, 认为应该让老人休息。仇凤仙觉得,这其实是不了解农村。不让他们工 作,谁来负担他们的生活开支呢?
他们没有意识和能力为自己发声,争取权利。他们没有学历,不会运用
媒体,只会忍受。访谈中他们很少抱怨累,只会说“哪有活不累呢”;身 体坏了,他们也觉得正常,“一辈子干活,怎么可能还有好身体呢”。问 他们将来有什么打算,他们说“看世道走”,意思是看这个时代会怎么发 展。最后他们默默回到家乡。
仇凤仙1979年生,父亲、哥哥、妹妹都外出打过工,“我要是出去,我 就是第一代农⺠工。”后来她成了家里唯一上大学的人。她的妹妹比她 小几岁,16岁外出打工,挣钱给她交学费。2003年仇凤仙大学毕业, 去上海一个工地看妹妹和妹夫,工地上没有夫妻房,他们俩和十来个人 一起住一个大工棚,只用木板隔出一个单独的房间。成为学者后,她本 能地想关注第一代农⺠工。
开始调研后,她发现他们很渴望倾诉。只要问了一个人,⻢上会有一堆 人围上来,大家七嘴八舌,她甚至很难单独跟一个人访谈。他们讲自己 找不到工作、没钱回家,要么再加上家人生病,问题几乎都一样。
他们说,这些事没法跟家人讲,没出来的亲人听不懂;也没法跟工友 讲,总换地方打工,其实很难有朋友;他们更不可能跟城里人讲,尽管 这些人真正有替他们发声的渠道⸺一位农⺠工⻓年在工地,那其实是 个和城市隔绝的封闭空间,他说一直不清楚城里人在过什么样的生活, 最近刷抖音才看⻅。
他们也确实正在一步步离开我们的视,从我们虽不熟悉,但尚有概念 的工地,渐渐退到我们更不会看到、想到的地方。
他们也许会退到你的小区,拖楼道的地、擦电梯;也可能退到你工作的 大厦旁,平整楼前的草地、浇花草。但你每天进进出出也不会留意到他 们。
你甚至不会像路过工地时一样,好歹能联想起他们共同的身份。他们老 去后像是一块石被碾成碎渣,又被⻛吹到城市的各个⻆落,于是你不再 能看到石头。
仇凤仙曾悲观地想,“农⺠工老去后怎么办”可能永远不会进入城市人的 头脑。一个人是农村人,老了就回到农村,似乎是天经地义。只有细究 了他们的每一点付出和代价才会想到,他们和城市人一样在城市工作一 生,最后却一无所有,这并不正常。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回复
举报
3回复
正序浏览
倒序浏览
正序浏览
玖鼎9D118
玖鼎9D118
发表于 2023-7-5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挪威
他们既没有一个牛逼的爹,也没有一个牛逼的国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泪纱
泪纱
发表于 2023-7-6 00:03
|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穷人越来越穷 富人越来越富? 一代不如一代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upSideDown
upSideDown
发表于 2023-7-6 01:33
|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菲律宾
这片文章已经全网删完了
来自苹果APP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3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