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玖亓周评 | 保险回暖是真实的,回暖之后的挑战也是真实的!

时间:2023-7-17 12:06 0 507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DSC0000.gif

DSC0001.jpg

入夏的六七月,高温持续不散,天气成为社交话题,从副热带高压到厄尔尼诺,人们在等待暑热散去。
六七月间的保险业同样被热度环绕,炒停售将保险市场炒到发烫,传闻中的“6·30”大限并没有发生,进入7月,预定利率3.5%的产品并没有大面积下架,3%的产品也没有大面积上市,产品切换没有选择硬着陆,而是留足了时间和空间。
相比平淡的2022年,2023年保险业明显回暖,炒停售的冲击阶段,关于险企加班加点销售增额终身寿险、代理人佣金月赚几十万的段子层出不穷,而上市险企陆续披露上半年保费数据,则从理性端坐实了这种回暖。
但这种回暖,保险业内都保持着清醒认识,既是透支,也面临着断档;另一方面,规模上去了,渠道费用也上去了,增收不增利甚至赔本赚吆喝,依然是挥之不去的“阴影”。
至少,在“保险卖不动了”、“几百万代理人‘消失’”、“头部公司轮流上热搜”等坏消息的连续冲击下,保险业在2023年上半年稳住阵脚,没有坠入螺旋下降的失速之中。在战术性回暖的间隙,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仍在摸索和试错中。
回暖之时
进入7月,3.5%的增额终身寿险还在售卖,虽然有被收智商税的指责,但保险业在上半年还是交出了亮眼的业绩。
有着风向标意义的上市险企率先“报喜”,中国人寿上半年累计原保费收入超4700亿元,同比增长6.9%;中国平安上半年原保费收入达到4598亿元,同比增长7.1%;中国人保则实现了同比增长9.1%的最好成绩,上半年原保费收入超4100亿元。
这一切,增额终身寿险和银保为王功不可没。在2022年逐渐破圈的增额终身寿险和逐渐重归C位的银保渠道,在2023年进一步强势结合,在股市、基金和理财等投资渠道表现不好的背景下,有着保本优势的3.5%利率成为资管市场的新宠。而在监管部门释放出保单利率“降息”的窗口指导信号后,整个二季度市场就成了炒停售的天下。
自2021年二季度以后难得一见的市场热闹景象复归,与此同时复关之后的香港保险市场也火爆异常,挤进媒体报道中的保险,终于不再是各种沮丧。因此,对于保险业特别是寿险在上半年的回暖,即使有各种冷思考,但不影响人们积极的判断。
凡事都从辩证的角度去看,会丰富我们的思考。比如,银保的王者回归重新打捞起渠道费用高企的旧话题,毕竟让银行销售作为竞品的保险得有利益上足够打动的理由。再比如,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储蓄型保险变成明星产品,在坚持“保险姓保”的同时,也让人们对于保险的理财功能再发现。在万能险因资本大鳄而污名化的这些年,理财型保险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共识和市场空间。
回暖之后
当回暖与特定事件或特定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担心这种回暖是不是也是阶段性的,是否增长见顶。
3.5%的保险产品何时退出市场,6月还是7月,其实变得不再重要,或长或短,但大方向是明确的,那就是“降息”。
上半年过后,炒停售的最大噱头趋弱,保单预定利率从3.5%降到3%,收益率优势缩减,使得保险与理财、基金等产品的混业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增长回落是有概率会出现的。
谁能接档3.5%?这个问题既好回答也不好回答。此前大个险突然卖不动的时候,没有人预见到理财型保险会逆势崛起,也没有人预见到银保渠道咸鱼翻身,市场会把这个东西遴选出来,因此做预测是很难的。尽管现在大家普遍认为分红险机会多多,有望接棒,但真正能下结论的,只有市场和时间。
更大的挑战来自保险业能否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赛道和周期,摆脱大规模同质化的竞争,建立起服务和产品的护城河。此前的市场红利和流量打法渐行渐远,大进大出的人海战术模式已无法复制,如何提供更定制化的产品,在保险-养老-医疗的大健康赛道上取得商业模式上的突破,是保险业在新时代新周期要做的难而正确的事情。
回暖之后,我们期待的是持续的回暖,而不炽热之后,却道天凉好个秋。
一周回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