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中国在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
菲龙网管理员8
有 236 人收听 TA
55302
主题
55754
回复
74785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管理员8发布过的帖子
0/60
祖籍泉州的菲前参议员科赛腾告诉你,如何近距离读懂中国
0/20
小雪花有大潜力(记者手记)
0/16
【2024,破圈图鉴】被“ChinaTravel”霸屏的2024年,好city啊!
0/12
解码中华文化基因:为什么一到这个节日,八桂大地就会变成“歌的海洋”?
0/13
当“老宅”遇到“老外” 他让民居古韵新生
0/15
哈萨克斯坦少年的梦想(记者手记)
0/16
助力老挝培养信息通信技术人才
0/46
“特中两国未来合作发展值得期待”
0/45
时政微纪录丨琴澳和鸣 共谱发展新篇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中国在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时间:2023-8-16 11:04
0
501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新社金边8月15日电 题:
中国在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专访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执行秘书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
中新社记者 杨强
1993年,中国率先参加由柬埔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30年来,从东南亚灿烂辉煌的吴哥文明,到中亚古老悠久的伊斯兰文化,再到尼泊尔加德满都谷地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领域经历了从小到大、由点及面、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也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
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执行秘书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深度解读中国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意义,还原中国在柬埔寨的文物保护工作如何由参与者转向重要引领者,剖析新时代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4月,第四届世界古都论坛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青年论坛在河南洛阳启幕。阚力 摄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中国在参与柬埔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李六三:
中国参与柬埔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经历了三个阶段。
周萨神庙保护修复是吴哥古迹修复“中国模式”的开端。1993年10月,在“拯救吴哥古迹国际行动”东京会议上,中方表示将派遣最优秀的文物保护专家,参加吴哥古迹保护工作。由此,揭开中国参与柬埔寨吴哥古迹国际保护行动的序幕。
1998年2月,中国文物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前身)组建文物保护技术团队,承担援柬周萨神庙的保护修复工作。中方工作团队提出“抢险加固、遗址保护、重点修复”的“中国模式”,在排除原有建筑险情的同时,将周萨神庙散落的4000余件砂岩石构件进行整理拼对,归安加固,残缺的石构件也得到了修复和必要的补配。
2007年,周萨神庙修复项目竣工移交。
柬埔寨大吴哥窟内,由中国援助工作队维修的周萨神庙。李平 摄
中国开展吴哥保护工作第二阶段的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进一步彰显了“中国方案”的责任与担当。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组建工作团队,开展吴哥古迹茶胶寺保护修复项目。中方工作团队将国际公认的保护理念,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古迹保护经验和成果相结合,并在吴哥古迹修复“中国模式”基础上形成新的“中国方案”。
茶胶寺是吴哥古迹中最为雄伟、特点鲜明的庙山国家祭祀建筑之一。建筑整体布局集中高耸,总范围约4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占地面积13100平方米,高度约43米,体量巨大,历经几代国王主持修建,是一座未完成的国寺建筑。
中方本着“科学研究贯穿保护修复工程全过程,局部维修与全面修复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开展设计施工,累计完成涉及建筑、岩土、结构、材料、考古、生物病害的勘察测绘专项支撑研究30余项,实施过程中最大限度采取“可逆”的工程措施,项目成果得到柬方高度评价。
2008年12月,游客在柬埔寨吴哥窟的周萨神庙观看中国吴哥保护工作事迹。洪少葵 摄
第三阶段的王宫遗址保护修复项目将全面展现整体、综合的“中国智慧”。通过持续多年努力,中国先后完成周萨神庙、茶胶古寺的修复工作,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吴哥保护修复与研究成果。2019年,柬埔寨政府将大吴哥城核心区的王宫遗址交予中国工作团队修复,既是对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团队既往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实力的信任。
作为吴哥古迹的“心脏”,王宫遗址是吴哥古迹价值突出的核心遗址,历史地位显赫,曾长期作为吴哥时期的都城使用,是吴哥王朝政治文化生活的中心,在高棉文明史中意义深远。
王宫遗址综合保护修复项目将持续开展11年。中方工作团队提出“考古先行、研究支撑,科学施策、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考古与建筑修复,通过研究讲述王宫遗址的历史故事,梳理中国与柬埔寨古代文化往来脉络,为王宫遗址提供“保护修复+”的可持续发展整体策略。
在王宫遗址修复项目中,中方工作团队注重以项目带动中柬双方的密切交流,通过成立联合考古工作队、建立石刻保护联合实验室、开展人员培训、多层次展览等务实合作方式,促进中柬双方人员往来和技术交流,同时强化王宫遗址的科技保护和数字化记录与展示技术在项目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2022年11月,中国援柬埔寨吴哥古迹(三期)王宫遗址保护修复项目-西北塔门修复工程启动。李震 摄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评价中国在参与“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中取得的成果和意义?
李六三:
“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典范,闪耀着人文关怀与国际精神。中国是最早参与“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的国家之一,中方工作团队在吴哥古迹保护领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反映的是30年来中国文物保护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技术力量的持续提升。
“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既是各国工作团队的竞技平台,也是中国同世界各地文物保护工作者在思想理念和技术实力等方面交流的窗口。中国在柬埔寨持续开展的吴哥古迹保护国际合作项目,遵循国际文物保护原则,提供中国文物保护的准则、经验与技术,并将合作研究、人才培训、人居环境提升、联合实验室共建等内容融入吴哥古迹修复项目,致力于吴哥世界遗产地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中方工作团队通过长期深耕项目现场,与柬方人民真诚交流,互相学习,有效解决文物保护的实际问题,培养了一批中柬文物保护技术人才,促进大家携手共同保护全人类珍贵的历史记忆,推动了两国人民之间情相融、心相通。
基于中国在吴哥古迹保护领域取得的工作成就,中国成为柏威夏寺保护与发展国际协调委员会的联席主席国,标志着中国成为柬埔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引领者。
2019年11月,游客在吴哥窟景区参观。黄耀辉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文物工作者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如何协作不同的国家和文化?
李六三:
中方和柬方在开展联合研究、考古与修复的过程中,首先是充分了解、尊重对方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吴哥古迹源自印度教和佛教,关于中华文明与这些宗教文化的融合、互鉴,中方工作团队已开展多项研究课题,取得丰硕成果。在实际工作中,中方和柬埔寨考古技术人员一起在现场工作,共同形成考古研究成果,建立了密切的合作机制。
中柬合作团队相互尊重,相互学习。中国工作团队在彰显专业能力的同时,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展示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对当地历史和文化遗产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习俗,在合作过程中增进互信,培养友谊,实现民心相通,文化相融,用实际行动架起两国友谊的桥梁。
中国援柬埔寨吴哥古迹(三期)王宫遗址保护修复项目工作现场。李震 摄
中新社记者:新时期亚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哪些重大挑战和机遇?各国应如何携手保护亚洲文化遗产?
李六三:
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亚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列入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有约30%位于亚洲。同时,亚洲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等不断推动亚洲发展,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全新动能。
但在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国际形势下,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城市化进程、资金人才缺乏、管理缺失等也为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重重挑战,特别是地区冲突、政权更迭带来的不稳定因素,是最大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需要携手促进和平,应对挑战。区域国家也要积极借助各类国际平台,共同谋划,务实合作,在实践中加强交流沟通,促进互学互鉴,抓住机遇,为亚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亚洲文明的发展与壮大注入新鲜的积极力量。
2023年6月,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举办。贾天勇 摄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中国在推动亚洲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和促进亚洲各国文明交流互动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六三:
迄今为止,中国已在蒙古国、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吉尔吉斯斯坦等6国开展了11项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合作项目,妥善解决各类技术难题,加深合作双方的友谊。中国文物考古团队在世界遗产保护合作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尤其是2023年4月,首届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大会在中国西安举办,正式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作为联盟秘书处所在机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持续深化与各国紧密合作,在人员交流、联合考古、保护修复等领域深耕细作,积极推动亚洲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合作平台的搭建,不断扩大联盟的影响力。
下一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继续推动在柬埔寨、尼泊尔、乌兹别克斯坦承担的文物保护修复项目稳步开展。通过一系列项目合作,促进不同文明间真诚对话,携手并进,为守护属于全人类共同的亚洲遗产贡献力量。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理事会会议已通过联盟2023-2024年度工作计划,内容涉及联盟组织建设,扩大联盟影响力,以及支持联盟成员国在历史古迹保护修复、博物馆交流、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管理、打击文化财产非法贩运等领域开展国际交流、技术支持、人才培养与能力建设。
联盟秘书处正在推动前述年度工作计划落实落地,同时积极与亚洲国家以及埃及、突尼斯、塞浦路斯等区域外国家进行对接,不断扩大联盟“朋友圈”,为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注入文化遗产动能。
2019年11月,“手作新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尼泊尔帕坦博物馆展出。张晨翼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在多年的亚洲文物保护实践中,形成了哪些独具特色的国际合作理念与方法?
李六三: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始终坚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将文物保护工作融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当地民生改善。始终遵循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真实性、完整性原则,基于不同文化遗产的背景环境、残损现状和建筑特点,采用不同保护策略和修复方法,尊重各国文物建筑的原有建造技术特征以及材料特性。
此外,始终坚持研究与实践并重,虚心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围绕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大量前期勘察测绘与支撑研究,为文物价值评估和价值特征的确定、病害形成机理的探究、保护修复工程的设计,以及保护技术和材料的选择奠定基础,高质量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完)
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执行秘书长、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李六三
受访者简介:李六三,1963年出生,北京大学理学士,罗斯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高级职称。现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1987年在文化部干部司参加工作,长期从事文化、旅游、文博事业管理与业务研究。熟悉文化文艺规律和文旅融合发展工作。熟悉可移动文物鉴定、征集、保管、展示、修复、价值研究及活化利用全业务链条管理。熟悉不可移动文物勘察测绘、状况评估、保护规划、本体监测、保护修复、价值挖掘、展览展示和基础研究全业务链条管理工作。现担任科技部国家重大课题布达拉宫贝叶经修复项目总负责人,主持筹备中国文化遗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工作。当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秘书处执行秘书长。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