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金史聊斋】牡丹卡谁设计,广告语谁发明,摇奖队谁领衔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8624
主题
148641
回复
174785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130
人身险预定利率动态调整 筑牢行业抗风险“堤坝”
0/133
国任财险数据不真实等被罚100万元
0/132
金融业紧急行动!全力保障西藏地震灾区金融服务
0/121
人身险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怎么建?监管下发文件明确
0/127
上海发布脑机接口行动方案:助力企业上市融资,支持产品纳入医疗保险收费目录
0/135
信用能当“金子”用!中山“信用+”场景落地利企惠民
0/123
上海小微企业信贷奖励继续,奖励额度最高1200万元
0/133
中国人寿: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约为6717亿元,同比增长4.7%
0/141
透视2025丨王绪瑾:“预防保健”将成商业健康险主题词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金史聊斋】牡丹卡谁设计,广告语谁发明,摇奖队谁领衔……细节解密四十载风云
时间:2023-12-29 13:07
0
512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文│尹伯
40年春风化雨,40年风云激荡,在几代工行人的共同努力下,工商银行的各项业务不断壮大,金融市场地位不断领先,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业绩。从无到有,工商银行的每一步前行都凝聚着工行人的智慧与汗水
。
今日坐客【金史聊斋】的,是四位来自工商银行的老同志,他们的经历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每一个细节、
每一个故事、
每一段人生,都让人真切感受到老一辈工行人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承载着工行人共同的记忆与情怀。
“上海牡丹”大放异彩
沈瀚:
退休前我在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宣传处从事美术设计,最令我引以为荣的,是设计了工商银行的第一张牡丹卡。
七十年代,沈瀚在人行储蓄处美工组设计产品海报
和很多同学一样,我从上海美专毕业的时候踌躇满志,一心想在美术创作上搞出点名堂,所以毅然去了一家美术设计公司,搞广告设计和装潢美术。没想到,1962年文化局要成立昆曲研究所,点名要商调人民银行的一位文艺人才加盟,人民银行不同意放人,只同意换人,换谁呢?原来他们看中了属于文化局系统的我,点名要“一换一”。就这样,双方组织决定的一次跨系统、跨行业的换人“成交了”。
我当初进银行时很不适应,一是路途遥远,原来的单位在市中心,上下班很近,现在却要被“关”在闵行。那时的闵行,对上海人来说是个非常遥远的地理概念。二是原来的单位经常有看戏、看电影的机会,现在八小时坐班,变成“死蟹一只”,想想就觉得“胸闷”。好在八小时之外,我坚持在支行宿舍里从事自己喜欢的创作,聊以解闷。当时上海《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经常有我的作品发表。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调入当时的人行上海分行搞美工。美专毕业的我,在行内美术设计方面渐渐地有了些名气,后来就连总行也知道上海分行在美术设计方面实力强、有能人,许多创作任务都会直接点名要我来办。
最令我引以为荣的,是那次关于牡丹卡卡面及牡丹卡标识的设计征稿活动。当时总行发函到全国各分行,要求会计和储蓄部门利用行里的力量征集信用卡卡面稿样,一段时间下来,上海、北京、浙江、湖南、山东、辽宁、福建等省市汇集过去的稿样得到专家好评,总行决定各分行各派一名设计人员到北京进行“会试”,由北京延庆县支行负责具体接待。
最初的牡丹卡
1989年5月,我和各地设计人员大概花了两周时间,拿出了初稿,送总行领导评选,初选出十佳作品,我的稿件顺利入选。后来,在“十进三”评选中,又再次入选,三幅作品分别来自我和浙江分行的设计人员。当时有一个插曲——由于设计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接触时间又短,互相间还记不住名字,又因为这次的主题是设计牡丹卡,所以大家约定俗成地以“地名+牡丹”的方式互相称呼。于是,整个设计组里,各地牡丹竞相争艳,我的设计作品当然被称为“上海牡丹”。而就是这朵“牡丹”,成为了开到最后的那一朵。
不久,总行又下达任务,各地网点要有统一的牡丹卡标识,这就是一直沿用到今天的“M”标识。这个标识的设计是在广州牡丹卡工作会议期间,由我和浙江设计人员分头进行的。最终会议确认,由我设计的牡丹卡标识再次“中标”。
说起来,我虽然身在银行,但从事的还是艺术创作方面的工作。搞艺术的人通常个性比较活跃,做事不拘小节,而银行是金融企业,是一个严肃严谨的地方,如何将自己性格上的不羁与银行的特殊环境相融合,这道题我做了几十年。因为一直有一份文艺情结在,即使身在银行,也会常常有一种游离感——觉得自己的专业在银行里只能当做“边角料”用,与银行的主业不沾边。就拿评美术师职称来说,总行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因为不是一个系统的。
但我时常告诫自己,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并且也一直在思考——怎样把艺术设计和金融业务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财富?银行存单、存折,是否可以设计成带有广告附加值的产品呢?比如做成“礼仪存单”,可以直接设计富有个性的特种存单,也可以另外设计特种存单的专属封套,既能加强客户对存单的私密性要求,又可增加银行产品的附加值。我这些想法得到了领导的认可,随之我行推出了曾风靡一阵的“礼仪存单”。
正是在这些点滴创作中,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能将自己的一技之长与银行的业务产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我最为之骄傲的!
大师情寄书画展
顾多娇:
储蓄书画展并不是单一的储蓄业务宣传,也非一般的艺术展览,而是要将书画的意境、诗情画意与发展储蓄的意义、作用融合起来,让每一个参观者在欣赏名家书画的同时,还要感受到发展储蓄的重要性。
书画展开幕式上,周谷城在刘海粟的画作上题词
工商银行于1985年举办了一次全国储蓄书画展。有一个很重要的历史背景,那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民银行总行很重视储蓄业务的发展,对储蓄业务宣传采取了两大举措:一是召开全国储蓄宣传工作会议,对文革期间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澄清,对其中的“三讲”和“三不讲”的片面宣传进行了纠正;二是筹备举办全国储蓄书画展,并以上海作为首批巡展城市,以此开拓行业人文精神。在时任分行领导的直接关心下,我所在的储蓄处宣传组具体负责举办书画展工作。
接到任务后,经由介绍,我同上海书画院取得了联系。那是在盛夏荷花绽放的时节,我第一次见到上海书画院的唐云院长。我应邀进入他的书房兼卧室,看到房间里床头、案上摆满了紫砂陶壶。后来才知道,除了绘画,这位微露福相的谦和长者平生最爱的就是把玩这些壶具。我与唐院长说明了来意,表达了请求支持和赐画的意愿,他在片刻考虑后就爽快应承了下来。我还记得他说:“人民银行是人民自己的银行,为人民银行画画就是自己的事!”
我熟悉银行业务,但是对艺术造诣较浅,是唐云院长的话启发了我。我领悟到,储蓄书画展并不是单一的储蓄业务宣传,也非一般的艺术展览,而是要将书画的意境、诗情画意与发展储蓄的意义和作用融合起来,让每一个参观者在欣赏名家书画的同时,还要感受到发展储蓄的重要性。回到行里,我和我的团队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头脑风暴,最后决定,为了表现意境,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下手。于是,我们在诗词歌赋和民间谚语里寻找灵感,并结合储蓄工作和我行精神,为画家们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
唐云《圆荷泻露图》
唐云在画坛素有“唐荷花”的美誉,画荷是他的代表之一。我从苏轼的一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词中获得灵感,词云“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集其“圆荷泻露”的意境,我邀请唐云院长创作了《圆荷泻露图》,并题词“滴水成河,积少成多”,以隐喻储蓄业务里的“零存整取”项目。
不久,又有了第二次合作,这便是难得的名家合画——唐云与谢稚柳合作了《母鸡生蛋,生生不息》图。当时,唐云表示“发展储蓄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大事,是大家的事,大家的事大家办。”该图题句为“母鸡生蛋孵小鸡,小鸡长大再孵鸡,参加储蓄好处多,生生不息同此理。”其内涵不言而喻。
在唐院长的支持下,接下来我顺利地邀请了众多上海书画院、美术界、书法界的大师们一同挥毫,如刘海粟、沈柔坚、胡问遂等数十位名家,甚至朱屺瞻、黄宾虹等老画家因年事已高或健康原因已暂时搁笔,也嘱咐家人以自己珍藏的旧作来送展。
三访唐云时,宣传组已筹得近四、五十幅书画和篆刻佳作,但我仍觉得美中不足,感觉还缺少“镇展之作”。与唐云商议之后,在他授意下,争取到了市政协文化委员会的支持,邀请了包括唐云在内,刘海粟、谢稚柳、陈佩秋、沈迈士、应野平、吴青霞、胡问遂、任政、张乐平、张雪文等十余位画家,以银行发展储蓄、积零为整、聚集巨额资金,发挥支援生产发展的“蓄水池”作用为创意,以“涓涓溪流、汇为巨川”为画题,合作了一幅气势磅的《巨川画》。此画在布展时,被放在了最中心的位置。
临近展会,因有事不能出席的张乐平先生又送来了画作《三毛学储蓄》。说起这幅作品也是有故事的,当时张老主动提出要画三毛与储蓄罐,画作完成后,尚未命名,我们建议用《三毛爱储蓄》为题,但张老经考虑指出,三毛是个孩子,还没有能力接触到储蓄,谈不上“爱”,若是“学”的话,显然更佳。这一点出,令我们顿觉醍醐灌顶,至今回想起来,仍觉老画家的眼界如此宽广深幽,又细致入微。
能经历这样一件大事,能接触到这么多大师级人物,是我的荣幸。除了书画知识积累,更让我感受到的是这些画家们身上的人格魅力。自始自终,他们并没有要求一分一厘的报酬,要的只是对他们创作的尊重、理解与欣赏。
身边银行可依赖
俞明珠:
“您身边的银行”,这就是我们工商银行的形象,是其他任何银行都学不来的。
俞明珠做客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储蓄业务作宣传
“工商银行——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这句话可谓家喻户晓。曾几何时,这句广告语就是我行的一张名片,代表了工行的对外形象和对社会的承诺。言简意赅地告诉大众,这是一个怎样的银行,一下子拉近了银行与客户的距离。那么,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
1992年,那是工行在社会各大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树立口碑形象的重要时期。当时,虽然已经有了一句“满意服务在工行”的宣传口号,但时任上海分行储蓄处的领导还是觉得不够满意,提出要为我行重新设计一条广告语,要让老百姓们一听到这句话,就会想到工行,而不是其他的银行。那时我行并没有专门抓服务或抓对外宣传工作的部门,柜面服务宣传其实就是储蓄条线上的工作,也就是我当时所在的储蓄宣传科的任务之一。
根据领导要求,我思考了良久,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工行的营业网点多,遍布大街小巷,深入工矿企业,而面对的客户,特别是储蓄客户,也是以平民百姓为主。同时,我行的业务品种齐全,经营业务涉及面广,不仅规模大,是整个行业龙头老大,而且服务也好,客户认可度比较高。如果把“大”“多”“广”和“亲民”的特点综合起来,比喻为“身边的银行”,可谓是最恰当不过了。这不仅能代表我行形象,也体现了我行固有的特点,是其他任何银行都学不来的。于是,我就把“工商银行,您身边的银行”作为广告语提交了上去,并得到了领导的肯定。
随着这句广告语的传播,分行也听到了来自基层行的各种补充意见,特别是时任徐汇支行行长的孙持平同志(后曾任上海分行行长),在这句广告语的基础上又加上了一句“可信赖的银行”,突出了以诚信办银行的重要特征,顿觉非常精辟、贴切。现在我们看到的那句完整的广告语“工商银行一一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其实就是这么来的。
为了广泛宣传工行的品牌和形象,我利用与上海各大媒体建立起来的密切关系,通过各个报社、电台、电视台进行了广泛的媒体宣传。那段时期,凡是在上海各大媒体上涉及到工行的内容,播放与工行相关的专题片,刊登的业务产品宣传广告,都一定会出现“工商银行——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这句广告语。在我行各营业网点的橱窗里,在各种业务宣传手册上,甚至客户座椅、客户意见本、茶具茶杯也都印上这句话。
后来,这句能全面体现出工行特色的广告语,迅速地被总行录用,并被要求在全行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也许是容易上口,好记,渐渐地它成为全国人民都能耳熟能详的句子。可以说,它是工行精神、工行文化的高度概括,是一代又一代工行人努力打造金融企业品牌的象征。
组建工行摇奖队
李敏:
当时有奖储蓄都需要摇奖,随着摇奖次数日趋频繁,需要有一支相对固定的摇奖队伍,根据领导安排,我接下了这个任务
。
工行摇奖队为上海股票认购证摇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各商业银行的有奖储蓄是当时老百姓的一种主要储蓄、投资方式。所谓有奖储蓄,是指将存款利息以奖金形式支付的一种储蓄形式,分为有奖无息储蓄和有奖有息储蓄两种。前者是把存款的全部利息作为奖金,后者则以一部分利息作为奖金,其余部分仍以利息形式支付。有奖储蓄在我进入银行之前就已经有了,1986年我被调到分行储蓄处,不久便开始接触这项业务。
有奖储蓄的目的还是为了吸收存款,通过开设奖项来提高人们参与银行储蓄的积极性。我记得当时的宣传口号是:“积累闲散资金,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自1977年起,人民银行就批下了很多储蓄品种,比如集体有奖储蓄、耐用消费品储蓄、房屋有奖储蓄,以及两年循环有奖储蓄等。当时有奖储蓄都需要摇奖,随着摇奖次数日趋频繁,需要有一支相对固定的摇奖队伍。分行决定,在行内选拔组建支兼职“摇奖队”,根据领导安排,我接下了这个任务。
为组建队伍,我在分行本部和几个市区支行挑选了几位年轻、形象好,而且能够随时脱得开身的二线女员工作为固定摇奖队员。一旦有开奖任务,就召集她们参加。分行团委非常支持这项工作,可能是团委工作相对比较机动,所以团委的几位女同志能够经常参加我们摇奖活动,是队伍的基本力量。此外,我还在分行营业部和闸北支行找了两个小姑娘作为替补,这样分行摇奖队基本成形。
八十年代初我行的有奖储蓄是以各个支行为主体,自己搞品种,每个支行都不完全一样。支行搞的品种,一般都由支行自己负责摇奖,所以当时几乎每个支行都能拉出一支摇奖队伍来。相对而言,我们这支分行摇奖队成立时间更长些,人员素质更高些,操作流程更规范些。因此,在当时我们这支“工行摇奖队”很快就有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
摇奖工作看似比较简单,整个摇奖过程一般在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但在前期奖面设置、摇奖步骤和摇奖过程中的组织安排等,还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设计,需要的是细心、周全,确保不能出错。有时,这项工作也会碰到一些实际困难,难度并不在于摇奖本身,而是怎样将这支队伍召集起来。比如在工会工作的庄琪,她是我们队里的摇奖主持人,我让她出来,一会儿是这个领导不放,一会儿是那个领导有安排,几个领导那里都要去打招呼。当时在很多人看来,摇奖工作只是储蓄部门的份内事情,是在配合储蓄业务上的事后工作。尽管对上海市民很多人都知道有一支“工行摇奖队”,但在我行内部,其实并没有形成专门的机构来管理这支队伍。
1992年以后,有奖储蓄逐渐在银行产品中淡出,股票认购证开始大规模发行。股票认购证的第一次发行就是工行承办的,认购证一年四次摇奖,也都是由工行负责的。而这个摇奖工作显然比有奖储蓄要复杂得多,要求更高,影响面更广。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应邀带队去青岛摇奖。青岛啤酒是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无限量发行认购证的,因此青岛方面非常重视,用当时朱镕基总理的话说“务必万无一失,不允许有一分差错”。我们去了一个月,几乎一直在做事前培训,要求每天排练,不能出差错。就连青岛市政府召集的相关会议也要参与进去,各大媒体记者、高校校长、数学博士等齐聚一堂,讨论整个摇奖过程,一次又一次地研究奖面设计的合理性、公平性,反复讲解摇奖的办法,解决各种细节方面的问题。
就像有奖储蓄并不是上海的独创,股票认购证也是在全国范围发行的,因此每个省市分行也都有自己的摇奖队伍。我们到南京为国泰君安摇奖,南京工行也有人来,他们说“我们自己也有摇奖队啊”,可是当地的国泰君安还是愿意从上海把我们请过去,甚至连摇奖的整套设备也一起搬了过去。我们到兰州摇奖,坐的是俄罗斯生产的飞机,当时飞机很空,我们居然将摇奖设备直接搬上了飞机座舱,有点坐专机的感觉。据说这套摇奖设备是在芜湖飞机制造厂定制的,其中的有机玻璃是制作飞机防护罩的专用材料。看来,我们的设备和我们这支队伍一样,在当时还确实挺有名气的。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