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娱乐新闻
›
德华火了,《父母爱情》凭什么又刷屏?我们跟导演孔笙聊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6761
主题
146778
回复
172860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娱乐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7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17
11月18日外媒科学网站摘要:压力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记忆
0/18
中国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500亿件
0/20
人类平均寿命能达到100岁吗?专家:本世纪很难实现
0/16
云厂商双十一,无新可拉
0/27
全国快递总量达1500亿件,“双十一”一天处理超7亿件|快讯
0/32
美柚:未发现用户信息泄露等违规情况
0/33
中移物联助力巴中打造智慧驿站
0/27
【乌镇视窗】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即将启幕!乌镇夜景带你抢“鲜”看!
0/16
看消费热潮与铁路运输协同共进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德华火了,《父母爱情》凭什么又刷屏?我们跟导演孔笙聊了聊
时间:2024-2-12 11:46
0
285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中国追孔笙,韩国看申源浩”,是剧圈流行已久的一句。
两人均以“温暖现实主义”著称。申源浩是韩剧“请回答系列”的导演,而孔笙,
豆瓣评分超过9分的国产剧中,他导演的作品就占了6部。
《战长沙》《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琅琊榜》《山海情》,再加上一部《闯关东》,每一部都可能是你刷了又刷的神作。
高分中的高分——《父母爱情》,2014年开播,到今年播出十年了,依然是电视台高频复播的电视剧。有个网友评价道:这个剧最大的魅力就是不管哪一集,任何片段,点进去就能看下去。
身为“国剧金招牌”的孔笙,他似乎有能力“复活”任何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小人物。除了上面那6部,还有《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生死线》《大江大河》,以及《欢乐颂》《县委大院》……
他执导的电视剧总能捕捉到时代洪流下鲜活的普通人命运。
“我们比较了解小人物,大人物不了解,这没办法。”聊起创作,孔笙给出的答案,就像他拍过的剧——没那么多虚头巴脑的。
要不是《大江大河》系列这个播了6年的故事收官,以及被他的老搭档、制片人、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鸿亮“撺掇”着,“三部做完了,你就说两句吧”,这位正午阳光的老师傅还真是不想说些什么。
孔笙64岁了。
“到这个年龄了不一样了,以前往上冲的时候可能还是愿意多做点,多说一说,现在基本上是往回收的感觉。”
2月1日,在孔笙北京的工作室,与后浪研究所的访谈一开始,他便真是收着说,“那个时候可能你的想法还在前沿上,现在,我觉得人家都比我们强,有些新鲜的东西我们都不了解了,少说话,能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更好一些。”
那个时候,大抵是开启于2014年。
那一年,各个事件汇聚在一起,见证着内娱流量时代的正式开启:“粉圈”打榜在这一年开始流行,新生代偶像组合TFBOYS走红,张艺兴、鹿晗等“归国四子”陆续回国……粉圈向饭圈急速进化、资本与流量热切相拥。
但也正是这一年,不懂追流量、不擅做话题的孔笙,反而横空出“圈”
——《父母爱情》《北平无战事》 都在2014年播出,一年后更有了 《琅琊榜》的热播、再其后则是《温州两家人》《欢乐颂》,一部部叫好又叫座的剧,带着观众沉浸到一个个远离悬浮的故事里。这些剧,成就了2011年成立的正午阳光的高光时刻,也开启了属于孔笙的霸屏10年。
回望这10年,幸好有孔笙。
这也难怪,当有声音认为孔笙是当下最能踩中时代节拍的导演时,孔笙却不以为然。公允而言,他倒没有刻意去踩节拍。
他习惯笑眯眯地挠挠头,用“不清楚”“不知道”来回应自己的“爆款方法论”,在他看来,作品的命运是时代选择的结果,一切总结都是马后炮。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从始至终坚持自己的“正剧”理念:价值观要在正确的位置,追求传统的戏剧方式,非常唯美的光影,很正常的表演,讲生活的美好,或苦难。
“温暖现实主义”正是他所追求的,不放大矛盾,不制造苦难,情节的推进仰仗生活的馈赠缓缓流淌。就像他对《父母爱情》的认识:
非常好玩的这么一家人,如何吵着、笑着、欣欣向荣地度过了几十年。
片场的孔笙,也是温和的,常常笑眯眯的。《父母爱情》的编剧刘静曾在一篇小文中提到对孔笙的印象,“不爱说话,好像也不爱打扮,似乎是那种只顾低头拉车、不怎么抬头看路的人。我去过两次片场,两次他都在那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片场的人都知道他有个习惯,拍美了就捋捋胡子,不甚满意的时候就挠挠头。大家从他挠头还是捋胡子的举止间揣测他对表演的态度。
他认为创作有一点最重要,就是如何判断演员怎么表演更真诚。尤其是后期剪辑时,他看起来不舒服的桥段,他会做调整,把表演不好的地方藏起来,如果离不开这个情节,那就快速过去,慢慢留下来的,都是舒服的情节。
偶尔,他也爱耍个宝,客串一下报摊老头、砍柴的农夫,“调解一下气氛”。
B站影视UP主“Claire的编辑室”,将孔笙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分析为两点,第一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第二是在平淡中进行侧面描边。
若按孔笙自己的表述,那就是,高级一些。
讲到技巧的高低之分,他才真是来劲了。
他提到了斯皮尔伯格《太平洋战争》第一季中一个送别的场景:儿子要上战场,爸妈不同意,但是儿子看着别人都去打仗了,他也要去。父亲开车送儿子去火车站报到的时候,不愿意面对儿子要走的现实,父亲蹲下修车,不敢抬头看儿子一眼,他知道这是生离死别。
“爸,我走了。唉,走吧。(父亲就在那嘀咕着)车怎么了?这轮子怎么了?唉呦,难受,心里难受,不敢看儿子那一眼,儿子不知道这是生离死别,就是处处用一种让我们觉得比较高级的方式来处理某些情节,而不是那种直给。”在技巧的选择上,“有可能,我们也会选择很俗的,但是我们脑子里有‘技巧‘这个概念。”
就像有人喜欢冲突感强的结局,他更喜欢的是“有情怀的东西”,看完会意犹未尽地想想这个事。
孔笙在片场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的收尾,是一场充满希望的Call back,孔笙将镜头拉回到那个山洼里通往广阔世界的小路上。改革开放初期,剧中的三个年轻人就是从这里走出大山。
那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攒着一股劲儿:宋运辉靠着在烈日下背了200多遍报纸,为自己争取到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小杨巡迫于生计挑起担子开始走街串巷卖馒头,萌生了早期的个体经济;退伍军人雷东宝凭着自己的“土匪作风”带领村民实行包产到户,在贫瘠的土地上撕开了一道口子。
“
别看得苦兮兮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
如果说有一点想表达的,就是想告诉年轻的观众们,那个年代挺好的,情感挺真诚,有冲劲儿。”孔笙这么诠释这个开放性的收尾。
“轻舟已过万重山”,在线视频网站上,有人在这里发出这句弹幕。
关于《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在社交媒体上的声量,孔笙剖析道:
“这个情况我也能猜到。我不知道是年轻人不关心时代了,还是说我们没有讲好这个时代。我们可能用的方式不对。”
他与时下流行的东西保持距离。短视频,短剧,他也爱看,但不能总看;耽美?弄不明白。他有点困惑,“00后脑子里都在想什么呢?”
当然,这不代表他拒绝与年轻人沟通。开剧本讨论会的时候,他也喜欢听听年轻人说话。偶尔,年轻导演会觉得“老套”,换一种设计“数据更好”。但是,孔笙有自己的坚持,
他考虑的则是哪种表达“高级”,他警惕被“数据”绑架。
不过,他偶尔会陷入自我怀疑,“不知道这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落伍的思想了。”
“守正”还是“守旧”?他比较确定的是,
“每个导演都有一个创作的黄金期,年轻导演会往上升,我也会往下降,很正常的。”
他决定,拍完《大江大河》是该停一停了。
以下为孔笙口述,经编辑——
01 岁月的感觉
《大江大河》从《大江东去》这部小说改编而来,作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献礼剧,最初是想说一说我们改革开放经历过的故事。第一部的时候,我很想拍时代。我们是讴歌那个时代的,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尤其我们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我们重新打开了视野,对这个世界重新有了认识。
在剧中,宋运辉上学,杨巡走出大山,雷东宝开始带领农村致富
。每个人都想着挣钱,每个人的欲望都膨胀到极限。
今天看来,它肯定有它的弊端,比如缺乏一个科学和理性的指导,但是中国需要这一步。
我们一直很喜欢杨巡这条线,他是那个时候民营经济的一个形象代表。因为民营经济给改革开放带来活力。我拍《温州一家人》《温州两家人》的时候,对温州人的那种执著和往前冲的劲儿是很佩服的,像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
第二部是一个稳固的阶段,也有一些小的起伏,但是上世纪90年代又开始向好,因为邓小平二次南巡之后,重新确定了经济发展是我们最重要的事。
在第三部我就想讲人物,讲讲这几个人的命运。首先,对于宋运辉,我们还是要树立一个正面人物。这一部我们给宋运辉设定了比较复杂的故事,从东海厂贬到彭阳小厂重新起步。其次,我们对这些故事也有一点小小的思考,比如杨巡发展的背后是否是完全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的,背后是否有资本推手?雷东宝的发展必然是我们认可的,但是一个农民企业家做到很大的时候,有些不可控和局限性的东西。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剧照
《大江大河》原本计划一年拍一部,没想过第三部,但是第二部的剧本越写越长,加上疫情,所以就有了第三部。
这三部剧跨了六年时间,最难的还是演员能原封不动地回来,包括配角,大家都愿意等着回来参加这个戏。
这一波演员能坚持五六年,都是岁月的感觉。
剪片子的时候,我让墨龙导演在电视剧的最后回顾一下这三部,回顾一下小杨巡去卖馒头的时候那张青涩的小脸。当时董子健是第一次演电视剧,给他一大堆台词,他还说“为什么我要说这么多话?”,现在,他说“我什么戏都不怕。”
《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的结尾是个开放性结尾,
想给人一些希望,别看得苦兮兮的,生活还得继续下去。
如果说有一点想表达的,就是想告诉年轻的观众们,那个年代挺好的,情感挺真诚,有冲劲儿,只是生活没有现代好。
《大江大河》剧中的很多场景我都很熟悉,有些场景是历历在目,我个人也经历过。我还在剧中扮演了一个报摊老头。八十年代那会杂书多,各种名著都翻翻。我经常在上班中间就跑去报摊买最新的报纸杂志。当时有本杂志叫《世界电影》,每期杂志最后有一个外国经典剧本,那时候就看那个剧本。
我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长大,父亲在文化部门工作,母亲是个记者。我从小就看书,那时候也看不懂,但是有个任务就是我必须把这本书读完,每天看看还剩多少页,但是就是这样一点点养成的读书习惯。
小时候也不爱学数理化,所以考大学老吃亏。虽然我没考上大学,但是也不会觉得前途一片灰暗。之后我去了一个无线电厂当工人。我能拍工业题材也是因为我在厂里呆了4年。我知道我不会一直呆在这个厂,呆几年我就走了。
后来我又考了夜大,学汉语言文学,去文化馆做了一个小编辑,然后就慢慢跟着电视台跑剧组。
山影的二十年是我一个很重要的时候,我在那里跟着不同的导演拍戏,对我的后来都很有帮助。
02 冲到一个高点,就不要降下来
我对于没拍过的年代都想拍。从清末到民国,《闯关东》《前门楼子九丈九》,解放后的《钢铁年代》《父母爱情》,一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温州一家人》《大江大河》。
就像韩剧《请回答1988》,他讲那个年代的日常生活。我觉得每个年代都有每个年代可说的故事。我们首先把道具和服装做对了,让坐在电视机前看的人告诉(下一代),来来,看看你妈妈,你妈当年穿过的衣服啥样子?那时候你可能跟着故事就看下去了,“什么样的?你们谈恋爱这样谈吗?”
拍《生死线》(2009年播出)那会儿是憋着劲儿要往上冲。那几年也正是我创作最好的时候,你的想法还在前沿上,还愿意多做点,创作精力也充沛,基本上一年365天都在工作,一年一部作品。我记得有一年有十部最佳电视剧,里面有我的三部。我也觉得奇怪,我那一年拍那么多戏呢。
人冲到一个高点的时候也会疲惫,之后就有点守,要保证完成或达到自己的水准,不要降下来。
《父母爱情》(很受欢迎)这事我不知道,我也没分析过。我只知道那部剧重播率高一点,他们有时候说哪个台又播《父母爱情》了。
每个戏有每个戏的命。这部戏能长红是一个意外。谁知道它能播这么多年,这事没法说。总结有时候都是马后炮。
我踩中(时代节拍)了吗?我不知道。合拍可能也就是一个偶然的时期吧。《父母爱情》《琅琊榜》那几年可能是我最好的时候,之后就没有了。
《父母爱情》剧照
其实,《父母爱情》也是时代的选择,是多方合力造就的一部剧。
剧本提供了很多好的东西。开始我们接这个剧本的时候也觉得,这个戏没有什么大的矛盾冲突,而且没有一个悬念贯穿到底,但是大家都喜欢它的语言台词,加上几个好演员这么努力,我们又把场景完成地很好。
不管什么戏,即使给我们一个一开始不知道该怎么拍的《县委大院》,
我们也会很认真很真诚地去想,按照戏剧规律把它从戏剧冲突、演员各方面做得更好一些。凭着我们自己对这个世界、家庭、父母、社会关系的认知,坚持到底。这是我们的一个创作原则。
在创作上还有一点,我知道演员怎么表演更真诚。
如果我认为那个桥段情节不舒服,我会在剪辑上把它调整了,把表演不好的地方藏起来,如果我离不开这个情节,我就快速过去。我要是觉得那个情节舒服,我就慢慢留下来。可能就是这种判断,在某种时候跟大家合拍了。
有人觉得结局有冲突更好,但是我比较喜欢有情怀的东西,看完会意犹未尽地想想这个事。
现实主义有很多种,温暖现实主义比较适合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就给自己定位为温暖现实主义。我们会聚焦在小人物身上,带着一种情感色彩去理解他们,希望他们能过得更好。
我拍的很多剧本都不是主动选的,都是侯鸿亮拿来两个给你,“这两个你选哪个?”
《欢乐颂》就是比较被动的。他非得给我一个都市女性剧。跟网站开会的时候都把我给聊懵了,你们这是在聊啥?我的妈呀!但是我了解了之后,就还是抓住一个温暖的主题,我觉得大家在一起,不是相互地你踹我一脚,我踹你一脚,这只是一个小过程,核心还是大家要不要一起往前走,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这几个演员我觉得整体上都不错,给我很惊艳的感觉。
后来拍完人说,拍得还好,就是有点土,哈哈哈,第二部我就推出去了,你说土,那我就不拍了。
拍《鬼吹灯》是我主动选的。我说咱试试吧,别老弄些那么传统的东西。但是最后还是把一个盗墓戏给讲成了一个正剧。
(关于正剧的底色)我觉得首先价值观要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再一个,我们遵循要一个戏剧原则,什么时候它该有戏剧冲突的道理逻辑,他俩在某件事情上发生矛盾冲突。你遵循了这个东西,自然会有人跟着这个情节走。
03 不狗血还依然好看,那是不是更高级?
《大江大河1》和《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我参与得比较深入,第二部我在后期的剧本创作才参与进来。
(流量的逻辑)我们都知道,编片子的时候,大家都知道雷东宝那个小姑娘(第三部雷东宝的出轨对象)一出现,数据马上上去了。
我说你们每天要这么编,数据天天上去。可它不对啊,这不是我们要做的事情。如果你能做到不这样编,依然好看,那是不是更高级?
可能年龄大了,老想很多对社会的贡献和责任。我们总觉得,需要告诉(年轻人)哪些是高一点的层次。在家里我也爱看那些很热闹的,可是有时候心情特别静的时候,就特别想看一个文艺片,静下来看一看觉得特别感动,这个时候也很享受。
孔笙
我总觉得,我们看一个文艺作品,是看什么?就像看一个人。有的人长得好看,有人长得不好看,但是我们能抓住的是这个人的气质。这个人打眼走过来,你能猜到这是一个上过学读过书的,这个人很有钱,穿得很光鲜。我们能从他们的礼貌上、气质上读出一种不同的东西。我们的作品也会含着一点点文化气质。
那种离奇的冲突,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我觉得至少要从实际发生的(视角)和人物性格出发。
(一个情节的设置)我不是为了好看,“啪”得一下子过瘾就选择了这个。我不人为地编造这个东西,不以这个东西博人眼球来做。
别整天见了面不是骂就是打,为什么呀?怎么大家都变成这个样子了?我们是否在追求文艺作品数据的同时追求它的文化气质,哪怕你在里面能透出一点儿。
当然我觉得这也与题材的不同有关。你让我拍一个谈恋爱的偶像剧,我可能不会拍,我也拍不出文化气质来,但是你让我拍一个年代剧,我可能会选择强情节的同时还想有一种厚重感。
当然,我不反对技巧,我们需要技巧,只是技巧的手段也有高低之分。斯皮尔伯格的《太平洋战争》第一季,儿子要上战场,爸妈不同意,但是儿子看着别人都去打仗了,他也要去。父亲开车送儿子去火车站报到的时候,不愿意面对儿子要走的现实,于是爸爸下来修车,不抬头,不敢看儿子一眼。
爸,我走了。唉,走吧。(父亲就在那嘀咕着)车怎么了?这轮子怎么了?唉呦,难受,心里难受,儿子不知道这是生离死别,就是处处用一种让我们觉得比较高级的方式来处理某些情节,而不是直给。
假如你拍他们眼泪汪汪地哭什么的,好使不好使?真好使,我们都尝试过这种方式,但是不高级,不能老使。
《山海情》剧照
(为什么能做到高频、高质量的产出且踩中时代的节拍?)我不知道。之前说的话,就是每一件事情,我们都会认真对待,你只要认真对待,你肯定能得到回报。后来我是觉得,可能是你想做的更有一点不同的气质。
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不随波逐流,是吗?
包括你背后深层想表达的内容,不管你感受的到或感受不到,我们是有这方面追求的。可能恰恰在某个时期、在某几年里是需要这个东西的,都说不准。
每个导演都有一段黄金时期,我相信他们会往上升,我也会往下降,很正常的。
但是这些年我就是坚持这个东西。就像《山海情》,我没有按照扶贫剧的常规方式来做,那些孩子们拼命地喊“春天在哪里”(剧中孩子们在一个艰苦的环境下,大声地唱“春(chong)天在哪里”),其实我就是想在老百姓心里找到春天的感受,想想那些苦孩子们能够苦中作乐到那种程度,当你自己感动的时候,我相信别人也会感动。
04 只能坚持到这一步
我有时候也会遇到要求说,“你这个必须得几分钟有点事啊”。
但是对编得比较离奇的东西我有点抗拒。可是这样一抗拒就对市场不好嘛。但是你在坚持你东西的时候发现人家那个跑得比你快,你怎么办?你不得不怀疑,咋办呢?我们做不了,不愿做就是找个借口,也真的做不了。
网上的声音我观察得少,但是墨龙导演会看,(《大江大河之岁月如歌》网上声量小)这个情况我也能猜到。
可能《大江大河》更符合传统的观众,但是你走到这一步了,你也只能坚持到这一步。
孔笙在片场
可能将来像年轻一点的导演,像墨龙和李雪(正午阳光导演)他们在讲这个时代的故事的时候,换一个方法可能就做到了。
现在公司也比较纵容我,问我想拍点啥。我说找点自己喜欢的东西拍,凭着自己的好恶做一些事情。
有些东西我都看不懂了,可能再过两年,你的感觉就跟大众不合拍了吧。如果有一天你彻底跟这个时代合不上了,也肯定会有一些失望。
最近几年,我都跟年轻导演合作,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我能带带他们,再一个我个人从头到尾盯下来的精力有时候不够了,这个工作确实需要时间、精力、体力。《县委大院》是我全程都在盯着的,但还是希望有人能帮你盯一下。
多带带年轻导演挺好的。他们看我在现场的工作方式,我也能吸收他们身上的优点。我发现我们几个导演都爱看书。
读读书挺好,对个人的成长肯定是有益的。但是我现在眼睛也不行了,哈哈。
我们的每个导演风格还不太一样。李雪导演很果断,恩怨分明。墨龙导演比较随和,简川訸导演比较坚持他对世界对家庭的认知。
他拍《都挺好》的时候,我和侯总都有这种感觉,“怎么这么鸡飞狗跳的?”,简导说,“你们生活太好了,真实的生活比这个要狗血的多。”
当然,我相信他说的都是对的,是否这些都呈现给观众看,可能大家的选择会不同。
他和我拍《父母爱情》是不一样的年龄和时代。所以我觉得我拍不了这种家庭都市剧了。
我们公司也有很多年轻人加入,我很愿意听年轻人说。在讨论剧本阶段,几个年轻人会跟着我们一起聊剧本,包括对演员的感觉,他们会说“这不行,太老套了”。
他们把想法说出来以后,我会参考一下,判定哪个更高级。我会坚持,但不会是武断地坚持,我会把道理讲清楚。
我在方法上没那么死板。
只是我有个大原则,就是我知道你那样数据会更好一点,但是我不追求数据。(流量焦虑)这种东西,我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了。
流行的东西,我总觉得是它就是一年、两年。每年都在变化。说一个最简单的,电信诈骗每年都在变化。
我们所谓的“守正”,还是用传统的戏剧方式,非常唯美的光影,很生活很正常的表演,不是投机取巧讨好的那种东西,讲生活的美好,或者讲生活的苦难,或者讲战争……
可能原来这类片子占到一半,现在十部里只需要有一两部就可以。我觉得它不可缺少。
时代在变,我也在变。我们那时候常说,
“唉,80后这些孩子没希望。后来,90后怎么这样?现在都00后了,00后脑子里在想什么呢?你们那个思维方式是什么?”
但是这个不怨孩子们,孩子们都是跟着时代发展的。就像《大江大河》里的一句台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36氪”(ID:wow36kr),作者:张晶、薇薇子,36氪经授权发布。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