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雍正王朝:明明手握王炸,太子为何一败涂地?这场对话给出了答案

时间:2024-3-22 11:02 0 36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如果按智商与段位给皇子们排名,那么太子与没头脑的老大,以及混不吝的老十一定当仁不让的包揽“前三甲”,不过是倒数的。
尤其是太子。
别人都是一手烂牌开局,打出逆袭结局。太子可倒好,怀揣着王炸好牌出生,占尽资源与优势,却连决战都没挺到,中途就被踢出局了。
剧中关于太子的“无脑名场面”有很多,今天先聊聊那场差点把康熙气过去的“开卷考试”。
DSC0000.jpg

卖官鬻爵
康熙要追比国库欠款,太子却是最大的债主。
为了拖延逃避还款,太子毫不犹豫地把队友老四胤禛卖了,举荐其接手这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碍于太子的颜面,老四昧着良心将替太子借钱的黄体仁和肖国兴从名单上抹了下去。
DSC0001.jpg

可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是充满尔虞我诈皇城。
太子欠钱一事,还是被老八知晓,而阴险的老八绕着弯子将消息透露给了老大,企图坐山观虎斗。
由于痕迹太明显,被老大察觉。
于是不想出头,但又不甘心放过踩太子的机会的老大,借魏东亭之手将黄体仁、肖国兴欠款的事捅开了。
就在太子思量着如何堵上这五十万两窟窿的时候,亲信黄体仁出了个馊主意——卖官鬻爵,将吏部的六个空缺作价卖了。
DSC0002.jpg

听说能收回五十万两银子,太子连人都没见,就应了下来。由此可见,卖官鬻爵的这类事,太子之前没少干,所以才如此司空见惯。
而太子不知道的是,他前一秒给吏部发了钧谕,要求安排那六个花钱买官的人,后一秒消息就传到了老八的耳朵里。
DSC0003.jpg

不过老八并没有听从前来递消息的吏部亲信揆叙的提议,将事情告诉康熙,而是要求其按太子的意思办。
老八之所以如此,原因很明确:
不能一击必杀,且很容易暴露自己。
以康熙对太子的维护程度,卖官鬻爵根本不足以动摇太子,太子顶多被康熙责骂训斥一顿。
同时,就算老八不出面,让揆叙去揭露太子的劣行,也难保康熙不会怀疑到老八的身上,认为是老八做局针对太子。毕竟,连太子都知道揆叙是老八的人,康熙又怎会不知道?
这样一来,暂且不说太子会怎么样了,反正他老八是撇不清,跑不了了。
不能一击必杀,又有自曝的风险,老八自然不会轻举妄动。
不亲自出手,不代表不会借刀杀人。趁着六名官员外放之际,又得知在澹宁居值班的是老大,老八顺势让揆叙将这个“把柄”送到老大面前。
DSC0004.jpg

一看到外放的都是肥缺,老大的第一反应是吏部捞油水了:
“我说揆叙呀,你们是不是也太过分了,这么六个肥缺全都给放了。你弄了多少个孝敬,从实招来。”

DSC0005.jpg

老大有此一问,在揆叙的意料之中,他陪着笑脸,起誓发愿的回道:
“大爷,您要这么说,奴才可得找根绳子上吊了。这几个人都是太子点名外放的。”

听到是太子点名外放的,老大意识到这里面有故事,继续追问:
“他们都是太子的什么人啊?”

见老大问到了点子上,带着“任务”来的揆叙直奔正题:
“回大爷的话,他们和太子一点关系都没有。”

DSC0006.jpg

随即又补充了一句:“奴才敢发誓,这几个人太子连见都没见过。”
话到此处,老大还有什么不懂的。强调“太子连面都没见过”,不就是在告诉他,这六名官员是太子卖官鬻爵的结果嘛。
也因此,听完揆叙最后两句话,老大意味深长的笑了笑,连说两声好,便带着六名官员去见康熙了。
DSC0007.jpg

这里涉及一个问题:老大不知道这又是老八的手笔吗?
知道!
这一点毋容置疑。
之所以明知是老八特意送来的“把柄”,老大依旧顺水推舟,是因为这一次与上一次的情况不同。
康熙接见即将外放的官员,是正常的程序之一。
就算太子卖官鬻爵的事因此暴露,康熙也怪不到老大的头上,毕竟老大是按规矩办事,按流程引见。这就是为什么,老八送来的“把柄”,老大欣然接受的原因。
DSC0008.jpg

只不过,老大低估了康熙的情绪管理,也没有真正看清康熙的“大局观”。
事情败露
看着手中的引单,康熙随机点名了那个花十五万两买“四川盐茶道”空缺的官员。
在听完对方对职位与职责的理解,又得知其之前只是个后补道,没有出仕工作经验,康熙立刻转身问站在一旁的老大:
“这个人谁举荐的?”

DSC0009.jpg

老大自然不会隐瞒,直言道:
“回皇阿玛的话,这六个人都是太子点名放的缺儿。”

DSC00010.jpg

听完老大的话,康熙沉默片刻,便挥退了跪在面前的六名官员,毕竟事关太子,康熙有质疑,也不能当着外臣的面表现出来。
待人走后,康熙追问道:
“太子和这六个人什么关系?”

DSC00011.jpg

老大照例据实回话:
“回皇阿玛,据儿臣所知,太子连这六个人的面都没见过。”

老大的回话,让康熙的怒火直冲天灵盖。
他本以为这只是一场“人情交易”,结果却是“权钱交易”。
虽然他知道太子平常爱甩锅撇责,没有担当,能力也一般,可没想到太子已经荒唐到了卖官鬻爵的地步。
而最让他生气的是,卖官鬻爵就算了,能不能找点靠谱的人。没找到靠谱的人也算了,好歹做的隐秘一点,高明一点,这样至少证明他选的接班人还算是个有手段的聪明人,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品行不端,还蠢笨至极。
不过生气归生气,作为上位者该有的情绪管理能力还是有的。
DSC00012.jpg

所以,康熙先是难以置信的反问了句“什么?”随即便冷静了下来,生生压下了怒火,把原本准备了一肚子话的老大打发走了:
“没关系就好,跪安吧。”

DSC00013.jpg

老大的野心,康熙心知肚明,所以即便他对太子再失望,也不能给老大借题发挥的机会。
老大走后,康熙命李德全去叫太子,一场严重放水的“开卷考试”即将上演。
听到康熙传召,太子的内心慌的一批。
能不慌嘛,在揆叙将六个人送到老大手里的同时,太子也从黄体仁口中得知了这个消息。在他看来,康熙传召很可能就是事情败露了。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提前想好解释的说辞,在进门之前,他低声询问李德全:
“李公公,知道皇上为什么叫我吗?”

DSC00014.jpg

注意李德全的反应,低头犹豫了一下。
DSC00015.jpg

为啥犹豫?
作为康熙的办公室主任,管住嘴是最基本的素质与底线。如果是别人,涉及到揣测圣意的敏感问题,他自有无数种方法打发。可如今太子发问,他说多了犯忌讳,不说呢,又等于惹了未来的领导。
就在李德全大脑飞速运作思考如何回话的时候,太子紧接着问了第二个问题:
“是不是这几个官员,说了什么浑话?”

DSC00016.jpg

显然,这个问题就比上一个问题好回答了。
太子已经划定了范围,性质也不再涉及“揣测妄议圣意”的雷区,李德全自然有了发挥的空间。
我们再看李德全的回复:
“这几个官员是大爷引见的,当时奴才不在殿里。”

DSC00017.jpg

不得不说,能成为大清朝的办公室主任,李德全确实不是白给的。
一句话,既撇清了自己——不是我把人带进去的,出事了也跟我没关系;又避免了惹康熙不快——领导我可啥也没说,更没有挑拨,我只是在陈述事实。
同时,又间接暗示了太子——“大爷引见的”,懂吧?大爷跟你是什么关系,太子爷你心里有数吧?你想想,他为啥引见,你再想想,他引见了会有啥后果?老奴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听完李德全的话,太子更没主意了,愣在原地不动,直到李德全出言提醒,这才心情忐忑的进了屋。
DSC00018.jpg

开卷考试
太子一进屋,规规矩矩的行完礼,便一脸惶恐的站在原地,等着康熙的雷霆之怒。
看着眼前唯唯诺诺不敢抬头的儿子,康熙的心情十分复杂,七分失望愤怒,外加三分不忍。于是,他绕开了卖官鬻爵的事,问了其他两个问题:
“胤䄉在前门大街卖家当,还打了田文镜,你知道?”
“一帮子老臣,到朕这儿来哭的事,你也知道?”

注意,康熙每问一个问题,都会停顿一小会儿,这显然是等太子就此说点什么。可太子呢,回了两句“我知道”,就完事了。
DSC00019.jpg

看到这里,我都替太子着急。甩手掌柜当的太惬意了,惬意到以为你康老爹一定是午饭吃多了,才来听你说知道还是不知道的。
正常来说,领导找下属单独谈话,最常见的情况有三种:敲打、暗示以及拉拢。
而康熙此次叫来太子,显然属于前两种:就卖官鬻爵的事予以敲打暗示,希望太子意识到错误,主动改过自新;就追比欠款一事,暗示太子力挺老四,担起责任,为他分忧。
见太子领悟力如此之差,为了达到目的,无奈的康熙开始放水了:
“朕不明白,欠债还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干起来就这么难办。居然还有人以死抗争。我大清的官员都穷到这个份上了。”

DSC00020.jpg

有了前两个问题做铺垫,这段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却有人以死相逼,是真的穷吗?不是!是贪得无厌,是唯利是图!
说完这段话,康熙再一次停顿,依旧在等太子表态。
放水放的这么明显,已经脱离暗示阶段,进入明示范畴了,可太子就像掉线了一样,愣是一句话不说。
没办法,康熙只能继续往下说:
“这个债再追下去,不知道还会出什么事?”

DSC00021.jpg

到此,康熙自觉话已经说的够明白了,可他万万没想到,太子那清奇的脑回路,已经到了开卷考试都能完美避开正确答案的地步。
之前一直没吭声的太子,这次话接的很快,因为他终于“听懂了”康熙的意思——懂了!我老爹这是在暗示我,不想追债了,放心老爹,我一定把你和我都摘得干干净净的。
于是便有了太子接下来的回话:
“皇阿玛圣明。追比国库欠款,本是天经地义的事,要说弄到今儿个这局面,只怪四弟做事太操切,在加上他推荐的那个田文镜,性格怪癖,不通人情天理,把一件原本可以慢慢办好的事情,给弄砸了。”

DSC00022.jpg

论甩锅撇责,太子绝对是第一名;论段位智商,他也能坐稳倒数第一名。
康熙要是真怪老四手段过激,为啥只字未提老四与田文镜,提到的反而都是抗拒还债的人。
况且,就算康熙对老四的做法也并不那么满意,但老四毕竟是唯一一个站出来为他分忧扛事的人,且追比国库欠款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此时,太子直接把所有责任都撇给了老四,康熙会怎么想?只会觉得太子既没有担当,又没有脑子,品行还不差。
本来,康熙希望在这件事上,太子能够跟他统一思想与站位,以太子的身份帮助老四控制局面,尽可能的多收回一部分欠款。可太子倒好,二话不说就把老四卖了。
也因此,太子还没说完话,康熙想“刀了”他的眼神就已经藏不住了,等太子话毕,康熙彻底无语了。
DSC00023.jpg

到此康熙明白,这场严重放水的“开卷考试”,太子已经不可能给他想要的答案了。
为了尽快结束这场要把他气吐血的谈话,也为了给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最后一个机会,康熙说了最后一句话:
“这是吏部报上来的外方官员的名单,你查一查,行的话就批了吧。”

DSC00024.jpg

说到“你查一查”的时候,康熙还特意停顿了一下,其目的是再次暗示太子:你的卖官鬻爵的事我都知道了,悬崖勒马还来得及。
随后便一脸失望的离开了。
奈何,此时的太子一心沉浸在“顺利过关”的喜悦的中,丝毫没有感受到康熙的情绪变化。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康熙第一次动摇自己对于储君的选择,而这也是太子挽回在康熙心中形象的最后机会。
DSC00025.jpg

为什么太子如此不堪大用,康熙为何不废了太子?甚至连卖官鬻爵的事也轻易翻篇了?
抛开太子生母的因素与嫡出的身份不谈,单就剧情来看,原因可能有两方面:
其一:为了大局。
从大清朝统治者的角度出发,康熙清楚,太子一旦被废,其他皇子的夺嫡之争势必愈演愈烈。无论是明争暗斗,还是结党营私,都不利于朝局的稳定,甚至有可能动摇大清朝的根本。
DSC00026.jpg

二来:为了避免手足相残的结局。
这一点,是从康熙作为一个父亲的角度来说的。作为父亲,康熙自然不愿意看到任何一个儿子出事。可夺嫡之争,既分胜负,也决生死,有些事作为皇帝的康熙也无法控制。所以,为了避免出现手足相残的局面,不到万不得已,太子绝不能废。
结语
不直抒胸臆,有话说三分,剩下七分全靠别人猜,是上位者惯用的驭下手段之一。因为他们需要以此维持高深莫测的形象,因为他们需要给自己留有足够的余地与主动权。
也因此,听话听音,听懂领导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混官场的必备技能之一。无论是想向上走,亦或者是自保,这一点都十分重要。
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子在夺嫡之争中一败涂地,被老八和老四按在地上摩擦,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康熙已经足够偏袒了,偏袒到把暗示都变成了“开卷”,可太子依旧听不懂。
如果不是名分早定,如果不是嫡出身份,以太子的段位,别说夺嫡了,自保都费劲。
DSC00027.gif

卿心君悦,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日子。用文字温暖你,我。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