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东西问|中外专家:“发现彼此”,促中法文明互鉴

时间:2024-5-10 10:47 0 31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新社北京5月9日电 题:中外专家:“发现彼此”,促中法文明互鉴

作者 徐皇冠 王宗汉

4ae30d59859a4d2d8fef2232cbcd4e61.jpg.jpg

以“发现彼此:中法建交60年”为主题,第三届“东西问智库”对话活动9日在北京举行。中外专家学者围绕中法文明互鉴展开深入探讨。

6f151af0031d4f679bb28cc4e9fba712.jpg.jpg
圆桌对话。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发现彼此”至关重要

中法地处欧亚大陆的两端,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两国的彼此“发现”从历史中走来。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指出,每每在欧洲历史的关键节点,法国总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法国学习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经验,双方的彼此“发现”不断迈进,而这种“发现”是中法之间互相了解、理解的基础。

aeb4d4bc0c1b4a6ca780816abf0e6e60.jpg.jpg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钱乘旦。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法国汉学家魏明德将法中文明喻为美酒与好茶,因为不同,所以有“互见”的可能和“互鉴”的价值,两种文明可以像“高山流水”一样,欣赏相互的高度,既能相互理解,也能相互回应。

从现实出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冯仲平认为,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中欧之间的彼此深信十分重要。“只有正确理解法国,才能正确理解欧洲。”他说,从战略的高度、从对未来世界方向把握的高度去发现彼此,成为共识。

0744ae88903c4af2b8a90c9e39627c60.jpg.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中国欧洲学会会长冯仲平。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加深对话化解“误读”

“想象”是不同文明交流的恒常关键,但“误读”也随之产生。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认为,“误读”带来许多的过度阐释,背后的根源是理解世界方式的不同。但越是存在误解,就越是需要学术层面的对话,东西文明互鉴,亟需思想层面的深入对话和双向阐释。

e280459d4d4b4e3ca233a1225225a6b3.jpg.jpg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如何看待“他者”,是每个文明都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中先看来,认识“他者”,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我”。中法文化之间的误读与理解,是为了建立一种“和而不同”的关系。从这一角度出发,中法之间的对话仍有很大空间。

029f32ea93754380abb6a2973844679e.jpg.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中先。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冯仲平认为,“误读”不可怕,但可怕的是缺乏相互了解的愿望。中欧都认识到对方很重要,但双方也面临很大挑战。应该从拥有了解对方的强烈愿望入手,让中法、中欧以至于世界变得更好。

文化“相知”走向未来

文化是更深远、更持久的力量,文化“相知”是其他领域互信合作的基础。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导演王可然以话剧《悲惨世界》正走向欧洲为例指出,合作的过程就是发现彼此“相知”的过程,是“我”发现“彼”,也是“彼”发现“我”。在这个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过程中,坚持融合、坚持信任至关重要。

b223486d13154e26b26374babdde7705.jpg.jpg
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导演王可然。中新社记者 蒋启明 摄

魏明德认为,中法交流的特色,从一开始就重视科学、文学、艺术领域的交流,是一种文明对话,而不是商业交往。人文主义的精神,就是中法交往的特点。

“两种文化的真正沟通,要求双方都有关于对方的深入了解,知晓对方的文化结构,了解对方文化的深层、底层含义,这不是表面上的沟通,而是心灵上的沟通。”钱乘旦表示。

第三届“东西问智库”对话活动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东西问智库”和《中国新闻周刊》承办。活动期间,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致辞并向第四批“东西问智库”学术顾问、特聘专家颁发了聘书。(完)

46333df388e043fb98d524cd0b0ac536.jpg.jpg
“东西问智库”第四批学术顾问及特聘专家证书颁发仪式。中新社记者 易海菲 摄

文字编辑:安英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