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银龄生活“有知有味”

时间:2024-5-10 11:00 0 324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手机图片与视频制作课赴天坛公园拍摄丁香花,老师(前排左二)在指导学生取景。
董志达摄


老年学员在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的教室里上课。
董志达摄


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内部景色。
李欣然摄


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大门。
李欣然摄

“真好!在这里圆了我儿时的梦想。”
这是66岁的章艾华在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上课最大的感受。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的她,退休后在老年大学重拾儿时的爱好。自2018年与东城老年大学结缘起,章艾华坚持学习已有6年。“这里的课,一次没落。年纪大了,还能上‘大学’培养兴趣爱好,我可得珍惜机会。”她说。
像章艾华一样希望继续接受教育,充实精神文化生活的老人不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人。近年来,我国老年大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能力不断提高。
发展老年教育,对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笔者来到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探访这群银发学子“有知有味”的上学体验。
课堂人气旺,线上线下都能学
从北京地坛公园北门出发,往东走大约100米,就来到东城区和平里中街乙14号,这里坐落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四合院。
朱红的大门两侧,有两尊石狮镇守。大门上方的横梁上,画着两只仙鹤站在松树上展翅的图像,寓意“松鹤延年”。右侧牌匾上,写着九个大字——北京市东城老年大学,字体苍劲有力。特殊的是,这个四合院的大门没有传统的门槛,而是宽而扁的六级台阶,还建设了无障碍坡道,方便老年人进出。
二进四合院院内,一个回廊连接起五间大小不一的教室。周一至周五的早晨9点到下午4点,是上课时间。笔者到访时,北侧的教室里,一堂写意花鸟课正在进行。
“牡丹花苞是从哪里长出来的?开花之后,叶子是什么颜色?”课堂上,68岁的耿军老师抛出问题。讲台下,坐满了前来学习的同学,四列桌椅60个位置座无虚席……他们有的开始回忆牡丹花的模样,有的转过头和身边同学交流,有的默默嘀咕着:“叶子不都是绿色的么”……显然,大多数人在欣赏牡丹时,目光主要集中在花朵的颜色和形状上,对于更多细节则鲜少关注。
耿军解释道:“在初春时节,新叶尚未进行足够的光合作用,所以还未完全转化为绿色。我们在描画3月底的牡丹时,就要注意这一点。”随着耿军的深入讲解,学员们频频点头。他提醒学员,要学会仔细观察,“胸中有沟壑”,下笔时才能如有神助,画得生动。
接下来,耿军拿起画笔,开始示范牡丹的画法。教室前后一共悬挂了6个屏幕,实时展示讲台上老师的动作。因此,无论坐在教室哪个位置,都能清晰地看到老师展示的内容。
“老师的讲授如同源源不断的甘泉,我们从中汲取的每一滴都是成长的养分。”学习了半年的黄阿姨说,最近学画牡丹,她常去地坛公园观察牡丹花的姿态、颜色等。“在一次次的写生观察中,我逐渐养成了亲近自然的习惯,收获不少乐趣,对生活也更加热爱了。”
上半堂课结束,耿军将课上示范时绘制的牡丹画作贴在黑板上。学员们纷纷围上前来观赏、学习。“老师画的牡丹花形态逼真,颜色层次丰富,笔法老练苍劲,真的太好了!”章艾华和其他同学交流。
线下课堂收获满满,线上课堂也很热闹。
考虑到因距离、身体等原因无法亲自到课堂上课的老年人,东城老年大学推出线上课程,学员们通过线上软件,可以完整地学到每一节课程的内容,需要时还可以利用回放功能进行复习。
“你看,现在有40名学员正在通过直播上课。”王军指着手机屏幕上的直播页面说。作为写意花鸟课的班主任,王军负责在上课过程中拍摄画面,实时直播给线上学员。“他们若有疑问,就随时发在班级群中,由我汇总转达给老师,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回答。”王军说,线上课程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优质的课程资源。
自1985年成立以来,东城老年大学已走过近40年,深受大家喜爱,先后获得“全国先进老年大学”“全国示范老年大学”等荣誉称号。东城老年大学校长刘贤才介绍,在多年的发展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服务社会、欢度晚年”的办学宗旨,许多老年人退休后,身体健康、精力旺盛,还拥有充裕的闲暇时光,他们走进老年大学的课堂,继续接受知识的滋养,也找到了一个宝贵的社交平台。“本学期,学校共开设50门课程,吸引了超过2400名老年人报名呢。”
课程适老化,传统新潮选择多
东城老年大学的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现有楷、行、草、隶、篆五种书体的书法班,从初级到高级五个层次的山水、花鸟班以及国画人物、文学等。刘贤才介绍,近年来,为了满足老年人对新技能的需求,学校还开设了数码摄影、手机图片与视频制作等新潮一些的课程。
“变!树没了。”手机图片与视频制作课上,卢正明老师正在演示修图技巧。他使用手机修图软件将画面中的一棵树消除,随后反复对比修图前后的画面,为大家展示效果。
59岁的卢正明在东城老年大学教摄影已有十余年,在他的建议下,2023年,学校开设手机课,热衷钻研电子产品的他就此担任老师,主要讲解各类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手机摄像及剪辑的技巧等。除了在教室里演示,他还带领学员到户外实地拍摄,让老人们在实践中掌握技能。
“自开课以来,手机图片与视频制作课程得到学员一致好评。”班主任董志达说,本学期,这个课程招收了86名学员,但教室仅能容纳47人,于是他将学员分成两批,一批同学来教室上课,另一批从直播中学习,每周进行轮换。
手机使用相关课程的火爆,充分展现出老年人跟上时代步伐的渴望。据了解,多地老年学校把握老年人的生活学习特点,紧随社会发展趋势,既提供绘画、书法、声乐等相对传统的课程,又覆盖互联网知识、“主动健康”、人工智能等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让老年学校成为老年人的知识学园、生活乐园和精神家园。
“以前,我用手机主要就是接打电话。”72岁的王龙沙阿姨已连续学习这个课程3个学期,她表示,现在,无论是用地图软件进行导航,还是用剪辑软件制作视频,对她来说都不在话下。
“最近,我还学会了制作卡点视频呢!”王阿姨兴奋地分享她的剪辑作品。视频中,不同的风景画面随着音乐的鼓点而变换,节奏感极强。除了背景音乐,王阿姨还为视频加上了艺术字说明、配上了旁白。“我用了变声器特效,一下子变成林黛玉的声音。瞧,有趣极了!”
王阿姨说,用手机记录美好生活,是她学习剪辑的一大收获。她在首都博物馆志愿讲解已有十年,最近,她将十年间的工作图片收集起来,制作成视频,再配上自己的心路历程作为讲解,虽是一个短视频,但承载了她与首都博物馆的深厚感情。
77岁的翟文祥,是目前手机图片与视频制作班上年龄最大的学员,学习的劲头不输那些更年轻的同学。“现在手机有很多新应用、新功能,得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翟文祥说,自从学会刷短视频,他了解了很多有趣的生活知识,足不出户看了世界各地的风景。
学员热情高,带动朋友一起学
章艾华从小就喜欢书法和绘画,但小时候没条件学,后来忙于工作和家庭也一直没机会发展兴趣爱好,退休之后终于有时间来到老年大学学习。“虽然退休了,但我们依然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美的欣赏与追求。”章艾华说,“在老年大学学习,让我们获取更多新知识与技能,充分发展兴趣爱好,跟上时代步伐。”
最近,为了画好牡丹,章艾华在家中专心练习,反复体会老师课上教的要点。甚至在等待水烧开这么短暂的几分钟时间里,她都会练上几笔。家里的保洁阿姨在打扫时发现,废纸上全是牡丹,就问她:“您画这么多牡丹做什么?”章艾华说:“勤能补拙,我肯定会越画越好。”
从零基础起步,经过这些年的探索学习,章艾华的进步有目共睹,她创作的一些画作还参加过社区、单位等举办的各种展览。“这对我来说是极大的肯定,别提有多高兴了!”章艾华说。
除了绘画,章艾华还报名了楷书班。“说起来,老年大学的课程十分抢手,我差点就报不上了。”章艾华回忆说,当初,她想报名书法课程时发现已经满员了,只能先关注着。后来,有两位老人因为家中突发情况退课了,空出来两个名额,章艾华才有了机会,终于成了楷书班的“插班生”。
章艾华上老年大学的热情也影响了周围人。她的朋友、曾经的同事等好几人都加入了老年大学。其中有两位是她的发小,三人曾上过同一所小学,现在都已退休,同在东城老年大学学书法,再次成为同学。为了共同进步,三姐妹还自行组建了一个学习小组,每周四都要聚在一起练习书法。
像章艾华姐妹们这样的“好学生”并不鲜见。在东城老年大学,学生主要是45岁以上能够坚持上课的离退休人员,甚至有来自北京市其他区的老年人,为了来这里上课,每次往返要花约4小时。
“我们希望为老年教育铺就宽广道路,为银龄学子创造更加优越的学习环境。东城老年大学将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充实的晚年生活,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刘贤才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已达7.6万所,形成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办学网络体系和15大门类、61个专业、298门课程较为完整的老年教育立体课程体系,惠及学员2000多万人。
老师用心教,不怕学生问题多
“春字的书写,你们可以参照《书谱》的第356列……”草书课上,张荣老师正襟危坐,逐一点评学生的书法作业。台下的老年学员们聚精会神,立即翻开《书谱》,观察对比各种“春”字的写法。窗外鸟语花香,屋内张荣正讲解着“春满人间”的写法,灵动自由的笔法与生机勃勃的春景交相呼应。
今年84岁的张荣是东城老年大学资深教师,任教已有32年。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他讲课时声音依旧洪亮,还时不时蹦出几句网络流行语,逗得老年学员们笑呵呵。
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张荣不仅自己书法写得好,对于教学生也十分用心。《书谱》是初唐孙过庭撰写的书法理论著作,是书法课的教材之一。翻开张荣的《书谱》,每一列文字下都标注了序号,他将相关的文章释义打印下来,裁成小条,贴在文字的空隙中,以便向同学讲解。由于经常翻阅和补充笔记,书页已泛黄破损,随处可见粘贴修补的痕迹。
对于书法教学,张荣有自己的见解:“书法应该做到文以载道,和现实相结合,给老年人讲课同样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书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法,更体现了中国文化”……在张荣的书法课上,不只有写作技法的传授,还有结合社会时事、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杂谈”,生动的讲解、丰富的内容吸引了许多学生。
同样身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的耿军老师,在多所学校为老年人授课,积累了不少教老年学生的心得:“老年人和年轻人不一样,教老年人要细致,更要有耐心。内容要尽量简化,教他们多操作几次,要注重沟通技巧。”他说,“我和学员们是互动关系,我不怕大家的问题多,只怕大家都不说话。”
耿军的学生中曾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年轻时一直在印度尼西亚生活,对于温带植物不熟悉。在耿军讲解梅花的画法时,她问:“梅花开花时为什么只有花、不长叶?”耿军耐心解答。不少同学喜欢耿老师的讲课风格,甚至有人上完一遍耿老师开设的所有课程后,又来上第二遍。
一支高素质和热心老年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是老年大学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东城老年大学主要从北京各名校退休人员和社会名人中,聘请德艺双馨的教师。目前,全校聘任了22名全职教师,其中15名教师具有中级以上职称;60岁以上的有15人,40到59岁的有6人。
王军在东城老年大学任班主任已经十年,她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制定完善的教学大纲和学期教学进度表,并根据计划进行授课。同时,学校通过领导听课、同行听课、大家评议、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将授课情况和改进意见反馈给教师,以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老师们的用心教学,收获了学生的热烈反馈。以前,网络报名渠道还未开通的时候,只能到东城老年大学现场报名,通常是早上9点开始登记,有学员为了报上自己心仪的课程,凌晨四五点就过来排队。
“老师对同学们付出了爱心、热心、耐心、细心,他们对老师也特别信任。”王军说,“我在老年大学度过的每一刻都充满快乐。”(叶 子 朱嘉乐 李欣然)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10日   第 05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