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15个大学生去了沙漠深处!24年后,他们怎样了?

时间:2024-5-15 14:20 0 58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24年前,15名大学毕业生

告别老师和父母

登上了开往祖国西部的列车

他们将一路向西

经过河北、山西、陕西

宁夏、甘肃、青海

再向北到新疆

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

此行,他们不是去短暂地支教

更不是旅游或体验生活

而是背着行囊、带着户口

准备扎根到沙漠深处

——被称为“天边小城”的

新疆且末县教书育人


2000年,即将奔赴新疆任教的15名保定学院毕业生在母校(原保定师范专科学校)门前合影留念

这15名来自保定学院的毕业生

大都出生成长在

较为富饶的燕赵大地

却不惧风沙之苦、路途之遥

在新疆且末县的

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多年

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

“大风刮不走的老师”

因为需要,所以选择‍‍

2000年3月

新疆且末县第二中学到保定学院招聘

近200人踊跃报名

15名优秀应届毕业生达成签约意向

这次签约

不是几个月或两三年的短暂支教

而是意味着要

带上户口本去那里扎根


2000年,新疆且末县到保定学院招聘,学生踊跃报名

当时他们中有人已经

通过了专接本考试

有人已经联系好了

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

却无一例外选择了远在沙漠深处的且末

很多人是瞒着父母做的决定

李桂枝是当年的省级优秀毕业生

河北省多所重点中学想跟她签约

可她偏偏选了且末

这个之前连河北省会石家庄

都没去过的保定定州姑娘

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母亲不愿意女儿走那么远

整整一个暑假都在和她冷战

出发那天

李桂枝提着行李走出家门

母亲在后面说了句:

“到了,写封信。”

李桂枝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她不敢回头

“嗯”了一声就出发了


李桂枝

另一位省级优秀毕业生王建超

从小就向往祖国西部

临近毕业

听说新疆的学校来招聘

王建超一路飞奔

找到当时的男朋友

如今的丈夫王伟江

一起签了就业协议

还有苏普、庞胜利、侯朝茹

井慧芳、周正国、朱英豪

丁建新、陈荣明、杨广兴等

他们有着各自的不舍

却都有着相同的坚持


2000年8月,保定学院的学子在赴新疆且末途中的合影

2024年春节前夕

记者在新疆且末

见到了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

20多年的大漠风沙

让他们看起来比同龄人略显沧桑

回首往事

他们理解了父母的牵挂

但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

除了远方的召唤

打动李桂枝他们的还有

时任且末县第二中学校长段军的一句话:

“我们那儿特别缺老师。”

当时李桂枝就想

到新疆当老师是不是更有意义?

庞胜利是父亲最疼爱的小儿子

虽然他去且末父亲很不舍

但还是在信中说:

“你以后不要提‘不孝’二字

你这是到了祖国需要你的地方

现在号召全国人民到那里去开发

你是祖国的排头兵

是好样的。”


父亲写给庞胜利的信

像15粒种子撒在且末

早晨5点,记者还在河北

到了下午5点

就已经走在且末县城的大街上

高楼林立、商场繁华

昆仑广场、博物馆

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气息

要不是在去治沙站的路上

偶尔会看到横穿马路的羊群

真的让人完全感觉不到

这是在“天边的小城”新疆且末


如今,且末县第一中学美丽整洁的校园

但24年前

侯朝茹、李桂枝、周正国他们

从保定到且末足足走了5天4夜

他们见过的且末

也是另外一番模样

时任校团委书记刘世斌受学校委派

一路护送15名毕业生到且末

回忆那趟艰难的旅程

他至今印象深刻:

坐的是绿皮火车,拥挤、闷热

到了库尔勒

又转乘汽车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

开了两天一夜


2000年8月,丁建新举着“到西部教书”的旗帜,一行15名支教毕业生到达且末

一路上,学生们越走越沉默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

但新疆的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想象

看到墙皮脱落的简陋学校

吃一口全是沙土的面条

他们才真正清楚自己置身何处


曾经的教室是这样的

可没等他们调整好情绪

老天就给了他们一个下马威

沙尘暴来了!

天毫无征兆地暗下去

黄沙仿佛一堵墙黑压压地围过来

能见度仅十几米

到处是呛人的土味

经历了这惊心动魄的第一次

他们才明白

为什么段军校长说

且末一场风就能“刮”跑几个老师


满怀激情和梦想

来到这里的15个人

没有因为一场沙尘暴就打退堂鼓

因为,那一年

且末县第二中学

新学期入学的7个班

竟然只有1位班主任

学校决定把最重要的舞台

交给这批新来的年轻人

15个人试讲过后

6个人直接当上了班主任

没当班主任的

基本上一个人带7个班的课

有人除了带本专业的课

还得哪里有空缺就补哪里

15个年轻人

像15粒种子撒在了且末

和当地老师一起

撑起了且末县第二中学的教学

选择可以是一时的激情与热血

坚守更需要踏实吃苦的精神

那时候的且末

每年特大强沙尘暴天气

有16天左右

扬沙天气高达60多天

一年更是有三分之一的日子被浮尘笼罩

经常是一场风沙过后

屋里一次能清理出半桶土


且末的年均降水量不足20毫米

蒸发量却高达2500毫米

干旱程度可想而知

侯朝茹回忆说:

刚来到这里经常流鼻血

上着上着课就流鼻血了

在睡梦中也会突然流鼻血。

当年离别的站台上

他们都说要常回家看看

但实际上多数人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去且末前

庞胜利和父亲约定每个月写一封信

通常月初寄出的信

父亲收到时已经是十几天以后了

侯朝茹和李桂枝都坦承

其实每个人都曾想到过离开

但大家又都舍不得

庞胜利讲述初到且末时的感受

2003年冬天

侯朝茹所带班的一位老师要走

几位同事去送行

学生们不知怎么得到消息

相约赶到了车站

离开的老师在车上泣不成声

孩子们挥着手泪流满面

回去的路上

一个学生问:“老师,你们走不走?”

看着学生不舍的眼神

他们坚定地回答:

“老师不走,老师陪你们长大!”

一句“老师不走”

他们真的付出了自己

全部的心血和

最最珍贵的青春


辛忠起虽然患有皮肤病,但他始终不舍得离开

为了教学

辛忠起付出的不只是心血和智慧

患上“毛发红糠疹”后

医生建议他到气候湿润的地方生活

但他始终不舍得离开

如今,他头上的红斑

已经渗出了发际线

身上也有一半皮肤变红了


周正国和刘庆霞

到且末的第七年

周正国认识了保定姑娘刘庆霞

两人结婚后

同样是老师的刘庆霞辞去老家的工作

跟周正国到新疆去教书

因为当年且末没有招考名额

刘庆霞只能去了塔城

一个与且末相距1700公里的地方

当年,两人见一面需要两天路程

孩子想周正国

在路上看到戴眼镜的叔叔

就追着喊爸爸

老师们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便是其中之一

为创作长篇报告文学《青春的方向》

他与记者共赴且末采访


李春雷(左二)和周正国一家在新疆且末

在听周正国讲述他们的故事时

李春雷倍感不可思议

忍不住追问:

“你们在新疆的情况

家里人不知道?”

周正国回顾妻子刘庆霞在塔城工作的经历

“没跟家里说,怕他们担心。”

两个人的回答

轻描淡写又字字千钧

直到孩子三岁时

刘庆霞调到且末教书

一家人才终于团聚

夫妻俩说:

“为新疆两个地方的教育都作过贡献,

感觉挺骄傲的。”

沙漠的那边是大海

“桂枝,你见过海吗?”

“没有,我们以沙漠为海”

2014年

保定学院的老师们

为李桂枝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带她去了海边

从那以后

李桂枝每教一届新的学生

都会问同一个问题:

“沙漠的那边是什么?”

看着孩子们迷茫的眼睛

她都会告诉学生们

沙漠的那边是广阔无边的星辰大海

等待他们去探索和追寻

当年李桂枝放弃了

到保定几家重点中学工作的机会

来到且末

她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教学中

第一个学期所带班级的语文成绩

就从平均50多分提高到80多分

李桂枝说因为选择远方,选择需要,青春更有意义

到且末的第三年

他们带出的第一届毕业生

刷新了学校的中考纪录

且末教育“老末”的帽子摘掉了

2010年

井慧芳所带的班29人

全部考入本科院校

其中18人进入重点院校

创造了且末县历史上

最好成绩


李桂枝(中)和学生们在一起

且末县面积与安徽省相近

人口却仅有7万余人

其中有很多人是

从保定学院来的老师们教过的学生

最初,他们总是教育孩子们

一定要到更广阔的天地去看看

近几年,他们鼓励学生

走出去长见识、练本领

然后回来建设家乡

因为家乡的发展更需要人才

在辛忠起的鼓励下打消辍学念头

最终顺利考上大学的赛买江

如今在且末县第六小学当副校长

庞胜利的学生杨芳

从新疆师范大学毕业后

毅然放弃更优越的就业机会

选择到且末县第二中学任教

和庞胜利一样

成为一名思政课教师

谈起回来的理由

她只是轻轻地说:

“因为老师在这里。”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群体合影。2015年,他们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20多年来

他们为祖国培养了

9000余名高中毕业生

其中500余人被

复旦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等全国重点院校录取

有3300多名学生回到家乡

从事医生、教师、警察等工作

与支教群体并肩建设家乡

24年来

他们在且末受学生爱戴

被当地人民信任

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与事业

他们更加坚信

这里就是最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

初到且末时

他们不会生炉子

学生挽起袖子帮他们

上课流鼻血了

学生会掏出皱巴巴的纸让他们擦一擦

做饭缺少蔬菜

学生就把家里种的菜拿给他们

有时候就偷偷放在门口

一声不吭……


木萨·托合提的两个女儿都是侯朝茹、庞胜利的学生,多年来,他们早已亲如一家

在且末工作、生活的20多年里

他们和学生、家长结下了亲人般的情谊

李桂枝走在且末的大街上

男女老少都上来打招呼

亲切地喊一声“李老师”

让她越发感受到

这份职业的崇高与荣耀

20多年来,他乡已是故乡

且末三面环沙、一面临山

为了防止沙漠侵袭

他们每年都和且末人民一起种树


2011年,侯朝茹带学生到沙漠种树

他们见证了且末的改变

并因参与其中而自豪

如今,且末年均沙尘暴天气下降到13天

扬沙天气也减少到36天

浮尘天气下降到112天

降水量提升到24.5毫米

且末的沙漠中

几百亩文冠花竞相绽放

戈壁滩上

成群的鹅喉羚嬉戏奔跑……

他们乡音未改

但“我们新疆”“我们且末”

总在不经意间脱口而出

他们刚来时吃不惯

羊肉、拌面、手抓饭

如今大多都能做一手美味的新疆饭菜

他们说,现在的生活

过得充实而幸福

是西部这片沃土滋养、成就了自己

他们不仅是西部的建设者

更是西部发展的受益者

不同的代际,相同的选择‍‍

今年,保定学院新一届毕业生中

又有15人即将赴疆任教

他们大多在2000年以后出生

西部日新月异的变化

社会各界的关怀

师兄师姐们扎根西部的

所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回音

让他们少了顾虑,多了信心

家人们也对他们的选择

非常支持

自2003年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施以来

全国已经有超过50万名

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

西部计划志愿者背起行囊

毅然投身基层的火热实践

祖国需要时

我们正青春

这就是世上最浪漫

最幸福的双向奔赴

来源:共青团中央、团河北省委、河北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