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多措并举扎紧经费“口袋”(财经眼)

时间:2024-7-1 08:41 0 20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资料来源:财政部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机关事务保障中心工作人员在查看公务拼车实时数据,了解拼车情况。

常山县财政局供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目的是为老百姓过好日子,这是我们党的宗旨和性质所决定的。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真正精打细算,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
强化预算约束和执行监督,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提升政府采购效率……财政部多措并举推动政府部门和预算单位精打细算过紧日子,集中更多财政资源造福于民。
各级政府过紧日子已成为深化财政预算改革,严肃财经纪律,提升财政治理效能的制度性要求和成果。
财政部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节俭办一切事业,狠抓党政机关“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如何扎紧经费“口袋”?在细化一般性支出管理、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全面推进预算公开等方面,各地有何经验做法?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
细化一般性支出管理
“大钱大方、小钱小气”,是地方财政部门谈到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钱大方”是指强化大事要事保障能力,“小钱小气”则是要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的主题,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各级政府要习惯过紧日子’。过紧日子是过去数年中央对各级政府的要求,也是各级政府逐步习惯在财政紧平衡情况下压缩不必要开支的行动准则。”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作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管理费用,一般性支出在办公和公务活动中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细化一般性支出管理,既要防止滥用浪费,也要确保相关资金得到有效使用,保障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目前看,针对公务用车、公务接待、会议费等费用的特点,完善支出标准,各地有很多创新实践。
——建清单,从制度上加强约束。
正面清单确立“安全线”,负面清单亮明“警戒线”,浙江设立的公务支出公款消费清单制度,以条目清单方式列明“能做”和“不能做”事项,便于各部门索引和对照执行,确保公务支出制度执行扎实有效。
比如会议费管理,正面清单规定会议费由会议召开单位承担,各类会议严格按批准预算执行,按规定纳入政府采购。负面清单规定不得向参会人员收取会议费,不得以任何方式转嫁或摊派费用。
又如差旅费管理,正面清单规定出差期间除确因工作需要由接待单位按规定安排的一次工作餐外,用餐费用自行解决;出差人员需接待单位协助安排用餐的,应当提前告知控制标准,并向伙食提供方交纳伙食费。负面清单规定出差人员不得向接待单位提出正常公务活动以外的要求,不得在公务出差期间接受违反规定用公款支付的宴请、游览和非工作需要的参观。
——定标准,让压减费用更有抓手。
压减费用要注重细节。在四川,省财政厅制定了《关于加强省级论坛展会活动经费管理的通知》,还成立工作专班,以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分类分项确定论坛展会活动经费支出标准。一方面,结合论坛、展会活动经费主要开支范围,将论坛活动细分住宿费、伙食费等4个二级支出项目,将展会活动细分为组织服务费、展览展示费等5个二级支出项目。另一方面,结合市场调研情况,运用成本要素分析法,分项对近年来省级论坛展会活动中发生的二级支出项目成本构成测算复算,最终细化形成论坛展会活动18项经费支出标准,逐一明确支出内容和适用范围,并应用到2024年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实践中。
压减费用还要控制好总量。贵州持续压减论坛展会活动数量,能不办的坚决不办,需要办的坚持节俭办,或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办。
海南加强对各类支出的管控,要求2024年党政机关主办的节庆、展会等活动和会议(除一、二类会议外)、培训经费支出统一按年初预算压减10%;课题研究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除已签订合同的,统一按年初预算压减5%。
——搭平台,提升管理数字化水平。
要用公车时,申请人只需在平台上详细填写用车时间、用车事由、乘坐人数、目的地等信息,平台经过审核会自动研判匹配,按照“能拼就拼、应拼尽拼”原则进行派车……在浙江衢州,常山县借鉴互联网拼车模式,创新推行“公务拼车”模式,开发“公务一键拼车”平台,形成线上自主申报、统一自动拼车、公务班车预约等系列管理模式。
“公务用车统一调配,同一时间、同一路线拼用一辆公车,提高公车使用效率、降低公务出行费用,提升公务出行管理数字化水平。”浙江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
严格“三公”经费管理
严控“三公”经费,是贯彻各级政府过紧日子这一理念的具体实践。牵牛要牵牛鼻子,严控“三公”经费,必须从源头上加强控制,而做好预算编制是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的源头关口。
从实践看,中央财政和很多地方都将严把预算关口作为严管“三公”经费的首要环节。中央财政明确“三公”经费额度不得随资金结转使用,确需结转的须下年重新申请额度,要求行政和参公事业单位不得使用非财政拨款安排因公出国(境)费。浙江深化实施零基预算改革,严格控制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预算,确保“三公”经费支出只减不增;河北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年初预算审核机制,全省各级持续压减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算……
为抓好“三公”经费管理,财政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在加强制度建设方面,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要求中央部门从严从紧编制“三公”经费预算;在从严核定预算方面,建立单独的预算额度核定机制,加强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在强化执行约束方面,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中央部门使用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不得超过预算;在健全评估机制方面,将“三公”经费支出作为每季度中央部门落实过紧日子要求情况评估的重要因素,强化评估结果运用,将评估结果与相关部门预算安排挂钩,促进部门带头严格“三公”经费支出管理。
“加强‘三公’经费管理,通过严格控制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和公务用车等费用,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既强化了财经纪律和预算刚性约束,又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效率提升,增强了财政的可持续性,确保财政资金更多用于民生和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浙江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
强化预算刚性约束
为更好地强化约束、严控支出,多地研究建立经费支出实时监控机制,开展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及时预警异常情况和疑点问题。
一次,黑龙江某预算单位录入0.7万元差旅费支付申请时,误将部门支出经济分类科目选为“公务接待费”,因与预算安排不一致,触发一体化系统“未安排‘三公’经费预算”监控预警规则,被系统自动拦截。经财政工作人员核实,支付用途为报销差旅费,因“公务接待费”反映的是单位按规定开支的各类公务接待(含外宾接待)费用,不包含差旅费,因此认定该笔支付申请属于无预算支付“三公”经费问题,予以退回。
黑龙江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充分利用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设置“未安排经费预算”“未按预算安排串项支付”“收款人或用途可疑”等预警规则,对预算单位支付申请中的部门经济分类科目、收款人及支付用途等要素进行动态监控,实时拦截疑似超预算、超范围或串项支出“三公”经费行为,及时纠正违规问题。目前,全省已有2万余家预算单位纳入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进行控制管理,2023年拦截异常支付资金895笔,预警提示367家单位进行整改。
为严把公务用车经费支出,四川建立了专门的公务用车管理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能清晰地看到每辆公务用车派遣次数、行驶里程、油耗、维修费用、保险费用等数据。目前,全省有7.6万余辆公务用车纳入平台管理。
“目前我们已建成‘全省一张网、互联互通’的公务用车平台信息化管理系统,包括‘实时监控、基础信息、运行管理、统计分析、预警告警、文件管理’六大功能模块,逐步实现了公务用车管理数据自动采集、业务办理自动流转、车辆运行自动留痕、统计分析自动生成,有效推动公务用车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不断提升公务用车经费使用效益。”四川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说。
除了积极用好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强化支出管控,四川还专门制定了《严肃财经纪律严防财政资金跑冒滴漏十条规定》,明确严禁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严禁滥发钱物、突击花钱、私设“小金库”。
全面推进预算公开
一手抓管控,一手抓公开,经费管理效能正稳步提升。
自2011年首次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起,中央部门每年向社会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情况,详细说明增减变化原因、因公出国(境)团组及人数、公务接待情况等信息。今年3月26日,2024年中央部门预算集中向社会公开,98家中央部门(单位)公开了“三公”经费预算。
各地积极把加强“三公”经费预算信息公开,作为严控“三公”经费的关键一招,不断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去年8月21日和今年1月24日,河北省本级所有部门(涉密部门除外)的财政拨款“三公”经费2022年决算和2024年预算,全部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和各部门门户网站公开专栏同步公开。
“2015年新预算法颁布施行以来,我们就在省政府门户网站专门开设了预决算公开专栏,每年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财政预决算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集中统一公开所有部门的财政拨款‘三公’经费预决算。”河北省财政厅预算编审中心主任杨毅表示,近年来,公开力度越来越大、公开内容越来越细,现在既有直观的数据表格,又有具体的文字说明,既细化公开“三公”经费预决算总额和分项数额,又详细说明增减变化原因、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用车购置数及保有量、国内公务接待的批次和人数等情况,规范详实地向社会公众展示“三公”经费支出数据和相关情况,尽最大限度让社会群众方便找、看得懂、好监督,有效促进各部门做好“三公”经费管理工作。
“向社会公开本部门‘三公’经费,并积极扩大范围、细化内容,是将政府支出尤其是‘三公’经费支出通过规范化、阳光化的方式进行监督的实质性举措。从实施效果看,向社会公开的经费往往执行得更加规范,细化内容越具体的账本,也更能体现透明公开的积极作用。”何代欣认为,总的来看,“三公”经费的监管要从全流程、全链条做好工作,既要保证预算科学,执行方面严格按照预算要求,做到无预算不执行、有预算按预算严格执行,还要加强监督,包括从体制内和规范运作的流程上做好监督,以及接受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倒逼过紧日子落到实处。(记者 王 观)
《人民日报》(2024年07月01日18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