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菲律宾对土壤最好的保护是未雨绸缪

时间:2016-7-8 00:50 1 3950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作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包茂红(原载社会科学报)

土壤一旦离开原来的地表,就很难恢复,因为要把冲到远方的土壤运回原来的地方并恢复其生态功能,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生态上看,都是做不到的。

土壤是人类生产和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文化的造物。菲律宾土壤环境史以其独特的热带自然和人文环境,成为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菲律宾的土壤调查

土壤调查是用实地观察和科学分析等方法,依据土壤的自然和化学特性进行分类和功能区分的过程。现代土壤调查制度是美国科学家在德国土壤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为了把菲律宾变成美国需要的“模范殖民地”,美国殖民政府希望改变菲律宾农业的落后状态,通过移植美国先进科学的农业方法来开发菲律宾肥沃的土地。1901年,美国在菲律宾成立了农业局,负责土壤调查。菲律宾的土壤调查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分阶段。

第一阶段从1903到1941年。最早在菲律宾进行土壤调查的是美国科学家克拉伦斯·多尔西。他进行土壤调查有两个目的:一是摸清菲律宾的土壤资源状况,为美国推行自己的农业方法服务;二是为美国正在开展的土壤调查研究和实践提供异域资料和实例。后来,调查报告以《菲律宾土壤状况》为题发表在农业局的公报上,这是第一份关于菲律宾土壤的文献。在这一时期,主要采用野外勘查的调查方法,对土壤侵蚀的描述大多是比较模糊的、定性式的。

第二阶段从1945到1973年。经过二战的短暂中断之后,菲律宾土壤调查进入第二阶段。1951年,根据共和国第622号法案成立了土壤保护局,负责土壤调查。这意味着菲律宾土壤调查的重点由调查土壤侵蚀转向土壤保护。1964年在各省设立了土壤保护局的办公室,划分了省级土壤调查区。在这一时期,共完成了75个省的土壤调查,识别出总共348个土壤系列,绘制出了土壤分布图,指出了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严重地区提出了修建水利工程的建议。

第三阶段从1973到1986年。1973年,受到美国国际开发署推广的“土壤管理支持服务”项目影响,菲律宾土壤调查采用美国农业部推出的新分类法,重在依据土壤类型提出农业技术转移的对策和建议,进而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目标。因此,本期的调查重点在于冲积平原,包括四大水利工程所在地,据此又甄别出59个土壤系列。1986年,打拉省的土壤调查完成,这意味着菲律宾土壤调查正式结束。

土壤侵蚀的背后

土壤侵蚀指土壤在风力或径流作用下被剥蚀、搬离地表的过程。在菲律宾,土壤侵蚀主要是由径流引起的,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片蚀、沟蚀和岸蚀。片蚀是在山坡上发生的大面积侵蚀,沟蚀是水流切入地面形成的侵蚀,岸蚀是水流对河岸土壤冲刷形成的侵蚀。这三种侵蚀中,第一种受害面积大,但是渐变的,第二种对土地伤害最大,土壤报废情况严重,第三种对堤岸压力最大。

菲律宾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以从全国和地方两个层面以及单位面积土壤侵蚀率来了解。1946年,全国土地的29.9%、耕地的76.5%遭到侵蚀。到了1984年,全国可转让和支配土地的69%遭到侵蚀,公地和林地的24%遭到严重侵蚀。虽然统计标准不一致,加之1946年的数据是估算,但基本上能看出耕地侵蚀面积有扩大的趋势。相对来说,各省土壤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比较准确和具体。1946年,一半以上土地遭到侵蚀的有13个省,其中宿务和八打雁省最严重。到1984年,八打雁和宿务的土壤侵蚀率竟然达到80%-85%,马林杜克省达到75%-80%,南伊洛克省和联合省达60%-70%。从单位面积上的土壤侵蚀率来看,菲律宾的情况非常严重。显然,菲律宾的土壤侵蚀率不但大大高过可接受水平,而且远远超过美国和西非,位居全世界最高之列。

土壤侵蚀的危害包括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危害主要指快速降低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率。例如,在中吕宋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布埃纳维斯塔地产上,水稻产量降到每公顷只有5-15卡万。间接危害包括由土壤侵蚀引起的干旱、水灾、淤积以及社会问题。干旱和水灾会直接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淤积不但缩短水利设施的使用寿命,还破坏近海珊瑚礁,降低渔获量。粮食产量下降造成群众营养不良和疾病,进而产生社会不稳和武装冲突等。

在菲律宾,土壤侵蚀是从地表上的植被清除和随之而来的耕种开始的。西班牙殖民菲律宾后,形成了土地占有极其不均的大庄园制。

美国殖民政府和独立后的历届民族主义政府都进行了土地改革,但囿于对土地私有权的保护和地主阶级的强大影响力,土改成效不彰,土地仍主要由地主和农业资本家所有。在菲律宾向世界市场开放后,其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沿海地区主要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单一经济作物种植园农业。这种集约生产既不能满足菲律宾人的粮食需要,也不能吸纳迅速增长的适龄劳动力,同时还因为没有休耕期而易于形成土壤侵蚀。沿海无地农民被迫去耕种不太适合定居农耕的边缘地区,原来生活在边缘地区的农民被迫向山地进发。

菲律宾伐木工人

农民在山地地区垦殖的先导是木材公司的商业采伐。在美国殖民时代,美国市场对热带硬木需求旺盛,独立后的菲律宾政府虽然在很长时间内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但从木材出口获得的外汇是支撑民族主义工业化的重要保障。大规模的商业采伐导致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从1903年的65%-70%降到1950年的50%,再到1976年的30%,到1992年只剩下8%。据菲律宾环境与自然资源部估算,因森林滥伐造成的土壤侵蚀达到每年每公顷10,000立方米,大致上是每年每公顷损失1米厚的土层。

商业采伐后留下的空地成为尾随而来的农民开垦的土地。这些来自低地地区的农民都习惯于从事定居农耕,当他们把这种传统带到边缘地区和山地后,土壤上的植被得不到恢复,土壤侵蚀速度加快,产生灾难性后果。原先生活在比较低的山地地区的人群被迫向更陡峭的山地进发,尽管他们仍然采用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但因为他们是在生态更为脆弱的上游地区生产,加之局部地区人口密度增高,导致休耕期一再缩短,因此不但易于发生土壤侵蚀,而且会从上到下引起连锁反应,山上不能吸收或阻滞的径流不但会在山地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还会把泥土和沙石冲向山脚,毁坏农田和定居点。菲律宾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耕作技术的不合理运用是造成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菲律宾的前车之鉴

从实践来看,土壤一旦离开原来的地表,就很难恢复,因为要把冲到远方的土壤运回原来的地方并恢复其生态功能,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生态上看,都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好、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未雨绸缪,进行科学的土壤保护,把土壤保留在当地,并尽可能提高其肥力和生产力。

在菲律宾,从技术上看,土壤保护的关键是治水和调整耕作方式。具体而言,就是要提高地表的植被覆盖率(植树造林、种草固氮等),进行保护性耕作(轮耕、间作套种、等高线种植、生态缓冲带种植等),修筑保护性工程(梯田、水渠、水坝、分水岭灌溉和治理工程等)。菲律宾的第一个示范性土壤保护工程是1941年启动的布埃纳维斯塔地产项目。该地产占地30公顷,位于农村骚乱的中心地带。保护计划的重点内容有两项:一是划分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如粮食生产区、果树区、牧场、林地和池塘等,形成土壤营养的良性循环链。二是把原来单一种植水稻改为多种经营,满足当地人的多种营养需求。该项目的实施不但修复了土壤肥力,有效增加了收入,还把当地人稳定在土地上,使之无暇去打家劫舍,缓解了社会矛盾。该项目以其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发挥的良好综合效益而成为菲律宾土壤保护的示范工程。

菲律宾的土壤保护由相关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共同推动。政府机构包括农业部土壤局、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部以及国家灌溉局。如果说政府机构在土壤保护中主要利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技术和方法的话,那么非政府组织主要就是致力于对传统农耕知识进行赋权。从这个意义上说,菲律宾的土壤保护虽然是从学习美国经验开始的,但它最终变成了美国经验和菲律宾传统的有机结合、科学保护和地方性知识再发现的有机结合。

但是,菲律宾土壤保护并未达到预期目标,其原因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来分析。

直接原因是相关机构缺乏足够的资金、人力和设备,推动保护项目时力不从心。另外,农民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和技术知识,没有能力身体力行保护土壤。间接原因在于菲律宾的政治和经济结构。中央政府负责土壤保护的部局没有足够的权力促使地方政府从事土壤保护,在土地上从事耕作的农民因为产权不明确而不敢或不愿在土壤保护上投资。从这个意义上看,菲律宾的土壤保护任重道远。

1回复

菲尝料理 发表于 2016-7-11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 举报 来自: 马来西亚
值得收藏的资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1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