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中国新闻
›
2024 年最吊诡的事情,银行竟然是最强的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8804
主题
148821
回复
17497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中国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5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66
邹澜:将支持企业通过债券、股权等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0/73
人民银行宣昌能:将择机调整优化政策的力度和节奏
0/74
七成产品结算利率超3%,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何以实现较高收益?
0/67
央行:继续强化利率政策执行,进一步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
0/75
央行答一财:将综合施策拓展利率政策空间,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
0/67
视频 加快补充银行资本金
0/60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今年将进一步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缓解银行净息差压力
0/63
央行副行长宣昌能:今年将进一步降低银行整体负债成本
0/56
2024年非银行部门涉外收支规模创新高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2024 年最吊诡的事情,银行竟然是最强的
时间:2024-7-30 11:24
0
171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
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
邮箱
[email protected]
,
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2024年,金融圈最怪的事情是什么?
银行业到底是好,是坏,很难搞得清楚。
世界越来越割裂,这一点在银行身上尤为明显。
单看股市,银行板块好得不要不要的。在A股如此弱势的情况下,银行板块愣是创造18%以上的涨幅,独领风骚。
低调的工行等宇宙行们,几乎每天都在挑战新高,眼前除了天空,别无他物。
如果说长江电力是股市神话,2024年银行板块就是股市传说。
(图源:pixabay)
就在银行股牛哄哄上涨的时候,但在舆论端,在媒体眼中,银行业隔三差五就会迎来利空,净息差不行了,理财产品卖不动了,房地产还贷潮了……让人感觉银行业这个庞然大物,明显虚胖,胖到发慌,虚到水肿。
一个实体,两种面貌,
到底是谁错了?
A股最强,外资狂买
打开任何一款股票软件,
按照板块排行2024年银行一直高高在上
。
A股的世界里有个规律,越是低调的走势,越是波澜壮阔,尽人皆知的地方,大抵互道三字经。
从资金面上看,银行板块的阵容当真豪华,
买入的都是最稀缺的力量
。汇金等国家队自不必说,每次托底救市,银行板块几乎是必拉的。
据机构统计,2023年10月到2024年4月,汇金增持四大行超过80亿,四大行都是公开披露汇金增持。
国家队之外,
另一股重要的力量是外资
。在外资不断抽离的情况下,银行板块吸引外资的能力让人刮目相看。据申万宏源统计,2024年前5个月,外资净买入银行板块359亿,高居所有板块之首。
东方财富数据显示,最近两个月,北上资金进一步增持78亿,增持规模仅次于电力和电子设备。
我们此前专门写过很多次文章,分析外资的“指导”意义。外资对银行股的影响力可臻化境。
6月份,中泰证券有个研报,给出北向资金和银行股涨跌之间的关系,据中泰的测算,相关性高达66.2%,非常高。
7月22日,中银量化从资金面的角度,分析了银行板块和北向资金之间的关系。他们给出的结论是:
银行板块受北向资金主导。
说来也奇怪,
当北向和国内资金有分歧的时候,结果往往是内资跟着北向走。
银行板块也不例外。
(图源:pixabay)
在北向资金主导银行板块一段时间之后,基金开始跟着买入银行。
据国联证券统计,截至2024年二季度,国有行的基金重仓比例,环比增长0.21%,提高到0.9%。
尽管内资持有银行有所增长,但超配比例仍然是所有板块里最低的。这意味着,
后续内资还有加仓的空间
。
内外资买银行,就是为这个
内外资一起买银行,原因是什么?
红利资产时代,股息率为王,银行就是股息率的王者。
截至2024年上半年,银行板块股息率水平在5%左右,板块个股超七成股息率在5%以上。
和被疯抢的10年期国债比,四大行的股息率明显更胜一筹。两者之间的差值,从2021年开始一直在高位,即便银行板块涨了不少,优势还是很明显。
除了股息率,
红利资产最重要就是得稳定
。如果业绩波动大,现金流差,或者风险高,潜在变量多,就难以扛起红利大旗。
在机构眼中,中国的银行非常安全,无论是不良率还是拨备率都处于10年最佳水平,安全又可靠。
那些大银行怎么可能破?
至于业绩稳定与否,这是下面的话题。
舆论眼中的银行,布满乌云
据新浪财经统计,2024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73%、-0.61%。
这个增速,不算太差,更不能说好,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只能用稳定来形容。
但稳定背后布满乌云。7月22日,央行宣布下调LPR,1年期和5年期分别下调10个基点。
(图源:pixabay)
央行终于降息了。
过去,央行一直不降息,除了汇率因素,不少分析认为银行应该背这口锅。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23 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 1.69%,环比下降4BP,历史上首次跌破1.7%。净息差同比下降22BP,创行业息差降幅四年之最。
历史记录是用来打破的,2024年一季度,银行净息差继续走低。
5月31日,金融监管总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54%,再创历史新低。
中国银行的商业模式,
核心就是低借高贷赚利差的钱
,净息差不断走低,意味着盈利能力不断被削弱。
中国经济以间接融资为主体,银行业是整个社会的心脏,造血的核心,体量接近430万亿的规模,容不得一点差池。
(图源:pixabay)
净息差走低,让不少人心惊胆战。
原以为银行净息差创历史新低,会产生不可设想的结果,可看了银行的相关利润表现,忽然觉得,
这担忧有点多余
。
6月13日,在毕马威中国发布的《2024年中国银行业调查报告》里,统计了2018年到2023年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的变化。报告期内,58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3.0%,仍然保持在历史高位,和2021年楼市巅峰期差不了多少。
就在券商找妈、基金叫爹的时候,银行实属香饽饽。
据新浪财经统计,2024年一季度,42家A股上市银行合计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73%、-0.61%。微微微下降,
比绝大多数行业稳定太多了
。
2024年6月12日,财新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以现有息差水平、其他条件不变,1年期和5年期LPR下调25个基点,银行业的净息差会下降15个基点,ROE下降1.2%。
上述敏感性分析意味着,如果后续中国不断降息,银行业的利润确实难以为继。
这种情况会发生吗?
中国的银行几乎全是国有银行,每年利润分配最受益的都是国资背景的大股东。
金融系统需要稳定,银行的利润对国家的财政也是强有力支持。
(图源:pixabay)
从这个角度思考,几乎不存在击穿国有银行盈利底线的可能。
问题来了,
银行业的底线是什么?
瑞银中国认为,中国不大可能像欧美国家一样,存款利率打到0,甚至负利率。
据瑞银的测算,极端情况下,中国银行业对公贷款平均利率或降至1.75%,按揭贷款利率至1.70%,个人经营贷和消费贷达到3%,投资收益1.3%。
而在存款端,活期利率可能会接近于0%,定期利率则可能下降至1%。
存贷差基本可以维持住银行业的盈利能力。
(图源:pixabay)
实际上,最近有很多动作是在“帮助”银行业维持净息差。比如,2024年4月开始全面封杀“手工补息”,就是防止银行体系,为了完成揽储任务,用手工方式,给一些大户高于一般存款水平的待遇。
大户仰赖自身的资金条件存在的议价优势,在政策面前魂归故里。
7月25日,在LPR下调之后不久,五大行宣布集体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维持息差水平。
存款搬家,搬来搬去都在银行
存款利率不断走低,
存款搬家的情况越来越明显
。
不少舆论担心,存款搬家多了,对银行体系不利。这并不成立。
当前股市不行,楼市不行,除了债券市场,哪里都不行,银行存款的竞争对手,少之又少。而
债券市场,普通居民的购买几乎都要通过银行
。
2024年4月29日,《证券时报》报道,为了方便居民购买债券,从5月1日起,实行央行发布的《关于银行间债券市场柜台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进一步扩大了柜台债券投资品种,便利居民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债券投资。其中明确,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流通的各类债券品种,在遵守投资者适当性要求的前提下,可通过柜台投资交易;已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账户的投资者,可在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开立债券账户;获准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可通过柜台业务开办机构和境内托管银行开立债券账户。
这个名称复杂的通知,本质上就是在拓宽银行在债券市场的影响力。
(图源:pixabay)
2023年,公募规模一度超过银行理财,银行要是守不住理财这块风水宝地,可想而知有多难受。
可谁知,一年不到,风云突变。
股市疲软,公募业绩越来越差,被投资者唾弃,思来想去还是银行理财靠谱。这样的思想转变,体现在思想上,
更体现在行动上
。
(图源:pixabay)
据《证券时报》7月12日报道,
2024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逼近28万亿,距离历史新高已经不远了
。《21世纪经济报道》说,上半年银行理财的大赢家正是国有大行们。
华宝证券数据显示,上半年农银理财、工银理财、建信理财、中银理财规模增长
超2000亿元
,其中农银理财规模增长4666.19亿元居首位。
据华宝分析,农行、工行、建行代销本行理财子公司产品数量占比约为96%、90%和80%,
存款搬家大多用本行理财子公司产品进行承接
。
从存款变成理财,公司和居民的钱兜兜转转一直在银行里,甚至在同一银行打转。
名义上是搬家,可实际上,也就是从同一栋楼的5楼搬到4楼。
(图源:pixabay)
据财联社7月18日消息,为了应对火爆的理财市场,越来越多银行推出“理财夜市”服务,24小时不间断满足客户需求。
晚上撸个串,吃个夜宵,顺便投个资,理个财,地道,贴心。
还记得,6月份各大媒体一度集体报道银行理财出现提前终止潮。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统计,2024年6月,提前终止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1053款,去年同期为878款,同比增加175款,上升19.93个百分点。
提前终止理财产品的主要原因是,在利率下行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采取提前止盈的策略。听上去合情合理,甚至还带着点人性的光辉。
但仔细一揣摩,背后真正的原因,或许是为了银行自己。
“高利率”时代的理财产品无法有效兑现预期收益,提前终止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银行理财的规模在扩大,通过提前终止等方式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麻烦,一般投资者抢不到的债券,银行理财们可以抢到,
还有什么是银行理财做不到的吗?
房贷是问题,也可能不是问题
过去20年,房贷一直是银行业的心头好,贷款周期长,利率高,抵押品充实,没有比这更好的生意了。
但从2022年开始,房贷随着楼市一路下滑。
据央行数据,2022年全行业按揭贷款规模约为40.5万亿元,到2024年一季度末降为39.76万亿元。
按揭贷款越来越少是因为两头抽水,买房的人少了,还款的人多了。
2024年还贷潮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6月6日,国泰君安的统计显示,2017年以后,居民提前还贷水平(早偿率)一直在20%左右,但自从2024年2月以来,居民提早偿还房贷的意愿大幅攀升,4月达到37%的历史高位。
(图源:pixabay)
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24年前六个月,个人按揭贷款为7749亿,同比下降37.7%。个人按揭贷款增速下滑程度远高于销售额下滑增速。
不愿意背负债务,人们买房从多贷款变成尽可能少贷款,甚至不贷款。
为了不让人们提前还贷,银行能拖一天是一天。眼看指望不上房贷,下一个方案箭在弦上。
2024年一季度,存量房贷仍然有40万亿之巨,存量房贷和新增房贷享受的待遇截然不同,
各方呼吁了很久的存量房贷降息,一直没动静
。
为什么银行业对降低存量房贷利率的呼声听而不闻?
每家银行都有一本账,自己算得清。2023年7月,在上一个轮次各界呼吁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时,财新有篇报道专门做过分析。
(图源:pixabay)
文中提到,根据中泰证券的测算,假设50%的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下调幅度为40的基点,对上市银行的息差影响大约是2.69个基点。
另据,中泰证券测算,2008年到2009年那一波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后,实际调整的房贷规模仅为6%。
按理说,
影响并不大,但银行似乎非常忌惮
。据某城商行人士表示:“大行降贷款利率或还可以承受,但很多区域的城商行本身坏账累累,如果再继续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担心以后会出问题。”
而大行有关人员则表示,
提前还贷尚能承受,存量房贷下调就不太能接受了,对银行利润的影响要大于提前还贷
。
(图源:pixabay)
我们查了很多资料,目前没有实际的、可以量化的结论或分析,告诉大家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会带来什么灾难性后果。但银行的态度就是,扛着不调。
在硬抗的同时,银行业集体加快对制造业的贷款速度,以尽可能对冲房贷的影响。
据申万宏源的统计,2021年到2023年,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增速年均复合达19%,远超2017年至2020年的2.7%。截至2023年末,上市银行制造业贷款占比已经超过10%,达到10.6%。
据央行口径的统计,2024年3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为26.5%,比全行业贷款增速高出12.2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2024年制造业贷款仍将保持旺盛。
(图源:pixabay)
最具指标性的制造业贷款,当属半导体产业的大基金三期。
2025年5月底,工行、农行等六大行,集体出现在大基金三期的股东名录里,合计出资1140亿,占股接近三分之一。
估计,以后大基金可以称为商业银行的投资基金,他们又做存贷,又做投资。
投资银行股的投资者着实有远见。银行股在媒体或者舆论眼中的利空,几乎全有应对之策,或者有国家帮忙想办法,地位越来越高,银行在金融业的利空中潇洒而行,不沾滴雨。
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中,还有哪个行业享受如此的待遇?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
叶檀财经、叶檀暖人
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
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作者:青城桢楠
编辑
:
椰子
图片:
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
13818756019(商务微信)
喜欢请您点个赞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