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梅艺今辉”薪火传

时间:2024-8-9 08:12 0 24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广德楼三月初八戏单。


1924年日本《朝日画报》刊登梅兰芳饰演的廉锦枫剧照。


梅兰芳在《太真外传》中穿着的“舞盘衣”。


展厅一角。
本文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走进展厅,婉转悠扬的《太真外传》不绝于耳,华美精致的戏衣映入眼帘,当年演出的剧照、戏单陈列在展柜中……在位于北京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四楼展厅,观众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梨园剧场,真切感受梅兰芳戏曲艺术的魅力。
2024年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京剧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梅兰芳纪念馆和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展览为期3个月,共展出200余件与梅兰芳艺术生涯密切相关的手稿、书画、古籍、戏衣、戏单、乐器、唱片等展品,其中近120件为首次公开亮相,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梅兰芳的艺术造诣、文化人生和家国情怀。
艺术大师是怎样炼成的
梅兰芳出身名伶世家,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期度过自己的童年。他8岁学戏,10岁首次登台,13岁正式搭班唱戏,不到20岁便名满天下。
此次展览展出了多张百年前的戏单,见证了梅兰芳早年的演出足迹。其中,印行于清宣统元年(1909)的广德楼三月初八戏单,为目前存世最早的梅兰芳演出戏单,当时梅兰芳搭班“喜连成”(后改名“富连成”)演出,尚不满15岁。配合展厅悬挂的梅兰芳少年时期照片,观众可以想象当时他在戏台上的风采。
1913年秋,梅兰芳首次赴沪演出,在丹桂第一台演出《彩楼配》《玉堂春》等戏,11月16日的《穆柯寨》是梅兰芳第一次唱压台戏。展览展出了当时的演出戏单,据记载,第一次赴沪演出时,梅兰芳的包银是1800银元。展览还展出了一份1923年梅兰芳在沪演出的合同,这份合同显示他的包银达到1.5万银元。两份文献对比,体现了梅兰芳10年间的大红大紫以及受欢迎的程度。
1912年至1932年的20年,是梅兰芳艺术成长的最重要时期。他在潜心学习和钻研传统戏曲的同时,密集创作时装新戏和古装新戏,探求新的表现形式。他将个人感受融入到戏曲表演中,用适合京剧的动作、唱腔和表情塑造人物,使得人物形象愈发生动真实,个人表演风格不断强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
梅兰芳舞台生涯中演出最多的是传统戏。自青年时期起,他主动学习、继承和发扬昆曲,在昆曲上的造诣和贡献极高。展览特别设计了一组展柜,呈现他表演过的京剧、昆曲传统剧目,如《混元盒》与《游园惊梦》,观众可通过相关展品感受“梅君昆乱兼擅,能戏以数百计”的魅力。
新编戏和改编戏最能代表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成就。《洛神》《太真外传》是梅兰芳创排的古装新戏代表作。展览不仅展出了这两部作品相关的戏衣、剧照、抄本等,还设计了互动装置,观众站在指定位置即可聆听唱段录音,一览梅兰芳艺术巅峰期的造诣。
成功推动戏曲“走出去”
梅兰芳不仅是京剧梅派的创始人,也是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先行者。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3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每次访问演出均载誉而归。他将中国戏曲带到了世界,掀起了中国戏曲及中国传统艺术对外传播、交流的高潮。
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这是有记录的京剧艺术在美国的首次演出。访美历时半年之久,演出天数70多天,梅兰芳访问了西雅图、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圣地亚哥、檀香山等城市,演出了《芦花荡》《青石山》《空城计》《贵妃醉酒》《打渔杀家》《天女散花》《霸王别姬》《刺虎》《打城隍》等剧目以及剑舞《红线盗盒》、杯盘舞《麻姑献寿》、花镰舞《嫦娥奔月》、袖舞《上元夫人》等舞蹈节目。
赴美演出取得巨大成功。在纽约的一场演出中,梅兰芳谢幕达15次之多,而在芝加哥的演出最高票价达4.4美元,创下当时美国中西部地区剧院最高票价纪录。《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成为此次展览最受关注的展品之一,揭开了梅兰芳及其团队在幕后推动中国戏曲“走出去”的锦囊妙计。
《梅兰芳访美京剧图谱》绘制了包括行头、古装衣、冠巾、扮相、脸谱、舞谱、切末、乐器等种类繁多的近2000幅作品,均配有中英文说明。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幅图介绍戏曲人物的帽子(盔头),共有学士盔、圆翅纱帽、平天冠、文阳帽等18种,不同的帽子有不同的含义,适合不同的角色。
“这些图谱让不了解中国戏曲的人都能够看懂戏。比如这张图上的绿蟒,下面用英文写明古代什么身份的人会穿这件衣服,穿着这件戏衣的人一出场,即便不懂戏的人也能知道他大概的‘人设’是什么样的。不要说外国观众,就是今天的中国观众看了,也会很感兴趣。”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与文献馆副研究员、策展执行人张申波说。
除了介绍戏曲文化,图谱还介绍了中国舞蹈、音乐等艺术门类,如生动复刻了《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剧目的舞蹈动作,并使用中英法德4种语言说明中国舞蹈艺术与西方舞蹈艺术的异同。此外,每个舞蹈动作名称都会附上出处,来自哪类《舞赋》,让外国观众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不仅如此,演出团队为每出戏专门撰写了简介并翻译成英文,演出前,由会英文的访美团队成员先对作品进行声情并茂的解说。
“彼时,西方人对东方戏剧特别是中国戏曲知之甚少,梅兰芳访美演出将中国戏曲展现在西方人面前,从艺术层面推动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形成对话和交流。”张申波表示。
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后人
梅兰芳是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的每一件展品,既是梅兰芳留下的物质遗产,更是他留给人们的精神财富。
一张《抗金兵》的唱片、一幅《生死恨》的海报,讲述了他在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敢于担当,坚持抗争,排演了鼓舞人心的《抗金兵》和体现国仇家恨的《生死恨》。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拒绝给侵略者演出;避居上海、香港等地,靠卖画补贴日常用度,体现出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展品中有一份《雨中清唱》手稿,再现了抗美援朝期间梅兰芳随慰问团赴朝鲜慰问演出的场景。当天,多达2万名志愿军战士前来观看演出。节目陆续登场,在梅兰芳即将上台时下起了大雨,有关负责同志担心行头被淋坏影响后续演出,建议梅兰芳不演了,但考虑到许多战士从二三百里路赶来只为看他们表演,梅兰芳坚持清唱了一段《凤还巢》,战士们端坐台下聚精会神地听,衣服全部湿透了,梅兰芳感动得流下泪来。这次雨中清唱,成为梅兰芳演出生涯中难忘的记忆。
展厅中还展出明代铜鼓、清代沈蓉圃画作《思志诚》、近代琴学大师杨宗稷所斫“苍海龙”古琴等文物。梅兰芳留心于传统戏曲及表演艺术资料的保存,收藏众多古代艺术文物,为当下文化研究留下丰富的珍宝,也让后世观众有机会领略到它们的魅力。
“梅先生已经离开我们60余年了,但是他的艺术精神仍然长留于世。”梅兰芳曾孙梅玮说,后人对“德先于艺、国重于家”的梅氏家训铭记于心。京剧梅派艺术传人代表魏海敏说,梅派弟子不仅要传承梅派经典剧目,更要继承梅兰芳先生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创新精神。“我们今天纪念梅兰芳先生的诞辰,是为了探讨如何将梅派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让传统戏曲以生动的方式活在当下。”
据悉,此次展览是“梅兰芳诞辰13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之一,系列活动还包括座谈会、梅派经典剧目系列演出、梅派名家汇演、国际学术研讨会、文化讲座等。(郑 娜 祝 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8月09日   第 08 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