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万里关山远 一念家国情

时间:2024-8-15 08:22 0 179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工作人员采访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陈香梅。国家图书馆供图


飞虎队老兵李庚申(右)与队友在战机前的合影照片。台山市博物馆供图


捐赠仪式现场。国家图书馆供图

日前,在位于北京的国家图书馆演播厅,举行了一场特殊的捐赠仪式。193件广东台山籍华侨抗战战士相关数字文献,由台山市博物馆无偿捐赠给国家图书馆,其中包括31位台山籍飞虎队老战士的肖像照片、书信扫描件、故居照片、口述史访问视频等。台山是有名的侨乡,一直注重飞虎队相关历史档案的搜集整理和宣传保护。目前,台山市博物馆已收集到近千件台山籍华侨抗战相关文物资料。

捐躯赴国难

台山地处珠江三角洲西南,坐拥漫长的698公里海(岛)岸线与大小海岛(礁)348个,有广海湾、镇海湾两大海湾。地理条件赋予了台山人出海航行的便利,这里有着悠久的“贩海”“出海”历史传统,奠定了侨乡的基础。

然而走得再远也难忘故土。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海外华侨提出了“舍航空无以救国”的口号,组织华侨航空救国会,捐款捐机,创办航校,培训飞行员归国参加空战,为保卫祖国屡建功勋。据《美国华侨历史续编》记载,抗日战争期间,美国华侨青年归国参加作战者人数难计。

众多台山籍华侨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或参加飞虎队,或加入南侨机工,或捐钱捐物不遗余力,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捐赠现场,台山市博物馆前馆长叶玉芳向观众分享台山籍华侨的抗战故事。

抗日战争中第一个为国捐躯的空军烈士黄毓全;在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被誉为“当代花木兰”的李月美;首位加入飞虎队的军医、与陈纳德有不少书信往来的李襄民;分别飞越“驼峰航线”420次、337次的马邦基、马绍基兄弟;带着“自杀药丸”深入敌后获取情报的第14航空队通讯技师甄崇运;曾执行日军零式战机残骸搜寻任务并切下机翼残片,获得“二战铜星英勇成就奖章”的李庚申……一个个名字背后,是荡气回肠的保家卫国史诗。

据介绍,此次台山市博物馆捐赠的资料主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侨。31名台山籍飞虎队老战士,台山市博物馆为每一位都做了详细的档案。姓名、出生年月日、属于飞虎队中的哪一个支队和所属工种、贡献有哪些……有的老兵功勋卓著、档案很长,这些珍贵的资料和照片是重要的历史佐证。

“这批材料中,很多历史照片是对国家图书馆现有飞虎队抗战资源的重要补缺,非常珍贵。”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馆员杨秋濛介绍,“比如很多老兵在飞虎队战机前的合影、维修飞机的工作照、与队友在一起的肖像照等等,那个时代照相机并不普及,这些照片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我们对其进行研究和整理。”

让珍贵文物“落叶归根”

收集整理华侨先辈的事迹和故事并不容易。叶玉芳回忆说:“我们充分利用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等当地的资源,因为经常有华侨回乡时去那里参观。只要一听说有老兵去参观,我们马上就跑去跟他们沟通,看是否愿意接受采访。同时,我们还与当地电视台等合作,共同进行口述史材料的整理和收集,就这样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不少信息和资料。”

然而,由于很多老兵年岁已高、身在他乡,想要开展系统的收集工作依然困难重重。

美国飞虎队研究院院长陈灿培祖籍广东番禺,年轻时到美国求学,长期服务于美国洛杉矶侨社,他自幼就对飞虎队怀有敬意。多年来,他和妻子一直用自己的积蓄收集和整理飞虎队相关文物。

2016年,出于偶然的契机,台山市博物馆计划做一个关于台山华侨与飞虎队的数据库。“做数据库需要很多资料和内容,我们当时手上的资料远远不够。”叶玉芳说。

为了做成这个数据库,叶玉芳与身在美国的陈灿培取得了联系。听闻此事,陈灿培自告奋勇,建议直接写一封英文信,面向海外华侨群体征集飞虎队老兵相关资料,然后由他来负责接收、整理。

“信发出去以后,刚开始一星期几乎没有反应,他(陈灿培)比我还紧张。”叶玉芳说。直到又过了几天,李庚申老兵的儿子与儿媳妇主动联系了陈灿培,表示“父亲的东西自己一直都保留着”。

他们捐献的资料中,除了李庚申老战士的照片、信件,还有他受训时的书籍与笔记本、穿过的军装、行军时随身携带的物资包等。这些丰富的文物与李庚申老战士用猎刀切下的日军零式战机残骸机翼残片(江门市博物馆藏,由李庚申老战士捐赠于2007年)一起,勾勒出老战士传奇的人生经历。

经过对飞虎队队员及其家属捐赠的收藏品和自己所收集的飞虎队文物进行简单整理,陈灿培夫妇将这批文物捐献给了台山市博物馆。近千件文物将5个行李箱塞得满满当当,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不远万里,“护送”这批珍贵历史记忆“落叶归根”。

“当时在机场接到两位老人是大概早上5点多,我的眼睛一下子就红了。”叶玉芳说。这批文物中,就有飞虎队军医李襄民与陈纳德来往的书信(由李襄民侄子Mevin Lee捐赠),其中两封还有陈纳德的签名,十分珍贵。

“为国存史,为民立传”

历史的硝烟远去,但激昂壮烈的家国情怀依然回荡在华夏儿女心中。在广东台山,飞虎队纪念亭傲然耸立;在马来西亚槟城,每年11月社会各界人士在华侨抗战殉职机工罹难同胞纪念碑下缅怀先烈;在美国纽约的华埠勿街口广场,树立着华裔军人忠烈坊……对今人来说,铭记、保留好这段历史,守护好这份珍贵的民族记忆刻不容缓。

在距离台山市博物馆千里之外的北京,秉持“为国存史,为民立传”的信念,国家图书馆于2014年成立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持续关注抗战老兵口述史的记录和整理。在中国记忆项目中心副主任田苗看来,老兵的记忆关乎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光荣,“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里非常沉重的东西”。“图书馆不只是保存书籍的地方,也是为人类社会保存记忆和知识的载体。”田苗说。

飞虎队将军陈纳德遗孀陈香梅、飞虎队轰炸机飞行员大卫·海沃德、飞虎队地勤人员维斯特里·弗朗科、多次飞跃“驼峰航线”的湖南籍飞虎队老兵陈科志、曾被中国村民营救的飞虎队老兵格伦·本尼达的遗孀埃莉诺·本尼达以及陈纳德译电员马大任……中国记忆项目中心的工作人员采访过很多飞虎队老人。如今,他们中不少人都已离世,这些采访可谓是最后的记录。

这些珍贵的口述史资料,经过工作人员的精选,刊登在了去年的一期《新华每日电讯》上。而那期报纸发出不久后,中国记忆项目中心收到了一封“不请自来”的商请函,随函附上的还有一份资料清单。

这封商请函来自台山市博物馆。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台山市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台山籍华侨抗战战士资料。看到中国记忆项目的报道后,台山市博物馆主动与国家图书馆联系,提出将自己馆藏的数字资料也捐赠给中国记忆项目,让这些珍贵的资料发挥更多作用。

“这封来函令我们感到非常惊喜。”杨秋濛回忆起当时接到来函的心情:“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而现在,不仅有更多人看到了这些成果,还有更多人加入进来。这让我感觉到投身于国家记忆资料收集工作特别有意义。”

这份捐赠也意味着更多沉甸甸的责任。对台山市博物馆来说,资料的共享意味着更多可能。“受限于我馆的平台辐射范围,我们收集到的不少照片依然缺乏可用于解读的相关信息,如一些老战士与队友在战机前或基地、驻地的老照片,我们只能认出其中的捐赠者。”叶玉芳说,“期待通过国家图书馆这一平台,获得更多信息,也把老战士们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据介绍,这批材料入藏国家图书馆后,首先将会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待与中国记忆项目已建设的文献资源整合后,再通过更多途径进行服务和展示,充分发挥其文献价值,让更多人铭记先辈的英雄事迹与精神。(本报记者 黄敬惟)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8月15日 第11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