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开启辅助访问
登录
立即注册
搜索
搜索
搜索
首页
Portal
论坛
同城
人才网
工具
菲龙网工具
个人中心
关于我们
每日签到
本地新闻
时事评论
华人世界
中国新闻
新闻视频
国际新闻
娱乐新闻
科技新闻
菲龙广场
房产网
菲龙速聘
二手交易
便民电话
美食餐厅
旅游签证
物流速运
商品买卖
二手车市场
严选
话费充值
便民电话
贺词页面
瀑布流页
汇率查询
APP下载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每日签到
我的任务
道具商店
更改用户名
关于菲龙网
About US
联系菲龙网
活动回顾
加入我们
本版
用户
菲龙网
»
论坛
›
新闻频道
›
娱乐新闻
›
“大女主”作为商品: 消费文化如何解构“希望”和“期 ...
菲龙网编辑部7
有 744 人收听 TA
149404
主题
149421
回复
175591
积分
收听TA
发消息
加好友
本文来自
娱乐新闻
订阅
|
收藏
(
2957
)
菲龙网编辑部7发布过的帖子
0/104
资金入市政策空间进一步打开 多家理财公司称已在考虑布局
0/99
第32家银行理财公司来了!浙银理财获批开业
0/101
推动“资金—资本”转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财富与资管
0/100
监管部门酝酿加强非车险“报行合一”,严禁未经报备擅自修改或变相修改条款费率
0/93
春节理财热销:“固收+”产品成焦点 短期流动性产品受青睐
0/102
2024年度险企理赔报告扫描:保险赔付规模持续扩大,结构性保障缺口待补
0/104
春节前超2500亿“红包”密集到账!
0/100
春节前超2500亿“红包”密集到账,银行稳定分红能否持续?
0/105
金价连涨四周,添金过节热度不减
查看TA的全部帖子>>
“大女主”作为商品: 消费文化如何解构“希望”和“期待”
时间:2024-8-15 11:00
0
195
|
复制链接
|
互动交流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直达楼层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x
一、概念小史:“大女主”的前世今生
先是《墨雨云间》,再到《玫瑰的故事》,然后是万众期待的《长相思》第二季,本年度的暑期剧场可谓热闹非凡。颇有趣的是,尽管演员阵容各异,题材相去甚远,但一个概念却贯穿了对它们的网络讨论:观众们似乎普遍认同,它们都可被视作“大女主”类型剧的新代表。
《长相思》第二季 剧照
在中国的电视剧发展史中,“大女主”其实是个相当晚近的概念。据雷雯的梳理,直到豆瓣用户“穿山甲”于2016年发表《科普向:普通小言、女主戏和大女主的区别》一文,中文网络上才有了对该概念的大致界定:即“大女主”剧作不仅以女性角色为中心、围绕其视角展开剧情,还应当超越简单的“纯爱情戏”,“讲述女主的成长史”;而男主、男配、女配的存在,则只是“女主成长路上的基石”[1]。以此为起点,对“大女主”讨论的升温在豆瓣日渐升温。而各影视剧的宣发方显然看见了这个风口——自2016年下半年起,“以‘大女主’作为关键词的各大剧组通稿纷至沓来”[2],一时成为盛况。
相较于概念的发生史,“大女主”一词的阐释史更加令人遐想。在网络讨论热火朝天、各执一词的同时,作为作品生产者的剧作方却并未表现出加入的兴趣。师文静在2016年末的评论指出,关于“大女主”概念,“业内并没有形成权威的定义”[3]。鸿渐发表于同时期的剧评也表明了类似的事实:“它(大女主戏)不是一个固定类型……没有人能说清楚‘大女主戏’具体所指”[4]。实际上,这一奇异的阐释模式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在宣发过程中,资方只需要通过买热搜、发通稿、与大V博主商定博文等手段,将剧作和“大女主”词条简要地粘连在一起。至于该剧何以具有了“大女主”气象,又如何扩充了对“大女主”概念的理解,则会在剧粉们的众声喧哗中自动得出答案。
这种奇异的阐释史实在令人不解。不同于“古装剧”、“仙侠剧”等一望即明的概念,“大女主”一词能使人产生更丰富的联想:是女性占据了主要的叙事权重?是刻画了女性精神的崇高?是颠覆了传统爱情剧的模式,更凸出地呈现了女性的私人情感?亦或是把女性放置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展开她一生的悲欢离合?概念本身的众多歧义,加上制片方对阐释权力的放弃,最终使“大女主”成为了一个过分宽广的能指,在漫无边际的所指链上不断滑行。而在笔者看来,这恐怕正是制片方意图达到的效果。
借助姚斯的“期待视域”概念,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制片方的图谋。这一概念启示我们,艺术作品不会以绝对崭新的姿态出现在观众面前。藉由已有的经验与知识,结合艺术作品的“流派”或“标签”,在具体的接受行为发生之前,观众会对作品产生一些先入为主的想象。“大女主”概念的高妙处就在于此。一旦剧作被贴上了这一标签,它就能在观众群体中流衍出无比庞杂的想象,且绝大多数观剧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清醒的独立女性会期待女性精神的觉醒;正剧爱好者会期待更宏阔的叙事视野;对于“磕学家”,或许会期待起围绕女主的众多感情线索,并盼望着在其中找到最合口味的一条,以满足自己对甜美爱情的期待;即使是那些缺乏高级趣味的男性,也能在诸多想象中寻见感兴趣的东西——在这部新剧中,女性一定占据了较大的叙事篇幅,有利于他们对美貌异性的观赏。
从一开始,“大女主”概念就是一个设计精良的商品。制作影视剧的资方推出了它,使消费者不断地产出漫无边际、而又旋生旋灭的期待,并乐此不疲地为这些期待买单。这一特殊的商品结构或许暗示了消费社会的又一转型。比起精心打造一个概念、再诱导消费者为之掏出腰包,把概念的阐释过程转移给他们要更加方便,也更加有效。在消费者与资方的其乐融融中,消费文化终于解构了“希望”和“期待”本身。这无疑是二十一世纪最幽默的悲剧。
二、“玛丽苏”与两性叙事:女性主义的消解
“大女主”概念的问题不仅在于,其本身是一个被精心设计出的商品。对多数观众而言,他们之所以对此概念产生兴趣,乃是由于它承诺了一种女性主义的思想,或至少承诺了对女性境况的重视与关怀。不幸的是,细考此概念所指涉的具体作品,其内容却往往对女性的独立精神造成了损毁。“大女主”概念是一件商品,其承诺的“女性主义”更是一件有名无实的商品。制片方关心的只是用这一噱头吸引更多的观众。至于“女性主义”能否在剧中得到表现,又应如何得到表现,则并非他们关切的问题。
有论者指出,“大女主”剧中充斥着大量反逻辑的情感线索,其本质不过是对“玛丽苏”套式的换皮重演,以刺激消费者的观演需求[5]。而笔者以为,更重要的问题在于,“玛丽苏”这一套式本身即是对女性主义的伤害。该概念源自《星际迷航》中的女性角色Mary Sue,其人具有超绝的美貌和近乎无所不能的本领,并迅速征服了众多男性的芳心。“玛丽苏”故事的两大要义也由是形成:具备超人魅力的女性角色,以及对她一见倾心、死心塌地的一大票追求者。细究起来,这实在是一种相当矛盾的故事结构:一方面,创作者强调女性的魅力,甚至将其夸大得超出常理;而在另一方面,在创作者的潜意识中,这一魅力往往以男性的爱慕为其重要依据,且需要在络绎不绝的追求者中被反复证明。在这样的叙事模式里,尽管作者试图为女性套上令人眩目的层层光晕,但归根结底,却恰恰解构了女性的独立价值。
《星际迷航》玛丽苏的人物形象
遗憾的是,“玛丽苏”式(或“类玛丽苏”式)的故事结构,恰恰是当下“大女主”剧的惯用手法。2016年末,搜狐娱乐上的一篇评论就不无揶揄地指出,无论是《女医明妃传》还是《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无论是《芈月传》还是《锦绣未央》,其情感线索都有着近似的结构——“不爱江山爱美人,三个男人是标配”[6]。相似的结构几乎贯穿了“大女主”剧的发展始末。在早期代表《甄嬛传》中[7],有三个男人对甄嬛终生难忘。而在最新播出的《玫瑰的故事》里,在黄亦玫的生命里留下最深刻印记的人中,一位是短暂相恋的知己,两位是长久纠缠的前男友——不多不少,又是三个男人。
事实上,那些钦慕“大女主”的男性形象也时常具有割裂的特质。在上文述及的《甄嬛传》里,甄嬛无疑是感情关系中成熟的一方,无论是面对出身皇室的果郡王与雍正,还是一起长大的温实初,在两性关系中,甄嬛都足以充当坚定的引导者。但他们间的权力关系却呈现截然相反的特质。甄嬛往往需要利用男人们的情爱,来获取他们的资源倾斜,还由此造就了一个弹幕名梗:“无事温太医,有事实初哥哥”。如果说《甄嬛传》的故事毕竟以封建宫廷为背景,那在背景相对自由的上古神话中,男/女性之间的权力关系又何以遵循着同样的逻辑呢?《长相思》里,小夭在大荒世界中闯荡,身后是众多追求者的鼎力帮助——没有相柳的以命相护,玱玹的运筹帷幄,涂山璟的富可敌国,这位向往自由和独立的“大女主”只怕已不知死了多少回。在这种类型的“大女主”剧中,创作者采用的剧情套式其实更露骨地站在了女性主义的反面。女人可以在感情关系里引导、教谕、挑选或嘲弄男人。但脱离了情爱关系的狭小空间,她们又顺理成章地求助于男人,成为了男人的依附者。
无论是“玛丽苏”泡沫的泛滥,还是男性形象在不同场域中的割裂,都反映了制片方对“女性主义”的褊狭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女性对自我价值的确证不能离开男人的爱慕,有时甚至无法离开两性关系而运作。这种男性目光的强力在场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当代的“大女主”剧是否能超越二元对立的话语构型,在一种更独立的前景中畅想女性的未来?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上述的剧情套式,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一套式得以风行的社会背景。
三、持续对抗中的自我想象
“大女主”剧最值得称道的成绩或许在于,它毕竟刻画了许多女性向着父权社会发起挑战的姿态。这在以现实为背景的该类型剧作(无论是部分或完全)中尤为凸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里,盛明兰与丈夫共同匡扶过朝政,超出的是森严的礼教。《梦华录》中,三位受过情伤的女子毅然追求感情的自由,对抗的是封建时代不平等的婚姻关系。而在《风吹半夏》里,当许半夏面对伍建设的刁难,她又何尝不是在和一种行业化的性别歧视斗争呢?——于后者而言,恐怕也正是由于“男人就是要闯荡,女人就该老实生孩子嫁人”的老套观念,许半夏在商界叱咤风云的模样才会显得格外刺眼。
《风吹半夏》海报
需要指出的是,把女性的成长设置在不断发生的对抗中,不仅是一种令人振奋的、戏剧张力与现实批判力度的来源,还是一种意味深长的现实症候。福柯对性与权力的终极想象在今天显得愈发疲软。我们很难相信,女性可以与男性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建构起性别标准的权力话语。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福柯对性别/权力之关系的阐释存在着盲点。在他看来,男性与女性都是权力话语的塑造产物,共享着弱势者的身份。但这一论说很容易模糊以下事实: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那些出身贵胄的、受过精英教育的、异性恋的男人们,恰恰是权力话语的主要生产者。盖尔·鲁宾的反驳在此显得尤为有力:在她看来,福柯把几乎全部的注意力集中于(合理的/健康的)性/性别如何被促生,而模糊了那些以性/性别压迫为目的的政治事实。事实上,这一言说似乎更接近当代生活的真实。相比起性别政治的受害人,大多数男性更像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甚或是这一体系的同谋。女性的自我实现,首先意味着突破一种制度性、普遍性的压迫。在这一前见下,“大女主”剧中二元冲突模式的泛用确是无可厚非的。
可矛盾的事实在于,一旦对二元冲突/对抗姿态的呈示陷入沉迷,它又会反过来解构女性的独立价值。前述的“玛丽苏”式女主,也可在这一维度上得到另一种诠释:在剧作人看来,只需要使女性俘获男性的芳心,就说明女性成为了感情生活的主宰;但在这一故事结构的过度重复中,浮出水面的反倒是异性之爱的不可或缺。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在此隐隐作祟。当你竭尽全力地反抗一样事物、以至于将它作为了生活的全部的时候,你只是在成为它的反面,而不是在成为你。
在笔者以为,这一悖论不仅是当代“大女主”剧的核心困境,也是女性主义在当代的最深隐痛。当代人生活在愈发密集的现实困境中。比起韩炳哲所谓的“倦怠社会”,人们并非面临着长期的意义匮乏,在无止境的消耗中迷失自己,而是面对着接连不断的、短期的、具体的现实困境,还未从渡过难关的庆幸中休息片刻,便又要筹备起下一个难关的降临。未就业时,你担忧性别歧视会使自己遭遇职场困境;初入职场,你就担忧起日渐高企的房价;当房贷加身、年岁日长,你又要抚养膝下的孩子,供养家中的老人。
在不断的困境中,在令人如临深渊的负性情绪里,对自由意志的据有仿佛成为了奢侈。一种快餐式的批判话语也随之升腾而起:它讥讽权力的专横与丑陋,斥责房市泡沫背后的荒诞,痛陈这一代人处在两代人的夹缝之间,承受着无可回避的时代重责。这一批判至此便戛然告止。它无益于人们建构起一种坚固的主体性、去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但却极大地贴合了他们的精神困局:在持续的抵抗过程中,快速的情绪宣泄就成了最迫切的需求。至于进行其他思考的能量,则早已在反抗的过程中消耗殆尽。比起一本讨论女性主体的哲学书籍,像《墨雨云间》这样的“爽剧”当然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当薛芳菲一步步走入男人们的庙堂,向几乎陷她于死地的夫君复仇成功,她至少为无数抵抗中的倦怠者注入了一剂立竿见影的强心针。归根结底,尽管这种批判/对抗的姿态看似尖锐,却掩盖不了其作为一种畅销商品而存在的本质。唯一的不同仅仅在于,它更多地来自于市场的强烈渴望,而非创作者的精心设计。
考虑到当今社会日趋严重的内卷化倾向,这种快餐化、商品化的社会批判大概很难被断绝,且颇经久不衰的迹象。也正是基于此,当一些“大女主”剧短暂地跳出压迫/反抗模式的话语形构、去思考一个女人作为独立个体所向往的生活,便往往给予我们深远的触动。不禁想起《玫瑰的故事》的结尾:黄亦玫骑着机车疾驰而去,身边是橘黄色的、繁茂的行道木,远处是油画样温柔的天空和云朵。她头也不回地发动了机车,向远处疾驰而去,身后是一道缓缓扬起的烟尘——似乎直到这一刻,当那些对她痴心不已的男人不再在场,我们才如此强烈地感受到,她还是一个有着坚硬内核、向往着为自己而活的独立女性。玫瑰的背影在大路上缓缓远去了。而在此时,几行字幕在屏幕中缓缓浮现出来:
我轻松愉快地走上大路,我健康自由。
世界在我面前,长长的褐色大路在我面前,指向我想去的任何地方。
从此,我不再希求幸福,我自己便是幸福。
凡是我遇见的我都喜欢,一切都被接受,从此我不受限制。
从此,我不受限制。
我使我自己自由,我走到我所愿去的地方,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
对那些沉浮的人们,当他们在无边的倦怠中看见这一幕,是否也会升腾出一丝丝的向往,去试着想象一种可能的、独属于自己的理想生命呢?在笔者看来,这句“我完全而绝对地主持着我”的祈愿既是对时下“大女主”剧的最大期许,也是对当代女性主义最美好的祝愿。
注释:
[1] 见豆瓣网友“穿山甲”的帖子:《科普向:普通小言、女主戏和大女主的区别》,2016年6月6日,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87150396/。
[2] 雷雯:《“大女主”剧:是女性的“盛世”还是“幻觉”?》,《艺术评论》2017年第12期。
[3] 师文静:《“大女主”剧有何流行密码》,《齐鲁晚报》2016年12月17日。
[4] 鸿渐:《IP套路深似海,“大女主戏”凭什么撑起国剧半边天?》,见公众号“新剧观察”2016年11月15日推送。
[5] 具体可参见雷雯:《“大女主”剧:是女性的“盛世”还是“幻觉”?》,《艺术评论》2017年第12期、拓路:《玛丽苏、白莲花与总攻人设——网络言情IP改编召唤的新大众想象》,《创作与评论》2017年第2期、高翔:《女性主体性建构的文化悖论——当代文化场域中的“大女主剧”》,《探索与争鸣》2021年第5期等文中的讨论。
[6] 见搜狐娱乐“美羊羊”的评论:《宫斗宅斗职场斗!2017喜迎“大女主”年百部新剧待播》,2016年12月22日,http://yule.sohu.com/20161222/n476597506.shtml。
[7] 在豆瓣网友“穿山甲”最早为“大女主”概念进行界说的帖子里,《甄嬛传》正是“大女主”剧的典型代表。
回复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我进行验证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关闭
站长推荐
/1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
【点击免费下载】菲龙网移动APP客户端,新闻/娱乐/生活资讯生活通,带你了解菲律宾多一点!
查看 »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