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让科技成果真正实现创新价值(科技视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时间:2024-8-26 15:56 0 172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赵桂苹(左一)团队与企业技术人员在查看雏鸡品种质量。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供图

如何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如何保障科研人员在转化收益分配上享有更大自主权?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牧医所”)深入推进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工作,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制度建设,探索科企融合发展新模式,多渠道搭建成果转化平台,2023年成果转化收入比实施赋权前提高120%。
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实现“科研—转化—科研”的良性循环
对于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这项改革措施,赵桂苹很认可。过去的几年里,这位鸡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和团队一起,真真切切尝到了改革的甜头。
2021年,得知所里正在紧锣密鼓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工作,赵桂苹主动咨询、果断申请。很快,在牧医所支持下,赵桂苹团队的“鸡抗病新品系的培育方法及与鸡抗病能力相关的SNP标记”发明专利,被作为职务成果进行赋权,赵桂苹团队享有成果所有权的70%,所里享有30%。
随后,这项发明专利于2021年2月被转让许可给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新广农牧有限公司,双方借助专利开展联合抗病育种,转让费800万元,一次性以现金形式结付。赵桂苹团队选择作价入股方式,用获得的70%收益购买了公司约1%的股权。
赵桂苹说:“过去,无论是专利转让还是专利许可,‘一锤子买卖’的成果转化方式较多。现在,通过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明晰产权结构,更有利于科研人员和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深入合作。”
赵桂苹进一步解释,赋权改革,使得团队这个成果转化变“先转化后奖励”为“先赋权后转化+股权奖励+销售提成”,形成了“技术股+现金股+销售提成”组合激励模式,将成果完成人与转化项目长期收益发展绑定。科研人员成为企业的“合伙人”,团队成员对成果转化的潜在收益有了更多期待。这种形式促使科研人员更加主动作为、积极推进科企融合。
赋权的带动效应不止于此。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帮助赵桂苹团队稳健发展,鸡遗传育种成果频出,吸引到更多科研经费支持,成果转化收入一部分用来投入下一项技术的研发,实现“科研—转化—科研”的良性循环。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成为加速成果转化的重要引擎。2020年5月,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牧医所作为全国40家试点单位之一开展赋权试点改革。
牧医所副所长李俊雅表示,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通过赋权试点改革,将成果完成人与成果绑定,实现成果产权对科研人员的长期激励,转化意愿更加迫切。
截至目前,牧医所已经完成22项职务科技成果的赋权,赋权成果完成人可分配收益大幅增长。
把成果转化指标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帮助科研人员拓展转化资源
在牧医所,科研成果转化完成后,科研人员到底能享受多少实惠?
这笔账清楚明了。除了转化本身的收益分配,科研人员还能享受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院级和所级的额外奖励:成果转化纳入团队的绩效考核;成果转化优秀团队可获得牧医所重大成果转化奖励;优秀成果转化项目有机会获评中国农业科学院院级层面奖励,优秀个人有机会获评“转化英才”;成果转化也成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业绩条件……
合理的奖励制度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热情。赵峰是受益者之一。
作为鸡营养代谢与调控团队首席科学家,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等关键设备,实现对饲料原料营养价值快速、精准的工业化评定,助力企业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牧医所每年度对当年成果转化到账收入高的优秀团队会进行重大成果转化奖励。”赵峰说。
为更好调动全院科研人员的成果转化积极性,中国农业科学院专门设置了成果转化奖,涉及稳产保供贡献、乡村振兴贡献、科技开发奖及知识产权转化奖4个类别,对获奖人员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方面进行倾斜,并有相应的资金激励。获评院级“转化英才”的科研人员享受一定的岗位补助支持。
李俊雅介绍,牧医所一直坚持“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把成果转化的评价与考核,纳入牧医所年度考核评价体系,成果转化收入会作为团队年度绩效考评的一个重要指标。
“参与获得院级成果转化奖前三的科研人员可申报高一级职称且不占研究所指标,团队一位成员就曾凭借成果转化奖项目,通过职称评审的‘成果转化专门通道’,顺利评上了研究员。”赵桂苹介绍。
除了真金白银的支持,牧医所还在转化对接机构建设、转化平台资源拓展等方面,助力科研人员“掘金挖宝”。
近年来,饲用酶工程创新团队执行首席科学家姚斌院士带领团队,加快实现饲用酶相关技术和成果的产业化。其中,“耐热植酸酶发酵生产技术”赋权成果于2021年转让给美国的一家公司,开创了牧医所首次技术转让国外的先例。在所里的支持指导下,姚斌院士团队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与武汉新华扬和山东隆科特分别共建饲料用酶联合实验室和工业酶联合实验室,企业每年提供固定经费用于技术研发和技术转让合作。双方建立了“企业出题+团队答题攻关”的转化合作模式,联合攻克行业关键技术难题,打通了成果快速产业化的通道,实现了研究、产业力量优势互补,加快适应市场的新产品的培育和产业化,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在所里支持下,赵桂苹团队组建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白羽肉鸡研究中心。“依托这个创新联合体,我们开展了更加灵活的对外合作,集中力量联合国内优势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解决科研单位推广能力弱、转化难的问题。”赵桂苹说。
建立和完善转化体系和制度保障,减少科研人员后顾之忧
是什么让科研人员从不敢转、不会转到愿意转、主动转?
尽管想让研究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但担心相关政策有变化、转化不好被追责等原因,一度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如今,牧医所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转化体系和制度保障,极大打消了科研人员的顾虑。
“所里一直鼓励大家‘放开手大胆尝试’。每项有关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都很详细透明,每个环节有矩可循,这让我们科研人员感到非常安心。”饲用酶工程创新团队执行首席罗会颖告诉记者,所里的成果转化处会定期组织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等相关培训,当科研人员在填写合同方面有疑惑时,成果转化处还会聘请专业法务人员帮助解答。对于某些大额成果转化项目,成果转化处专业人员会和科研人员一起参与谈判,保障科研人员利益。
赵峰说:“成果转化处会给科研人员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服务,包括成果定价建议、转化合同拟定、风险点控制、法律服务等,极大地简化了成果转化程序,减少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在摸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实践中,无论是成果转化管理人员还是科研人员,逐渐形成了一些经验共识和转化心得。
“好技术一定要走向市场,行业的应用才是好技术的试金石。”赵峰感慨,“倘若团队成果仅停留在实验室,留下的只能是论文和专利证书,无法对产业的发展产生作用。我们团队的成果转化实践一年能为行业节约上亿元的饲料成本,让大家更加坚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决心和信心。”
与企业合作多年,赵桂苹深刻体会到,并非有了专利就能转化,也不是科研人员转出了专利企业就一定买账,急功近利地盲目转化会导致资源浪费。“作为科研人员,要及时抓住赋权改革等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的大好机遇,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做好科研服务,实实在在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才能将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记者 刘诗瑶)
《人民日报》(2024年08月26日19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