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左侧
发新帖

在中国,做中非交流的使者(“非洲人的中国缘”③)

时间:2024-8-27 08:24 0 116 | 复制链接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津巴布韦青年李帅在活动中表演非洲鼓。


刚果(布)青年王子参加学术会议。


喀麦隆青年沙力参加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


尼日利亚青年季伟森在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举办的招待会上演讲。均由受访者供图

津巴布韦青年李帅在浙江杭州通过参加社区志愿活动,交了一群新朋友;喀麦隆青年沙力在非洲流行舞的动感节奏中,为搭建中非体育文化交流桥梁贡献力量;尼日利亚青年季伟森在研究和旅途中,感受中国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魅力;刚果(布)青年王子在高性能沥青材料的研究中,憧憬着非洲“路通百业兴”的未来……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中非青年是中非友好的未来。透过非洲青年的生活点滴,中非友好交流的宏大图景化作生动场景。

津巴布韦青年李帅——

“为非中人文交流尽一份力”

在浙江杭州西湖景区,身穿“西子义警”马甲的非洲青年李帅,正在向往来游客做普法宣传。一口流利的中文,吸引了不少游客的注意。

李帅名叫McCleary Gondo,来自津巴布韦。读书期间,每逢节假日,他都会报名来西湖边参与双语普法、平安巡防、秩序引导,服务中外游客。

今年是李帅在杭州学习、生活的第7年。7年间,他不仅参加了学校的“雷锋连”,还参加了许多社区公益活动。

说起与杭州的缘分,这名热心的小伙讲了自己的经历。2017年,李帅的父亲来杭州旅游。钱塘美景让这位初次到中国的游客眼前一亮。在杭州下沙大学城,看到高校林立,父亲立刻给李帅打了一个电话:“杭州非常不错,这里有很多大学,你要不要考虑到杭州留学?”

那年,正值越来越多非洲学子留学中国。李帅的高中也有不少学生把中国作为首选留学目的地。在父亲的建议下,李帅提交了留学申请。

当年秋季,李帅被浙江科技学院(2023年更名为浙江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录取。抱着对中国的好奇和期待,他在杭州开启了大学生活。大一时,李帅报名参加了学校的“雷锋连”。他和许多留学生一起,参与校园清洁义务劳动、去周边幼儿园做义务教学、为社区福利中心的老人送温暖等活动。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李帅逐渐融入当地生活,与周边社区的联系越来越多。在杭州留下街道横街社区,李帅背上非洲鼓,和居民一起办一场非洲音乐会,介绍来自津巴布韦的鼓点;在西湖畔的圣塘景区“国际驿站”,他穿上亮眼马甲,成为义警一员;在杭州亚运会期间,李帅发挥多语种特长,到杭州多地,对社区工作者进行英语培训,帮助他们与国际来宾交流……

“现在,我经常参加杭州社区的志愿活动,认识了很多本地朋友。许多社区有活动都会叫我来参加。”李帅说,“很高兴能和杭州结下深厚的友谊,在这里,我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

李帅喜欢到浙江各地走走看看。几年间,他去了不少市县。

“看到浙江各地风景秀丽,还有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在乡村落户,我心里感慨很多。津巴布韦有许多乡村亟待开发,很多地区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迫切需要产业振兴。我希望能把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介绍到津巴布韦,让家乡的好资源有更多开发新思路。”李帅说。

研究生阶段,李帅选择在本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继续深造。“人文交流是津中交往的重要领域,未来还需要很多人才。我希望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传承发展两国友好事业,为非中人文交流尽一份力。”李帅说。

刚果(布)青年王子——

“用在中国的所学,为家乡建设坦途大道”

实验室里,来自刚果(布)的留学生王子(Prince Igor Itoua)戴上手套,开始对沥青混合料进行性能测试。围绕沥青的流变特性、相容性、自愈性和老化特性等,他仔细记录下测试数据。

今年是王子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第3年,也是他在中国留学的第10年。

2014年,王子通过刚果(布)政府组织的选拔考试,成为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全额资助的第三批刚果(布)留学生之一,来到位于陕西西安的长安大学,攻读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学习专业课,语言是道关。来中国之前,王子只会说法语,不会讲英语,更没有学过汉语。2014年从春到秋,他在开学前参加了半年的语言培训,逐渐熟悉了汉语环境。但很快,他发现,日常交流与专业对话是两码事。

大一开学第一节课,老师用汉语讲道路材料,王子一个字也没有听懂。请教老师后,王子决定从教材入手,了解课程内容。那段时间,王子每天抱着课本,直至能把整本书通读一遍。

用这种“笨办法”,王子吃透了课上的专业知识,并逐一克服了计算机语言、结构力学、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专业课的难关,赶上了学习进度。

2016年3月1日,中企修建的刚果(布)国家一号公路全线贯通。这条公路穿过刚果河流域,打通了布拉柴维尔至黑角的经济动脉,圆了刚果(布)人民修建出海通道的梦想。消息传来,大二的王子振奋不已,进一步坚定了在中国留学深造的志向。

研究生阶段,王子考取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硕士并顺利升博。在学习过程中,他逐渐把目光聚焦于高性能沥青材料,围绕环保沥青材料开发、废弃材料的循环利用等方面展开研究。

“刚果(布)绿色转型需求迫切。将当地大量的废弃棕榈油应用于沥青性能的改进,不仅能减少环境污染,还能提升道路质量,实现环境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双赢。这方面,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技术。我希望借助这些成熟经验和实践,帮助刚果(布)找到‘变废为宝’的途径。”王子说。

科研生活之余,王子担任中非青年联合会上海分会的会长,组织上海地区非洲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最近,王子正着手联络刚果(布)几所高校的负责人,希望邀请一批教育工作者,来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进行教学交流。这项提议得到了学院的支持。“除了中国工程师在项目上‘传帮带’,我也期盼刚果(布)未来有能力自主培养工程师人才。”王子说。

“路通百业兴”,王子心中时刻记着这句话。他计划在博士毕业后投身家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给了我宝贵的学习机会。希望回到刚果(布),用在中国的所学,为家乡建设坦途大道,让非洲成为更好的居住地。我也希望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把学到的知识传递下去。”王子说。

喀麦隆青年沙力——

“让非洲流行舞的节奏在中国律动”

来一段富有韵律感的说唱,展示一段充满动感的非洲流行舞(Afro)表演,操着一口流利中文自拍聊天……在沙力(Cabrel Domche)的中文社交网络账号上,关于他在中国生活的各种短视频吸引大量网友浏览点赞。

作为在中国生活的喀麦隆青年,沙力自带“网红”气质。在拥有百万粉丝的B站视频账号“歪果仁研究协会”担任新媒体主播,在全球文化访谈类节目“非正式会谈”中担任常驻代表,获得全国汉语桥中文之星、全球用英语讲中国故事比赛冠军……从2017年来到中国留学至今,沙力的生活一直丰富多彩。

2017年,沙力来到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就读本科,此后又考取了中央财经大学财经新闻专业硕士。在此之前,他在喀麦隆孔子学院学习了9个月的汉语,快速掌握了日常沟通所需的汉语技能。

“很多人说我学习中文很有天赋,我觉得努力更重要。”沙力分享了他学习中文的“秘诀”,“在来中国之前,我都是通过中国武侠电视剧了解中国。高中毕业后,我的亲人建议我学习中文作为一门技能。在孔子学院,老师们都非常鼓励支持我们学习,我积极地和老师交流。学习之余,我还在一些足球比赛中参与基础的翻译工作,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快速熟悉中文。”

沙力回到喀麦隆时,会到孔子学院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也会参加喀麦隆的电视、广播节目录制,向更多喀麦隆青年介绍自己在中国的生活体验。“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合作非常密切,非洲普通民众对中国也很好奇。我向他们讲述我感受到的中国,也强烈建议更多人亲自到中国来一趟,感受中国的生机活力。”沙力说。

如今,沙力在工作之余,还致力于在中国推广非洲流行舞。在他看来,舞蹈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也是许多非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将中国朋友和非洲文化连接起来的独特纽带。

“通过非洲流行舞,人们可以在唱跳中了解非洲。我想让非洲流行舞的节奏在中国律动起来。”沙力说,他从到中国读书时起,就很想帮助更多中国人了解非洲流行舞。毕业后,他加入以非洲流行舞为特色的舞蹈工作室,策划并参与了许多富有创意的中非文化交流活动。如今,舞蹈工作室的学员越来越多,沙力还尝试策划足球类体育文化活动,让更多中国人感受非洲体育文化的魅力。

“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非常希望中国和非洲的合作更加深入,非洲国家能学习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索出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沙力对中非合作充满信心,“在中国和喀麦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过程中,中国公司承建、中法喀联合运营的喀麦隆克里比港大幅提升了喀麦隆的港口运输能力,帮助喀麦隆丰富的自然资源更便捷地出口。如今,还有许多喀中合作建设的道路、桥梁和电力设施在火热施工中。喀中合作是非中合作的一个缩影,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们的未来与非中合作大潮密不可分。”

尼日利亚青年季伟森——

“感受到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发展的融合”

最近,尼日利亚青年季伟森(Dickson David Agbaji)正为参与一场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经济学相关学术会议忙碌。从2019年到中国求学,到如今在中国攻读博士学位,季伟森把他的5年中国生活形容为一次“开拓之行”。

“在申请来中国读书之前,我并没有来过中国。在尼日利亚卡拉巴尔大学的政治学相关课程中,中国一直是老师和同学们关注的话题。我们希望探究,中国是怎么在改革开放后实现快速发展的。也是因为这些课程带来的思考,让我想要到中国来,实地感受、深入了解这个国家的活力。”季伟森说,出于对中国的浓厚兴趣,他来到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就读硕士。

在四川成都吃火锅、看熊猫、和热情的叔叔阿姨跳舞交谈,在都江堰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水利工程,在广汉三星堆博物馆亲身感受绚烂独特的古蜀文化……刚到中国,季伟森就在四川感受了一把热辣中国风。此后,季伟森还“打卡”了重庆、天津、大连、哈尔滨等风格各不相同的城市,在旅途中感受中国丰富多元的地域文化。

“走了这么多城市,我发现一个共同点——中国很多城市发展都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交融。”季伟森对中国有自己的观察,“在许多城市,我们都能看到摩天大楼、现代化的建筑和交通设施,感受到中国发展的蓬勃生机。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保留下来的许多古老遗迹。这个国家不仅孕育了许多新变化,也保留着原来的传统文化。中国人说,‘鉴往知来’。我也真切感受到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发展的融合。”

在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就读硕士期间,季伟森与来自全球多国的同学共同学习研究,开展活动。各种跨文化交流的经验,也让季伟森开拓了视野。“在燕京学堂,我们和来自数十个国家的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宗教的同学一起相处,大家能突破本民族的文化视角,以更加平等、多元、开放、包容的态度就某个议题展开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这给我带来很大启发。”季伟森说。

硕士毕业后,季伟森继续申请攻读该校教育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如今,季伟森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主要关注中国教育政策、中非教育合作等课题,试图从学术角度解读中国教育政策对中国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中国与非洲国家教育领域合作对非洲国家带来的实际影响。

“在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教育改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发展也是非洲国家发展转型面临的重要课题。”季伟森说,“中国和非洲有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这不仅为非洲普通民众带来就业和发展机会,也为非洲国家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供助力。通过研究中国和非洲国家教育领域的政策,我们能为非洲国家推动教育发展、实现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经验参考。在中国,我想做非中交流的使者。无论现在还是未来,我都会专注于中国与非洲的相关研究。”(本报记者 林子涵 高乔)

(实习生刘耀阳对本文亦有贡献)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8月27日 第10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扫码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